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85号文件相继出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正向着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的目标升级。今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甘肃体育产业发展更添动力。近日,甘肃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阐述了甘肃体育产业的现状。
问:请介绍一下甘肃体育产业现状?
杨卫(以下简称杨):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体育产业底子薄、基础弱、历史欠账多,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2平方米,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体育用品企业较少,体育产业结构单一,总规模不到50亿元。甘肃在体育惠民工程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户外运动、创建品牌赛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提出创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甘肃独特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以创建体育品牌赛事为亮点,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的特色发展模式。经过近10年努力,甘肃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设施30282个,市(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达86%,县全民健身中心覆盖率达57%,乡镇全民健身中心覆盖率达56%,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69%,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2.3%,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4.4万人,培育并持续举办了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品牌赛事,实现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问:结合甘肃实际,请谈一谈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总体发展思路?
杨: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贯彻落实《意见》作出部署安排。甘肃的发展思路是立足省情,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总体目标分两步走,到2020年,体育产业环境明显优化,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80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80亿元。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在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亿元。
1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意见》以国务院《意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发展举措为指引,紧密结合甘肃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问:落实《意见》一年来,甘肃取得哪些进展?
杨:一是体育产业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全省各地依据两个《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方案;联合财政厅等部门印发了《甘肃省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坚持“择优扶持、突出重点、公开公正、规范管理、讲求实效”原则,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使用,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体育产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二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今年新建1000个以上村级农民健身场地、300条健身路径工程、50个笼式足球场。城市社区着力构建10至15分钟健身圈,建设了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全民健身场馆、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全民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甘肃省体育馆、临洮体育训练基地等重点项目在建设之中。三是品牌赛事的规模和品质不断提升。全省各地先后创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连续举办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丝绸之路”中国越野拉力赛、“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张掖祁连山户外越野挑战赛等赛事,今年新增了酒泉、嘉峪关航空滑翔体育活动,酒泉国际戈壁马拉松挑战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四是发展业态不断拓宽。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创建了张掖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各地以户外运动为抓手,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问:落实中是否遇到困难,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杨: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落实《意见》中还存在着思想保守,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创新创业办法不多等问题。对此,甘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创新发展要活力,按照国家、省委省政府和总局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体育发展理念由单纯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体育发展主体由政府管办向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转变。
积极创新体育工作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转变县级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落实得好、落实得快,群众就拥护;落实得不好、落实得慢,群众就会有反映。”由此可见基层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部分县级体育部门与其他机构合并后,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不健全,发展思路不适应改革的要求,部分县级体育部门政府的主导地位弱化。在此情况下,甘肃积极推动县级体育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方式,引导推动各县区成立体育中心,承担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职能,大力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落实全民健身的推广和普及,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体育中心协调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为全省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问:甘肃体育产业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在户外体育、休闲体育产业方面有什么设想?
杨:甘肃体育产业布局确立了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协同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上述发展思路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结合实际,立足省情,本着投入小、见效快、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制定。
甘肃在《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构建“三大板块”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兰州和河西地区,主要开展汽摩、冰雪、黄河漂流、徒步越野、航空等特色体育项目;二是中部地区,主要开展山地自行车、赛马、登山、拔河、龙舟等特色项目;三是陇东陇南地区,主要开展红色旅游、户外垂钓、武术、崆峒休闲养生等特色项目。大力培育冰雪和航空体育产业,支持各地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开展冰雪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全省利用民间资本已建成15个以滑雪运动为主体的冬季体育项目基地,利用河西走廊独特的气流条件,建成酒泉、嘉峪关滑翔基地。目前,甘肃特色“三大板块”户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问:11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请谈一谈对《指导意见》中有关于体育服务内容的理解?
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涉及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在健身休闲、体育运动上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明显提高,体育服务消费已成为生活消费的重要部分,成为一种刚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相对不足仍然是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