晋东南古建筑探秘之旅,第一站:晋城泽州珏山青莲寺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1 10:47 编辑

    中华文明五千年,地上文物看山 西山 西的古建筑群更是令人称奇,尤其是被称为“中国游戏行业里程碑”的国产首款3A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其中36个取景地,有27个在山 西,让坐落在三晋大地的许多著名古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领略古建文化的独特魅力。虽然少儿时生活在山 西多年,工作后又多次到山 西游历了不少的地方,但专门到山 西看古建,这还是第一次。夏末时光,我随淮 南户助户外群97位驴 友来到山 西晋东南,第一站到达晋 城珏山青莲寺。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 西省晋 城市泽州县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青莲寺包括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古青莲寺,也称青莲寺下院,是由北齐名僧、当年的净土宗先驱慧远法师与其师昙始于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创建,初名“硖石寺”,唐咸通八年(867年)与上院同获赐“青莲寺”之名,既取寺中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之庄严法相,又因四周山势宛若一朵含苞待放的青莲而得名。新青莲寺,也称青莲寺上院,建于唐大和二年。历经隋唐时期的鼎盛发展,据说这里曾达到“山田百顷,僧众七百”的宏大规模。宋金时期的精心修缮,又为其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直至明清时期,这座古刹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格局,形成了下院唐代彩塑与上院宋金建筑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         古青莲寺,是唐代建寺时的旧址,位于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碘石山隅,正殿和南殿是由于殿宇垮塌严重,现代复建的,保存了唐代建寺时的风貌。其中,弥勒殿内的6尊唐代彩塑,堪称海内孤品,与寺内的魏碑、唐塑、宋构等文物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新青莲寺,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上院,坐落于侠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寺内现存唐、宋、明、清诸代碑刻十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青莲寺,一个让近代建筑专家林徽因、梁思成念念不忘、却因战争始终未能抵达的地方。青莲寺因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被誉为“隋唐佛都”,并与少林寺齐名,成为净土宗、天台宗的发源地之一和重要修行场所,素有“文青莲,武少林”之美誉。青莲寺也是《黑神话:悟空》取景点之一。1988年1月13日,青莲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有各类大小建筑二十多座,古青莲寺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一座舍利塔组成;青莲寺主院及轴线上分为三进院落;偏院分为东西两进院落。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7 10:57 编辑

           早上从淮 南出发,行驶600公里,下午14:00到达珏山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         珏(念jué,双玉的意思)山(又名角山,因为它的山体像三角形,所以称为角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属太行山脉南段,主峰海拔973米。景区以双峰对峙为自然特色,因形似碧玉得名“珏山”,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称。中秋“珏山吐月”奇观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2009年入选中国百佳避暑名山 。珏山自东汉起即为宗教活动场所,佛道共存。珏山的珏字。由一个王字和一个玉字组成,王代表贵族,玉代表富豪,因此,珏山荣华富贵。还有一种说法是 :珏山的两个王字代表着两座大山,而那一点,则代表着圆圆的月亮,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甜甜蜜蜜的意思。我们有幸来到珏山,沾染了珏山的灵气,就都是大富大贵之人了。         丹河,这条发源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赵庄的丹朱岭的河流,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的二级支流,被誉为晋城人民的“母亲河”。丹河流经珏山,这里峡谷地貌层出不穷,为珏山、青莲寺等旅游胜地增添了自然之美。        青莲寺由于地处在珏山景区内,过去是要收珏山景区门票才能进入,但不给青莲寺分成,明显的不合理,后在各方协调下,只去青莲寺就不再收门票。珏山景区游客中心距离青莲寺还有2公里的盘山路,怕累和节约时间可以坐景区交通电瓶车,去回10元钱。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7 23:37 编辑

        经过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坐景交车就到了青莲寺停车场。但见青莲寺倚山而立,丹水流碧,殿宇楼阁掩映在层林叠翠之中,四周山势如出水之莲花,尽占江山风月之胜。          我们顺着步道前往青莲上寺(老青莲寺),这条蜿蜒的水泥路,曾是古代香客虔诚朝拜的必经之路——青莲古道         沿着古道前行,硖石山腰崖壁上有许多的摩崖石刻,每一处都铭刻着岁月的印记。         这些摩崖石刻,最早的可追溯到东魏武定二年。这些摩崖石刻内容丰富,有的是佛教经文,有的是文人墨客的题诗,它们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青莲寺的敬仰与喜爱,也为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1 10:35 编辑

        青莲上寺的第一道大门。这座古朴门楼静静地矗立于苍翠的山林之间,以其浑厚庄重的气韵,成为视觉的绝对焦点。其主体由厚重的红砖砌成,色彩沉稳,历经风雨的洗刷更显古朴沧桑。屋脊之上,琉璃烧制的螭吻等脊兽形态生动,威仪凛然,守护着这座建筑。正脊中央高耸的宝顶形如宝瓶,不仅为整体结构画上完美的句点,更赋予了其神圣的意味。屋檐下层层叠叠的木制斗拱精巧绝伦,虽漆色已显斑驳,但那份通过复杂榫卯结构所展现出的力学之美与大气格局依然震撼人心,依稀可见昔日青莲寺的雄浑风范。         进第一道大门后,要走一段山腰栈道,一边悬崖深谷,一边是石砌山墙。山墙上扎根于石缝中的古树顽强地向上生长,展示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过了第二道大门,就来到了上青莲寺的第一大殿“天王殿”。上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至今仍挂着福严禅院的牌子。匾额本身即是建筑点睛之笔,明确了这座门楼作为佛教寺院入口的身份。它不仅是空间的界限,更是精神的标识,昭示着从此踏入清净神圣之地。         这座大殿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范,其形制宏伟大气,结构严谨,处处彰显着盛唐时期庄重雄浑、气宇轩昂的审美特色与高超的工艺水平。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蓝绿色琉璃瓦铺就的屋顶。在唐代,琉璃瓦是等级很高的建筑材料,色泽鲜亮,历经风雨而不褪,显示出此建筑非同寻常的地位。屋顶采用经典的歇山顶样式,檐角如翼,层层起翘,线条刚劲中带着舒展,既显威严又不失灵动。屋脊上排列着脊兽(如鸱吻、蹲兽等),这些构件不仅是精美的装饰,更源于古老的防火传说和等级象征,为建筑增添了神圣与威严之感,是唐代官式建筑的重要特征。屋檐下,是堪称唐代建筑精髓的斗拱系统。巨大的斗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一朵朵盛开的巨莲托举着深远的屋檐。它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加了出檐的深度,使建筑轮廓更加雄伟,同时也起到了关键的承重作用。斗拱之间依稀可见彩绘痕迹,虽历经岁月,仍能想象当年以朱红、青绿为主色调的“丹楹刻桷”之景,图案繁复华丽,体现了大唐工匠极致的工艺追求。天王殿,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慧愔扩建时重修。现存建筑为1986年修复,内塑四大金刚。东面为持国天王,南面为增长天王、西面为广目天王,北面为多闲天王。他们分掌人间的风、调、雨、顺,为佛门护法。         天王殿大门紧闭,要进入青莲上寺,要走天王殿东侧的小门,旁有“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门牌。2021年9月,青莲寺挂牌更名为“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内,唐风宋韵的古建与世间仅存的彩塑极为恢弘奇美。古人精湛的建筑艺术、灵动的建筑技巧在青莲寺的一砖一瓦中得以保存,对研究唐宋古建具有重要意义。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0 23:48 编辑

        踏入山门,走进一进院,一座巍峨的建于北宋时期的藏经阁便映入眼帘。这座藏经阁别具一格,一层为清代增建弥勒殿,二层却是金代遗构,且巧妙地保留了部分宋代建筑的特征。其昂仍呈批竹式,古朴而典雅。           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尽。           令人称奇的是,在藏经阁的四个转角处,各有一个木骨泥胎的角神顶起屋檐,堪称海内孤品。         这些角神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则俏皮可爱,夸张的神态中充满了灵动的意趣。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藏经阁,见证了无数个春秋的更迭,在国内同类建筑中实属罕见。这四个神态可掬的角神,努力挺起胸膛歪着头挺起肩膀,近千年来一直为支撑这座珍贵建筑默默贡献着。         青莲寺内的存碑有80多通,占到泽州县现存碑碣的一半以上。几乎每个大殿外围都立有不少排列有序的碑刻。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0 00:25 编辑

         走进二进院。正面是大雄宝殿,两厢的地藏阁、观音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       左侧为地藏阁,可以看到一层和二层结构明显的建筑风格不同,一层是四根石质檐柱,二层是四根木质圆檐柱。根据碑文等资料记载,该处殿堂原本为一层为宋代遗构,后经抬高变为二层,而一层则是清代所建。二层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
        右侧为罗汉堂,又称观音阁,初创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间(1101年),为主殿释逾殿的东侧配殿,面阔三开间,二层结构(与地藏阁建筑风格),前插廊悬顶,宋建明修。         观音阁下层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上,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是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通往二层的木梯极其狭窄。         观音阁二层门上两侧对联:“结五百人无量缘便成正果;登万八丈最高峰即是上乘”。阁内供奉着观音与十六罗汉彩塑,皆是北宋时期的佳作,因此观音阁又被称为罗汉堂。         罗汉堂二层楼阁之上有彩绘泥塑及壁画,沿正面墙东墙及两侧墙南北墙分布而塑,坐台与墙体等长。正面(东墙)塑像9尊,两侧(南墙北墙各有5尊,共计有19尊。观世音菩萨端坐于神台中心,左脚下悬、右腿撑在台面上,身披锦帛,衣着华丽,俯视前方,表情泰然。左侧的龙女胁侍,身着长裙,面容秀美,手捧宝珠,姿态端雅。右侧的善财童子,体型壮硕,双手合十,一派天真之气。         两侧依次是十六尊宋代罗汉塑像,端坐于青砖砌成的台基上。每一尊罗汉的表情、姿态都栩栩如生,或沉思、或微笑、或怒目,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修行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这浓厚的宗教艺术氛围之中。         这一批彩塑运用了精妙的贴金工艺,在阁内柔和的光线下,贴金部分对光线的反射极为微妙,仿佛为罗汉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其细腻程度若非亲眼所见,实难体会。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0 00:19 编辑

        正中的大雄宝殿也叫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石质门框上精美的缠枝花线刻,泛着温润而细腻的光泽。破子棂窗洒下的斑驳光影,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悠远而绵长的故事。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建筑风格独特,彰显着北宋时期的建筑特色。         殿内佛坛上现存4尊代彩,这些佛像造型精美,面部轮廓清晰,神态逼真,每一尊都蕴含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的虔诚之心。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文殊、普贤菩萨的端严之姿,以及服饰衣纹的飘逸细腻,仿佛可以触摸到指尖的温度。从佛像的面部表情到服饰纹理,无不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艺术创造力。         青莲寺这两株一千四百多年树龄的雌雄银杏树,宛如夫妻厮守,坚贞不渝,被称为“银杏侣”。东为雄树,周粗五米,高约二十五米,西为雌树,周粗四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茂盛,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银杏侣后面一角有“子母柏”,也被称为“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0 23:40 编辑

        青莲上寺中轴线最后大殿是法堂。法堂是佛教法会信会时所用殿堂,是众生拜佛祈福的主要场所。创建于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为1998年复修,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          法堂门上的匾额为青蓝底金字,题有“妙生法雨”四字。"法雨"为佛教术语,指佛法普度众生有如雨水滋养万物,展现了佛教教义传播的意象。         法堂大殿内塑一佛二弟子,主佛端坐高台莲花宝座之上,神态安祥,宁静自然,金光闪闪。殿内东、北、西墙挂佛教图片,台上摆放展品,游客进殿可沿着佛像后面的过道巡游展品。         莲花宝座之后是倒坐观音像,观音的目光始终温柔而坚定。她的 "倒坐" 姿态,恰似在提醒世人:真正的救赎,不在向外寻求,而在向内观照;真正的慈悲,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与众生同悲共喜的陪伴。法堂内的这些塑像,年代不详,都是1998年复修时民间捐赠的。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1 10:19 编辑

          参观完青莲上寺,从南门出去,便可以看到掩映在山腰树木中青莲下寺的舍利塔。           青莲上、下寺之间相距500米,也是青石板路,蜿蜒而下,被称为“九转十八盘”。         过去修行从青莲下寺开始,需经九转十八盘山道抵达上寺,形成渐入佳境的修行流线,象征修行的次第  。         来到古青莲寺,古青莲寺的山门红色砖墙搭配精美的彩绘装饰图案,体现佛教的庄严与智慧。在周围茂密绿植的环抱下,红砖、青瓦、绿树与暖木构成了一幅色彩和谐、意境深远的画面。整座门楼既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感,又流淌着一种庄严而宁静的氛围,令人心生敬畏。         进入青莲寺大门,左边就是一座高大的八角形舍利塔,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佛塔。该塔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通高25米,基层为八角形须弥式,中为覆钵式塔身,上有十三层相轮,塔身朝南开一券门,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塔式样。农历夏至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直射状,该塔会出现短暂的无影现象,故又被称之为“无影塔”。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0 22:35 编辑

         舍利塔的后面是古青莲寺的二道门,古朴的大门,彰显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古青莲寺,现存主要建筑除了舍利塔外,仅存南殿(释迦殿)和北殿(弥勒殿)。上世纪末,采用宋代“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的风格,山 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修缮了这两座大殿,就是为了保护里面的这些彩塑,我们到时,其南殿仍在维修中没有开放         由于文物维护暂停开放,我只有用手机贴近窗棂孔勉强摄到下面这张昏暗的,清晰度较差的照片。释迦殿内现存宋代塑像11尊,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观音组塑,两侧有历代供养人5尊。塑像袭唐风,多写实,重传情,面部轮廓清晰,富余质感,衣饰流畅,疏密相间,起伏交错,繁而有章,疏而不僵。

         青莲下寺北殿是弥勒殿,亦称正殿,正殿又称 “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也是单檐悬山顶。         在正殿中的束腰须弥式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等6尊唐代彩塑,主尊垂腿弥勒佛、阿难与迦叶二弟子、文殊与普贤二菩萨,以及一尊供养菩萨,是国内除敦煌地区外仅存的三处唐代泥塑之一,比起其余两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经清代重装后的样式更为古朴,犹以弥勒大像为最。弥勒佛身形伟岸,比例协调,着通肩袈裟,衣袂流畅,自然下垂于座前,线条明快,毫无凝滞感。右手作说法印,手指纤细但有力。双腿自然下垂,被誉为全国仅存的唐代垂腿弥勒孤例。面额饱满,神态庄严。整个身体略微前倾,似乎在屏气凝神地倾听尘世的声音,充满着一个开放的朝代所拥有的气度与自信。两侧的文殊、普贤菩萨姿态优雅,莲台上分别塑有狮子和白象坐骑,生动传神。          普贤菩萨居右,左腿盘曲,右腿下垂,右足踏在莲台上。          文殊菩萨居左,右腿盘曲,左腿下垂,左足踏在须弥座之上。这些塑像体态丰盈,衣饰柔丽,融合了唐代“丰肌秀骨”的审美特征,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遗存。作为全国仅存的三处唐代寺院彩塑之一,青莲寺彩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价值,“青莲寺的精华就在于此”。       (全文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