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如何通过叙事陷阱贬低幺妹峰首登——一项对非虚构写作伦理的审视
摘要:本文以《比山更高》一书中关于2004年国人首登幺妹峰的叙述为分析对象,结合当事人马一桦(刃脊探险创始人)的回应与证据,系统性地剖析了作者为服务于其“推崇阿尔卑斯式、贬低喜马拉雅式”的核心论点,所采用的选择性叙事、细节虚构、语境剥离、标签化与动机诛心等写作手法。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一个“叙事陷阱”,严重违背了非虚构写作的伦理,扭曲了历史真相,并对当事人造成了不公评价。
关键词:比山更高、幺妹峰、登山史、非虚构写作、叙事偏见、马一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引言:一次开创性攀登的两种叙事
2004年,马一桦与其所在的刃脊探险团队成功登顶幺妹峰,标志着中国民间攀登者首次征服这座技术型山峰。这是一次在当时条件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拓性事件。然而,在《比山更高》的叙述中,这次攀登却被呈现为一个充满混乱、落后与个人偏执的“反面案例”。
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马一桦先生指出,书中存在大量与事实不符的叙述,其核心问题并非零散的“笔误”,而是为塑造其负面形象而进行的系统性叙事操纵。本文将逐层解构这一操纵手法。
二、 系统性偏见的具体手法分析
1. 选择性叙事与历史背景的剥离
• 手法呈现:作者在全书中反复使用“围攻”一词来描述此次攀登采用的“喜马拉雅式”策略。“围攻”在当代登山语境中带有贬义,暗示效率低下、不够纯粹。
• 背景真相:在2004年,中国民间登山刚刚起步,“阿尔卑斯式”攀登对于绝大多数攀登者而言还是一个陌生概念。采用稳健的、有后勤保障的“喜马拉雅式”,是当时技术、经验和装备条件下最合理、最专业的选择。
• 手法剖析:作者完全剥离了这一历史语境,用后世的标准去审判前人的实践。这并非客观描述,而是带有价值预设的批判。其目的是将一次成功的开拓,定性为“落后模式”的体现,从而为其后文歌颂“阿尔卑斯式”奠定基调。
2. 细节的虚构与夸张以构建负面形象
• 手法呈现之一:“绳子事件”的戏剧化改编
o 书中叙述:队伍在攀登至高危的“珍珠项链”难点时,才发现国产登山绳“完全不能用”(绳皮用透明胶粘连,绳芯为短绳打结),随即上演了一场“48小时北京空运绳子”的惊险戏码。
o 事实真相:绳子质量问题是在大本营整理装备时发现的,并当即决定在山上不予使用。这是一个专业、严谨的风险管控行为。
o 手法剖析:作者将一次成功的风险前置管理,篡改成了“临阵发现致命失误”的冒险桥段。这一改编从根本上改变了事件的性质:
事实:严谨 -> 叙事:儿戏。
事实:专业 -> 叙事:不专业。
此举还隐含了一个违背登山常识的漏洞:一支专业队伍不可能直到C2才首次检查核心安全装备。
• 手法呈现之二:“破旧”的汽车与“两个队”的矛盾
o 作者将购买不到一年半的新车描述为“破旧”,将一支队伍描述为“矛盾的两个队合并而成”。
o 这些细节与攀登本身无关,其功能在于渲染一种 “寒酸、不靠谱、内部不和” 的整体氛围,为后续的贬低进行铺垫。
3. 标签化与价值预判
• 手法呈现:注释[137]中写道:“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手指和脚趾,”并将此心态与马一桦绑定,称之为老一辈登山家“颇以为傲”的“精神”。
• 事实真相:这种表述源于上世纪50-80年代特殊时期(军事化登山)的口号。将其强加于2004年的民间商业登山者马一桦身上,是严重的时空错位。
• 手法剖析:这是一种 “贴标签” 的行为。作者将马一桦塑造为一个“非理性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莽夫”,从而与作者心目中“理性、科学”的阿尔卑斯式攀登者形成鲜明对比,完成其价值判断。
4. 信源取舍与叙事导向的操纵
• 手法呈现:在“绳子事件”中,作者隐去了“绳子由主办方深圳登协采购”这一关键事实。在“宣讲事件”中,用“反客为主,抢了风头”来形容刃脊队员作为登顶功勋人物的分享行为。
• 手法剖析:
o 责任模糊化:不讲清采购责任方,使得所有“不专业”的指责都落在了承办方刃脊探险身上。若讲清事实,刃脊队伍在大本营发现问题并弃用的行为,反而凸显其专业性。
o 动机诛心:“反客为主”一词,对当事人的行为动机进行了负面揣测,将其从“成就分享”矮化为“名利争夺”,这是一种缺乏证据的道德审判。
三、 动机探寻:服务于主题先行的文学剧本
上述所有手法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叙事逻辑,即本书的深层结构:
1. 需要一个“旧时代”的化身:为了构建“阿尔卑斯式”的先进性与正当性,作者需要一个与之对立的“落后”代表。
2. 对复杂先驱的“功能性”改造:马一桦的实践是复杂而务实的(他本人也是阿尔卑斯方式的早期推广者),这破坏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因此,作者必须对其进行“叙事阉割”——抹去其阿尔卑斯式实践者的身份,同时极力夸大和贬低其喜马拉雅式成功。
3. 系统性地构建“负面标杆”:通过上述手法的组合运用,最终将马一桦及其团队塑造为在专业上落后、管理上混乱、人品上存疑、精神上偏执的全面负面形象,以此反衬和抬高其后书写的“阿尔卑斯式英雄”。
四、 结论:非虚构外衣下的叙事欺诈
《比山更高》对幺妹峰首登的书写,是一次典型的 “主题先行” 的写作。作者并非在客观记录历史,而是在用真实的人名和地点,填充一个预设好的文学剧本。
其手法的危害性在于:
• 对读者构成欺诈:利用了“非虚构”的公信力,传递了经过精心包装的偏见。
• 对历史进行篡改:将一部复杂的、在摸索中前行的开拓史,简化为一出“先进”战胜“落后”的庸俗道德剧。
• 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实施了一场系统性的“叙事谋杀”,对亲历者的名誉与尊严造成了深远的损害。
马一桦先生的质疑,远非“吹毛求疵”,而是对一种腐败的写作模式的正当反抗。维护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不仅是维护他个人的名誉,更是维护中国登山运动开拓史的尊严与真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分析基于当事人马一桦提供的证据、陈述与深度交流,以及针对《比山更高》相关文本的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