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价格虚高 制造环节成本只占终端价格的15%-20%

业界 8年前
今年以来我国服装消费的价格涨幅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显示,1-9月衣着类平均累计涨幅为2.9%,其中服装、鞋以及衣着加工服务费分别涨幅为2.9%、3.0%、5.5%,远远高于CPI的平均涨幅1.4%。不过,在消费者抱怨服装价格过高的同时,鞋服品牌商也在为自己的微薄利润发愁。在消费者和品牌商两方都困扰的背景下,是什么侵蚀了鞋服产业链条上的利润?

现在,很多品牌新品上市就会打折,在这本后实质是产品盲目定价。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认为,当前中国很多鞋服品牌的确存在定价虚高的问题。在百货商场,品牌鞋服动辄上千元,已经超出较多消费者的购买水平。

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伤害最大的是品牌商。商务部消费与流通研究所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分析称,实体店把打折作为应对流量减少、销售额下降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实体店主要采取联营扣点的方式,所以打折自身对实体店并没有多大损失,损失大的是品牌商。因此品牌商为降低自己的损失,就把出厂价定得比较高。并且,为了在产品打折的时候也能确保品牌自身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品牌商不得不把定价偏高作为一种应对策略。需求不旺-销售端打折-品牌商提高定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我国鞋服的出厂价格不高,产品终端售价与原材料成本之间的巨大差异,制造环节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实际只占终端销售价格的15%-20%左右,全行业平均利润率在5%。主要是在流通环节推高了价格,首先鞋服店租金成本较高,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其次,鞋服品牌普遍采用代理制,而每经过一层代理,鞋服价格就会出现一定幅度上升;最后,我国商场提点较高,一般商场的提点在15%-20%之间。

有一位鞋服行业观察者表示,虽然单纯的生产成本不高,但是一件服装在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者手中的这一过程中衍生出多达20、30项甚至更多的成本,这些成本都需要由消费者埋单。

赵萍认为,实体店即便是打折后的价格,与网上价格相比仍然偏高。“大多数百货商店都是采取代理制,由比较末端的代理商入驻,而在末端代理商之前已经有很多流通环节,每个环节都在不停地加价。成本比较高,利润加成的次数也比较多,所以推高了最终零售价。”

同时,这也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现在鞋服行业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一些品牌已经重视直营渠道,缩减流通环节。据赵萍分析,随着众多品牌加强直营,中间环节减少,流通成本上涨所带来的售价上涨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

不过,扩大直营比重、缩减流通环节,并不一定会使产品定价降低。扩大直营比重的同时也会提高公司的运营成本,因为租金、人力成本会转嫁到公司上,公司为了维持其盈利空间,降价的意愿或许不大。虽然从长远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鞋服定价,但是短期来看,难以使鞋服定价出现明显降幅。

另外,进行产品直营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库存压力,而库存往往是企业对产品进行定价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品牌商来说,库存是不稳定因素,所以很多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定价的时候会把库存所产生的亏损计算在内,提高整体定价,确保企业在有一定库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盈利。

在消费者对传统渠道尤其是本土大众鞋服价格的不满与日俱增时,本土鞋服企业又应如何转型升级?有从业者认为,未来有两种品牌死不掉,一是追求性价比,产品自身价值跟价格匹配、合理;二是优秀单品,即在加工成本或工艺、水平上有一定行业领先性或门类领先性的品牌。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王茁认为,在成本、利润构成上,第一种(追求性价比的)可能赚的是工业利润和大量的销售利润,第二种依靠的可能是人工利润、生产利润和创意利润。只要这些利润是趋于合理的,在各环节的成本构成上也合理,那就是正常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