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徒步女驴友"猥亵门"事件三大疑点!法院驳回背后真相让人深思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选择当老师是因为每年有寒暑假可以经常利用假期行走于祖国山河。最近看到很多人广泛关注"女博主称川西徒步遭马夫猥亵"这个事件再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法治精神要求我们在证据不足时保持谨慎,在真相大白前拒绝审判。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心里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一、法院驳回起诉,真相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马夫起诉女博主诽谤被法院驳回,并不代表女博主说的是真话,更不表示法院支持女博主。

法院驳回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因为公安机关已经对"猥亵案"重新立案侦查了。女博主在第一次的起诉因证据不足不予立案后,对第一次公安机关出具的《终止案件调查决定书》不服,申请了行政复议。换了新一轮的公安机关对"猥亵案"开启了新一轮的立案调查。

按照法律规定的"先刑后民"原则,要先等刑事案件的调查结果出来,才能审理民事的名誉权纠纷。

说白了就是:法院说"先等等",等公安把猥亵这件事查清楚了,再看有没有诽谤。这个决定只是一个程序上的安排,跟谁对谁错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来解释一下这份行政文件中的程序违法,以及文中提到的具体违法行为是怎么回事。

文件指出,2024年11月1日的出警过程中,由一名警官带领两名辅警进行,但没有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出警过程未全程录音录像,执法过程无法证明其合法性、透明性。

“全程录音录像"不是为了找茬,而是为了:

· 固定证据:记录下当时的真实情况,防止日后双方各执一词。

· 监督执法:确保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合法。

· 保护双方:既防止当事人诬陷警察,也防止警察违法办案。这是程序正义的重要体现。没做到这一点,出警过程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就存疑。

所以,行政复议机关的决定是:正因为这些"程序违法",撤销警方作出的《终止案件调查决定书》。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案件必须重新启动调查。警方需要"补课"——依法重新送达文书、规范调查程序,并在所有程序都合法的基础上,重新作出一个决定(无论是终止调查还是继续处理)。

这并不意味着马夫一定有罪或者女博主一定存在冤屈,而是强调必须通过合法的方式去追寻真相,每个人的权利都应当被法律程序所保障。

我相信女博主应该很清楚行政复议的原因,她选择把关键原因部分P掉,发布在网上。

二、整个事件有太多说不通的地方
1. 为什么第一天就开始录音?
根据女博主阿思自己说的,她从徒步第一天就开始录马夫的音,还说马夫是"惯犯"。这让人想不明白:难道她第一天就能预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真的能从第一天就预测到马夫的行为,那除非是能未卜先知,否则就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剧本,按剧本安排的发展。

2. 马夫的动机完全不符合常理
按照女博主的说法,这个65岁的马夫,他的儿子是村官(村委SJ)。这意味着:

· 他们一家在当地至少是受人尊敬的,在村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 他把儿子培养得胜过了自己这一代,家庭应该是美满的

· 他不可能不知道强奸猥亵是重罪,是要坐牢的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非要冒险去猥亵一个从大城市来的、见过世面、有文化、懂互联网、人高马大的女博主?明明知道这种人惹不起,为什么偏偏要在离终点只有一公里、随时可能有人经过的地方作案?他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让自己家破人亡吗?

一个六十多岁,在高原上靠体力吃饭的马夫,终于把自己的儿子托举成了村官,到了老年,他图什么?图猥亵一个有丰富户外经验、念书比自己多、见过世面、懂互联网、人高马大的女游客?

而且在只差一公里就到终点,随时可能有人出现的地方?冒着坐牢,毁掉全家名誉、儿子前途尽毁的风险,去猥亵强奸一个女游客?这马夫的动机是什么?这马夫如果真想干点啥,为什么不在更偏僻的地方,非得要到最后一公里去干这个事情。这事用正常的逻辑推理,推得通吗?

三、网络小作文的完美套路与流量博弈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与近年来多起网络诬告案有着惊人相似的套路:同样是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全网的"小视频""小作文"开路,同样是细节满满的指控,同样是迅速引爆舆论,同样是让被指控方百口莫辩。

女博主声泪俱下,讲述自己如何恐惧,如何反抗,如何被"恰好"出现的驴友"解救"。她全网寻找跟她有同样经历的女性,声称找到了有类似经历的人,发视频欢迎lǜ shī合拍,教广大女性维权、遇到性侵怎么办?找到事发当天的录音。她甚至制作了一系列视频,讲述自己"作为性侵受害者为何不换衣服",自己做为"性侵受害者的困境"等话题,故事讲得天衣无缝,每一个情绪点都踩得精准无比,稳稳的把握住了大家的好奇心。

但疑点呢?那个"恰好"出现的驴友,他看到了什么?根据后来的报道,他看到的是两人在争吵,他并没有看到猥亵行为。他只是听了女方的一面之词。


在公安机关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女博主已经在各大平台发布了一系列性侵受害者视频:"性侵受害者困境一:阿思为什么坚持维权"、"性侵受害者困境二:阿思为何不换衣服"、"性侵受害者要勇敢报警"等等,同时还发布了第一天与马夫在一起时什么都证明不了的录音,标题为"惯犯马夫,硬刚到底"继续各种带动节奏和情绪,显示自己的正义和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女博主在此事件发生前没有发布任何视频,但事件发生后,却在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各大平台都迅速起号,有目的、不间断地发布小视频,对自己的介绍相当统一: 暂且不论马夫猥亵行为是否真实发生,但女博主借此事件吸粉起号、博取流量的意图那是再明显不过了。那我们也可以由此回溯思考,女博主是否存在为了吸引关注、获取流量而精心策划一场自导自演的"猥亵门"事件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只能等公安部门把自己的课给补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就等待时间的检验和事实证明吧。

四、证据链条的脆弱性与逻辑质疑

法律是讲动机,更讲证据的。那这个案子里,证据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

· 女博主说被侵犯时穿的裤子,上面什么生物痕迹都没检测出来

· 最关键的事发当天录音,她说有保密协议不能公开,只公布了第一天的录音和一个办案人员的录音

· 唯一出现的证人只看到两个人在争吵,并没看到猥亵行为

· 公安还没得出结论,女博主已经在网上发了无数视频,说自己是性侵受害者

证据是女方单方面的陈述和全网的小视频、小作文的控告,加上一个只看到发生冲突的间接人证。物理证据呢?就是一条什么都没有检测出来的裤子。

我们再从客观立场来回顾一下整个事情。 女方感觉受到侵犯,报警到公安立案,这是她的权利,无可厚非。但她在公安机关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就迫不及待地把马夫的个人信息、照片公之于众,于舆论先发制人的进行审判。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被审视吗?公安还没有调查出结果之前就擅自把别人信息发到网上,这有没有违反个人隐私权?

经过以上分析,这位女性究竟是为了保护自身权益而如实陈述,还是为了博取流量而歪曲事实,相信每位关注者心中自有判断。如果确实不幸遭遇侵害,她从徒步第一天就具备取证意识开始录音,那么关键部分的录音证据也理应存在。公安机关在调取全部证据后,一定会依法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结论。
公安机关未作出最终认定之前,就擅自将对方个人信息发布至网络,并以"性侵受害者"身份营造舆论、博取流量与同情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更多关注那些行事光明磊落、传播正能量的户外博主,共同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也希望户外运动圈的氛围能持续向好,让每一位爱好者都能心怀阳光,奔赴山海。

五、想起之前的武汉大学诬告案

2023年7月,武汉大学有个女生杨某在图书馆指控男生肖某性骚扰,发小作文到网上,让这个男生被全网网暴,人生尽毁。结果法院调查后发现,男生只是因为皮肤痒在抓痒,根本没有性骚扰。那个道歉信是女生逼着他写的。

最气人的是,诬告的女生反而被保送研究生,还通过了法律考试。而被诬告的男生得了抑郁症,他的爷爷因此去世了。

现在看川西这个事件,感觉特别像:都是先在网络上发小作文,都是细节特别多、特别感人的故事,都是立即让被指控的人被全网骂,都是让对方百口莫辩。

六、如果结局是冤枉,谁能还他们清白?

我相信法律的公正。如果马夫有罪,请法律制裁马夫。如果最后公安机关经过缜密侦查,认定证据不足,不予起诉。那马夫被毁掉的名誉,被影响的生计谁来负责?

如果马夫儿子真是村官,马夫儿子作为一名村官的前途,那也绝对有可能因为此事受到影响。这谁来负责?那个驳回马夫诉讼的法院裁定,到那时能变成一张奖状,还他们清白,让马夫和儿子回到原来的生活和工作吗?

不会的,武大那个男生,即使被学校撤销了处分,他的抑郁症能好吗?他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吗?

一个现代女性,能熟悉地运用互联网这个先进的武器,去对付一个最传统、甚至有点原始的上了年纪的劳动者。她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和同情。代价是可能毁掉一个家庭的生计、名誉和正值壮年的男人的zz前途。

而那个被指控的老人和他的儿子,他们想用法律这个最古老的规则来捍卫自己,却发现连进入战场的门都被关了。这不是弱者对强者的反抗?这是懂互联网的人对不懂互联网的人的降维打击,这是念了书的人对没有念书的劳动者的降维打击。

今天可以是这个马夫为了女博主的流量成为牺牲品,那下一个贡献流量的人会是谁?下一个可能是屏幕前的你和我。当指控不再需要确凿的证据,当情绪可以取代事实,当流量能够定义正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社会性处决"的靶子。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今天我们可以冷眼旁观他人遭受不实指控,明天当不公降临到我们自身时,又会有什么人为我们发声?当法律的裁决姗姗来迟,而舆论的洪水早已将我们淹没时,谁来给我们递上正义的救生圈?又有谁会向我们伸来侠义之手?
七、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

在这个事情水落石出之前,我觉得大家应该:

1. 不要急着下结论: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公安部门把自己的课补了,出具正式调查结果。当然,女博主不一定会公布。

2. 要看证据而不是看故事:法律讲的是证据,不是谁的故事讲得动人

3. 不要参与网络暴力:未经证实的指控可能会毁掉一个无辜的人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真实、公平、互相尊重的社会。这意味着既要保护真正受到伤害的人,也要防止有人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去诬告别人。川西这个事件最后真相如何,让我们等待公安机关的结论。在此之前保持理性,才是对正义真正的尊重。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最终结果以司法机关认定为准。倡导理性讨论,拒绝网络暴力。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