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间西藏接待登山团队创造经济收入3.2亿元

登山 9年前
根据自治区登山管理中心的数据,2014年西藏自治区共接待来自尼泊尔、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登山团队96支、共658人,赴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开展登山活动,团队数量比2013年增长31.5%。其中76人登顶珠峰。2015年由于尼泊尔地震原因,登山活动暂时停止。

自1980年以来至2014年34年间,西藏自治区累计接待外国登山团队1679支、17248人,创造经济收入逾3.2亿元人民币。30多年间,西藏自治区通过接待国外登山团队创造经济收入,用于支持“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完成攀登目标,以及修建体育设施等,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此外,国际登山活动也为山峰所在地区的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2014年,国际登山活动共支付牦牛和牦牛工费、环保费等费用300多万元,此外,西藏自治区还在进一步挖掘山峰所在区域餐饮、住宿等产业链的发展,解决山峰所在地区农牧民的就业问题。

西藏登山学校

全球唯一一个培养登山向导的学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说“登顶珠穆朗玛峰不是登山者牛,而是登山者的向导牛!”,在拉萨的西藏登山学校就是全球唯一一所专门培养“牛”登山向导的学校。这里招收来自珠峰脚下的藏族学生,经过专业训练之后,他们将成为珠峰登山者们的引路人。

从1953年第一次有人登顶珠峰开始,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一直是攀登珠峰的主要路线。协助登山者攀登珠峰的高山向导也主要由尼泊尔的夏尔巴人担任。西藏一方的珠峰北坡开发程度远不及在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山产业给西藏自治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有待开发。当时任西藏登山队队长的尼玛次仁敏锐的感觉到开发珠峰登山文化将为当地老百姓和西藏自治区的登山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产生了创办登山学校的念头。

1999年西藏登山学校成立,尼玛次仁亲任校长。“西藏登山学校成立后,立即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政府的关注,2002年被列为国家援藏重点项目,得到资金支持。登山学校每两年从日喀则定日县和聂拉木县招收20多名初中毕业的藏族少年,将他们作为高山向导的培养对象。定日县和聂拉木县都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这里的学生从小就适应高海拔条件,更具登山潜质。登山向导主要的工作是为登山者铺路、修帐篷、背氧气瓶,保护登山者安全,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所以进入登山学校的学生需要通过7公里的长跑测试和一篇汉语作文的文化课笔试,以及严格的身体检查。进入学校以后,文化课也是重点,除了系统的登山技术课程,藏语,汉语,英语都要学习。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和两年的实习期才能最终进入到商业探险公司,成为一名职业登山向导”。尼玛次仁介绍。

培养登山向导

积极打造“西藏登山大会”吸引登山爱好者

近日热映的电影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以记录西藏登山学校学生成长为国际登山向导的故事。一名参与拍摄的登山爱好者告诉记者,“登顶珠峰那一刻,我抱着向导哭了,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登顶,他付出的辛劳我无法言说,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圆了我们普通人的珠峰梦。”

电影里出现的人物之一米玛仓决也是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来自日喀则定结县,今年17岁,去年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高素质的登山女向导,帮助更多的人完成登顶珠峰的梦想。

这部纪录电影培养了2名登山协作者为高山摄影师,以专业的视角拍摄海拔6500米以上的纪录片画面。其中之一的巴桑塔曲是第一批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他曾经九次登顶珠峰,他说此次带着拍摄器材攀登珠峰非常辛苦,特别是8300米以上,遭遇恶劣天气,手脚经常被冻僵,给拍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因为自己同时也是高山向导,要学会克服困难,所以才给观众们呈现出了高海拔壮丽的风光与登山者的顽强精神。

在培养登山向导的同时,西藏自治区积极打造“西藏登山大会”这张文化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户外爱好者来西藏登山。大部分业内人士将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认为是西藏自治区发展登山事业的开端,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如今形成了独特的登山文化,西藏登山也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