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伊斯兰建筑志 | 死人城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温馨提示 正文约12000字,图片共222幅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死人城(City of the Dead),亦称开罗墓地(Cairo Necropolis),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卡拉法(???????/Qarafa)”,是埃及开罗一系列大型伊斯兰时期贵族陵墓与平民坟冢的总称,位于开罗东郊穆卡塔姆山(Mokattam)山麓的荒漠地带,沿开罗城堡(Cairo Citadel)即萨拉丁城堡(Saladin Citadel)南北两侧绵延近4英里(约6.4公里),为世界文化遗产“开罗历史城区(Historic Cairo)”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亦有无数子项。

虽然在游客眼中死人城只有一片低矮、破败的土色建筑群,是贫民窟与混乱的代名词,连当地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这一印象实则充满偏见——对于真正渴望触摸历史脉搏的访古爱好者而言,死人城实为开罗最值得深入探索的区域,与金字塔夺目的光芒不同,唯有步入这片寂静之地才能真正揭开开罗历史乃至伊斯兰建筑的宝库。

▲死人城南部墓地和开罗城堡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sque of Muhammad Ali)

▲死人城南部墓地

▲死人城南部墓地

▲死人城南部墓地

▲死人城南部墓地

死人城由四个区域组成:开罗城堡以南的南部墓地(Southern Cemetery)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法蒂玛(Fatimid)和阿尤布王朝(Ayyubid)时期便已开发,以伊玛目沙斐仪陵墓(Mausoleum of Imam al-Shafi'i)和数座先知后裔的圣陵为代表性建筑;开罗城堡以北的北部墓地(Northern Cemetery)规模最大,位于Salah Salem St和Kobri Al Ebageah两条高速公路之间,马穆鲁克王朝(Mamluk)时期在皇家陵区的开发带动下逐渐形成并达到鼎盛,由于地处开罗城墙以东故又称东部墓地(Eastern Cemetery),以法拉吉伊本巴尔古格建筑群(Mosque & Khanqah of al-Nasir Faraj Ibn Barquq)、苏丹巴尔斯贝建筑群(Mausoleum & Mosque of Sultan Barsbay)和苏丹凯特贝陵墓建筑群(The funerary complex of Sultan Qaytbay)为代表性建筑;此外还有两片规模较小的墓地,Bab al-Wazir Cemetery位于开罗城堡和北部墓地之间,Bab al-Nasr Cemetery位于胜利门(Bab al-Nasr)以北。

容易被混淆的是,死人城并不是“垃圾城”,后者是位于Kobri Al Ebageah高速公路以东的Mansheya Nasir街区,这里是真正的贫民窟所在,网红打卡点洞穴教堂便位于垃圾城中。

▲死人城地图(图源wiki)

死人城的起源可追溯至福斯塔特(Fustat)城市的建立与发展,该城由阿拉伯穆斯林将领阿慕尔·伊本·阿斯(Amr ibn al-'As)于642年兴建,是埃及第一个伊斯兰都城。这座早期穆斯林城市以部落为纲,被划分为多个名为“khittat”的族裔属地,每个部落都修建了专属墓地——通常包括清真寺等建筑,这些墓地均位于城市东部的荒漠地带。

▲福斯塔特插图(图源wiki)

位于南部墓地的伊玛目沙斐仪陵墓是开罗墓地最早的大型陵墓,其所在地曾是古莱什部落的墓地,该部落作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所属的尊贵部落,其陵墓成为后来自南向北扩展的墓地核心,至8世纪中叶已初具规模,吸引着众多朝圣者纷至沓来,至今则形成 al-Tunsi街区。在阿拔斯王朝(Abbasid)统治时期,行政中心开始北移,先迁至福斯塔特东北的新城al-Askar,随后在9世纪又转移至总督艾哈迈德·伊本·图伦(Ahmad lbn Tulun)建造的al-Qata'i,墓地区域也随之向东北方向扩展。在此早期阶段,陵墓建筑朴实无华,唯有身份显赫逝者的陵墓才能建有标志性建筑——因早期伊斯兰教义不鼓励在永恒的安息之地彰显尘世的浮华,建造穹顶的传统实自法蒂玛王朝时期才逐渐形成。

▲伊玛目沙斐仪陵墓

法蒂玛王朝复兴了古埃及修建大型陵墓的传统,此举深刻改变了开罗墓地的风貌,历代哈里发及其家族成员安葬于一座名为“Turbat az-Za'faran”的皇家陵墓中,这也是今日汗·哈利利市场(Khan el-Khalili)的前身。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是早期安葬于此的众多穆罕默德与阿里后裔——对于奉行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而言,这些圣地具有昭示政权合法性的特殊宗教意义。现今在伊本·图伦清真寺(Ibn Tulun Mosque)以南的区域仍存留着若干法蒂玛时期的陵墓建筑,成为许多先知后裔女眷的长眠之地——他们在这一时期移居埃及,其中如赛义达·鲁卡亚(Sayyida Ruqayya)、赛义达·娜菲莎(Sayyida Nafisa)和赛义达·阿伊莎(Sayyida Aisha)圣陵仍保存至今,这一片区域即El-Khalifa街区。

▲汗·哈利利市场

▲Mausoleum of Sultan al-Ashraf Khalil旧影(图源微软)

▲Mausoleum of Sultan al-Ashraf Khalil内部旧影(图源微软)

▲Mausoleum of Shajar al-Durr建筑群的宣礼塔和伊万插图,Pascal Coste绘,1878年(图源wiki)

▲Mausoleum of Shajar al-Durr(图源wiki)

▲赛义达·娜菲莎清真寺(图源wiki)

▲赛义达·娜菲莎清真寺(图源wiki)

▲赛义达·鲁卡亚圣陵(图源wiki)

▲赛义达·鲁卡亚圣陵(图源wiki)

法蒂玛王朝在开罗墓地亦修建了诸多宫殿与商队驿站,作为远离尘嚣的休憩之所,亦是朝拜先知后裔陵墓时的驻跸之地。围绕这些宫殿群,清真寺、经学院与苏菲派信徒的修行场所“扎维叶(Takiyyah/Zawiya)”即苏菲道堂相继矗立,这些宗教场所的兴盛催生了配套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如Magra El Oyoun aqueduct(Fum al Khalig)和伊本·图伦输水道(lbn Tulun Aqueduct)的修建。墓地中最宏伟的建筑当属哈里发Aziz母后Durzan Taghrid督造于977年的安达卢斯宫(al-Andalus),哈里发阿米尔(al-Amir)也曾驻跸于此。据史料记载,Durzan Taghrid还主持修建了一座规模形制可与爱资哈尔清真寺比肩的卡拉法清真寺(Qarafa Mosque),但可惜今已无存。

此外,胜利门以北的Bab al-Nasr Cemetery也始建于这一时期,法蒂玛王朝的维齐尔Badr al-Jamali主持修建胜利门和城墙后于1094年逝世后葬于此处。法蒂玛王朝末期政局动荡,墓地渐趋衰落,1168年福斯塔特城在苏丹萨拉丁(Salah ad-Din)的火焰中化为废墟,其残垣断壁逐渐被并入成为墓地的一部分。

▲南部墓地和伊本·图伦输水道旧影(图源wiki)

▲El Oyoun aqueduct(Fum al Khalig)

▲胜利门

阿尤布王朝时期,卡拉法墓地的部分区域逐渐开始城镇化进程。为巩固逊尼派正统,萨拉丁于1176年在伊玛目沙斐仪陵墓旁创立埃及首座逊尼派经学院,试图在建筑景观中消除什叶派的长期影响。1211年,苏丹卡米勒(al-Kamil)在母后去世后于沙斐仪陵墓旁为其修建陵墓,并加盖了覆盖整座陵墓的巨型木构穹顶——这座恢弘的构筑后来也成为他自己的长眠之地。此后,南部墓地及周边区域逐渐聚拢生息,形成被称为“a/-Qarafat al-Sughra(小卡拉法)”的独立微型社区,而仍被称作“a/-Qarafat al-Kubra(大卡拉法)”的广阔墓地却已显颓势,后期这两片区域随着开发扩展最终连为一体,形成今日所见的南部墓地。

▲南部墓地

▲南部墓地

▲南部墓地

马穆鲁克王朝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由钦察突厥奴隶主主政的巴赫里王朝(Bahri),第二阶段则是由切尔克斯人(Cherkesses)于1382年始创的布尔吉王朝(Burji),这一时期的开罗墓地规模迅速扩张,于15世纪达到鼎盛。虽然马穆鲁克王朝历代苏丹与贵族倾向于在市中心穆伊兹大街(El Moez)的显赫之地修建清真寺和陵墓建筑群,但1290年他们在开罗城堡和伊玛目沙斐仪陵墓之间的开辟新域,曾经分隔的大、小卡拉法墓地被彻底连为一体。这里的马穆鲁克陵墓建筑无不展现出极高建筑造诣,其中以1299年建造的Zawiya of Shaykh Zayn al-Din Yusuf最为著名,环绕其周边逐渐孕育出今日人烟稠密的al-Qadiriya街区。

▲Zawiya of Shaykh Zayn al-Din Yusuf旧影(图源微软)

▲Zawiya of Shaykh Zayn al-Din Yusuf穹顶旧影(图源微软)

▲Zawiya of Shaykh Zayn al-Din Yusuf穹顶旧影(图源微软)

▲Zawiya of Shaykh Zayn al-Din Yusuf穹顶内部旧影(图源微软)

▲Zawiya of Shaykh Zayn al-Din Yusuf大门旧影(图源微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