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庭信步户外一行28人,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此次徒步的目的地——安仁之巅金紫仙。它海拔1433米,为罗霄山脉七十二峰之首,素有“衡岳首望”的美誉。其地理位置极为独特,东临炎陵,南延资兴,西接永兴,北靠安仁,真正是“一脚踏四县”的雄奇之地。
山脚下,我仰头望去。只见山峰直插云霄,满目青翠欲滴,却又透着一股巍峨不可侵犯的庄严。心中莫名涌起一股冲动,仿佛那山在冥冥中呼唤着我,邀我攀登,去探寻它隐藏的秘密。
山路崎岖,时而石阶规整,时而土路平缓,时而又陡峭得需手足并用。我一步一步向上攀爬,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呼吸也变得粗重急促。两旁树木葱茏,浓荫蔽日,偶尔有鸟儿从头顶掠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划破山林的寂静。我停下脚步回望,来路已隐没在层层叠叠的绿荫之中,而前方的山路依然漫长。尽管日头正盛,但路旁的树荫却像撑开的巨伞,凉风从叶缝里钻出来,拂在汗湿的皮肤上,带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舒爽。我忍不住感叹:“今天真是选对了日子!虽然大太阳,却不觉得暴晒,路也好走,这趟真是没白来!”
爬山的过程其实颇为单调,无非是重复着抬脚、落地的机械动作。但恰恰是这种单调,让思绪得以自由飘荡。我想起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工作的压力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人际的纠葛如一团乱麻难以理清。可在此刻的山林间,它们都显得如此渺小,不值一提。山林静默无言,却以它的广袤与深邃告诉我:世间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何必为了一时得失而太过执着和认真?
继续向上,双腿早已酸软无力,像灌了铅一般沉重,但内心却越发清明通透。我忽然顿悟:登山之路,何尝不是人生之路?我们总是拼命向上攀爬,以为山顶必有非凡的景色和终极的答案,却往往忽略了沿途的鸟语花香,错过了身边的风景。
山顶就在不远处了。最后那段陡坡,我们先攀到旁边的巨石壁,脚踩石缝、手抓岩棱,小心翼翼地在崖边打卡留影,待站稳脚跟才慢慢退下,继续朝最高点进发。没走多久,终于成功登顶,站在了那块刻有“金紫仙”三个苍劲大字、海拔1433.6米的山顶石碑旁。回望来时蜿蜒曲折的路,那种被群山踩在脚下的征服感从心底汹涌而上,浑身的疲惫瞬间化作了酣畅淋漓的快意。站在山巅,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如巨浪奔涌;近处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美得令人窒息。我拿出手机拍了二十多分钟延时摄影,又想多拍些照片留念,却发现镜头根本无法捕捉眼前万分之一的壮阔与震撼。这才真正明白,有些景致、有些感受,只能用心去铭记,无法用任何设备承载和复制。
然而就在这一刻,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海:当我真正“看见”这座山的时候,我已经在山之外了。在山中时,我只顾埋头攀爬,全神贯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担心滑倒,计算着登顶的距离。那时的山,于我而言不过是一连串需要克服的挑战和障碍,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唯有当我站在山顶,与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才能真正停下来,从容地领略它的全貌、它的磅礴气势和它无言的美。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深陷于某段关系、某个困境或某种情绪中时,往往被表象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全局;唯有学会跳出当下的局限,拉开距离去审视,才能窥见真相,找到方向。
下山的路并不轻松,全是陡峭的台阶路和松散的碎石路,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下得非常艰难。但对于热爱徒步的我们来说,这正是乐趣的一部分。我们一边低头看路确保安全,一边也没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走到半山腰,惊喜地发现一处清澈的山泉,泉水叮咚作响,甘甜可口。我甚至注意到路边某种不知名的小花,花瓣上有着极其精致的纹路——这些细微的美好,在上山时都被我一心登顶的急切心情完全忽略了。
回到山脚,我再次回望那座刚刚被征服的山峰。它依然静静地巍峨矗立,仿佛我的到来和离去都未曾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它亘古不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但我知道,山还是那座山,而我,已经不再是上山前的那个我了。有些经历,一旦拥有,就会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悄悄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当我们沉浸在某件事中时,往往看不清真相;唯有经历过、沉淀过,然后抽身而出,站在更高的维度回望,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大概就是“当我看见山,已在山之外”的真谛吧。
人生如登山,不必总是急于登顶。重要的不是最终到达的高度,而是沿途每一步的体验和感悟。珍惜过程中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遇见,待日后回头看时,那些曾经的艰辛与美好,都会串联成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