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O王亦磊:愿做孕育中国户外产业的土壤

业界 8年前
2月24日,ISPOBEIJING2016第十二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在北京开幕,作为亚太地区运动时尚行业最重要的专业商贸博览会,此次ISPO2016北京展汇聚了490家展商700余个参展品牌,展示来自冬季运动、户外运动、极限运动、运动时尚和功能性辅料等各个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记者在展会现场特别采访了ISPO项目负责人王亦磊先生。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消费品类项目负责人王亦磊

户外产业增长滞缓、冰雪运动飞速发展,ISPO就像行业的一面镜子

随着户外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开展,ISPO也逐渐被更广泛的熟知,我们想先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下ISPO的历史?

王亦磊:1970年,首届ISPO展会在德国慕尼黑展开,定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展会。现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同时,ISPO也是多品类的体育用品展会。包括时尚、户外、极限运动和滑雪。

2005年ISPO进入中国,07年开始在北京举办。现在举办的北京冬季ISPO展会已经有12年历史。从2015年起,我们在上海也开始举办ISPO夏季展。在运动展会里面,ISPO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展会品牌。

这12年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段不易的历程吧?

王亦磊:对于任何行业,展览会的作用都好像是一面镜子。其实ISPO从05年进入中国到如今,也是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发展历程。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户外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大家对ISPO的关注度并不是特别高。直到2009年以后,随着户外产业的发展,ISPO才重新获得了关注。

确实不易,不过这一路走来ISPO应该也沉淀下来了不少行业的信息和数据吧?

王亦磊:具体来说,现在户外装备的销售额有些停滞,原来能达到40%-50%的增长,户外企业每年销售额翻倍是很正常的,然而在09到13年的高速增长过后,整个行业的增速放缓,13-15年的增速都维持在15%。

但与此同时,借着去年冬奥申办成功的契机,冬季运动设备,比如滑雪场设备、滑雪装备的销售额,都维持着很快的增长。虽然在ISPOBEIJING展厅中,展区面积没有变化,但是其中各品类的比例都发生了变化,滑雪装备、器材的占比越来越高,传统的户外产品的发展则遭遇到了瓶颈。这也和现在的市场环境比较吻合。

此外,在2014到15年,观众数增长的比例在4%左右,而今年单日的到场观众人数和上届相比,增加了20%以上,这也体现关注户外产业的人数在不断增长,也会给行业带来更多资源、理念和新的模式,这也让我们对户外产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那么在行业中,ISPO展会的职能是什么呢?

王亦磊:我们对ISPO的自我定位,是一个服务于户外运动行业的平台。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们把ISPO的职能,从单纯的展会,延伸到了其他业务。把提供服务的时间,从展会期间的四天,延伸到365天。

因此,ISPO也拓展了一些新的业务,比如ISPO学院,这是在非展会期间的一个培训体系。其外还有ISPO产品设计奖,这是一个针对优秀产品设计的全球年度评选。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新锐品牌的“BrandNew”评选,类似于品牌的孵化器。最后,ISPO还有针对互联网的研发众筹。

感觉ISPO就像是行业的土壤。

王亦磊:对,ISPO愿意作为中国户外产业发展的土壤,帮助中国户外产业茁壮成长。

另外在欧洲,我们已经上线了ispo.com,作为资讯门户,它已经彻底摆脱了“展览会形态的官方网站”。ISPO还组建了自己的新闻团队,本届ISPO就有两位来自欧洲的ISPO记者进行采访,和我们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他们通过他们的视角进行独立报道,并没有与我们事先沟通。ispo.com的门户网站,也是我们给全行业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

运动旅游与“户外+”社群化“小生态圈”是未来趋势

目前我们环球网正在着力打造三个细分特色频道:旅行、滑雪和跑步。我们比较关心在这三个领域,ISPO平台掌握了哪些数据可以分享?对未来又有怎样的判断?

王亦磊:关于旅行,去年在ISPOSHANGHAI展上,我们第一次提出了运动旅游的概念,举办了一届“户外+”的多品类跨界的展会,这是我们重要的延伸版块。我们提出了城市健身的概念,这其中包括跑步和体能训练,这些都是从传统户外中衍生出的概念。

中国目前最热门的运动是滑雪、跑步和自行车。受众逐渐把旅行也纳为户外运动的一种,在一些三线城市,户外俱乐部甚至冲击到了旅行社的地位。

在冬季的ISPOBEIJING,我们主要展示滑雪用品。而在夏季的ISPOSHANGHAI,我们把原有的跑步圈、户外圈、健身圈进行融合,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例如,健身圈的教练,恰恰也是跑步圈的重度需求。现在很多人跑步,却缺乏专业的指导,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健身本身就有很完备的教练体系,稍作调整就可以应用到跑步,很多资源都是互通的。

在未来,运动旅行对于中国的运动零售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因为旅行产品能够很好地抓住消费者,也可以进行社群化营销。我们也倡导经销商把自己的价值链从单纯的商品销售,延伸到后面的商品导购,再延伸到消费者旅行的服务上面,这样才能把顾客留住,否则很容易被互联网和其他零售方式冲击。

我发现本次ISPO一些参展商本质是俱乐部,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零售体系,还有自己的线上APP,以前似乎没见过,这是不是一种新的运作形式?

王亦磊:对,这种形式是以前没有的,而且他们做得都非常专业,背后有资本的风投,眼光和战略都很长远。APP做得也很专业。把这些资源都整合在一起,来满足户外产业的新需求,这种新玩法和以前的确不一样了。

这种针对特定人群的“小生态圈”模式,未来会是大的趋势吗?

王亦磊:不光户外运动产业,未来所有的零售行业、消费品行业,都会产生以社群化为基础的生态圈。只有建立起这种理念的体系,才能够留住消费者。

针对行业的这种趋势,ISPO将来会有哪些相应的策略?

王亦磊:2013年以来,我们就开始在中国做独立于展会之外的ISPO学院,本质就是零售商培训,从店铺经营的理念知识,引导他们做多品牌店铺,坚持自己的零售品牌,核心就是重视自己的客户。

技术上,我们也在和一些店铺管理系统做合作,让零售商对店铺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重视客户的体验,保持和客户的关系。

其实每一家户外店都是小的社群,只要服务好自己的客户,是能找到生存的方向的。

我们知道,在南方有一个亚洲户外用品展,和ISPO一南一北,一个夏季一个冬季,ISPO有没有涉足夏季户外市场的打算?

王亦磊:有的。我们去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ISPO夏季展。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七月上海夏季展,寻找你的户外+”。

会和南京展会有冲突吗?

王亦磊:不会,首先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亚洲户外用品展主要定位于传统专业的户外产品,属于细分领域的专项展。而ISPOSHANGHAI是一个综合性的展会,我们更强调不同板块的相互融合,我们认为这是新的产业增长点,能够给双方带来更好的发展。夏季展瞄准的是未来的产业方向,让更多想突破自己瓶颈的经销商看到。

品牌诉求因发展阶段有所变化用户需求正从产品转向服务

我通过这两天的观察,发现户外产业的本土品牌和生产商越来越多的加入到ISPOBEIJING,这是为什么?

王亦磊:每个品牌参加展会,都有自己的诉求和目的,而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诉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品牌,现在主要是依靠代理商进行发展。而代理商比较看重销售的数据,是一个比较短期的发展目标。而展会的作用主要是塑造品牌,传递形象,特别是针对经销商、意见领袖这样的群体。而有些代理商,他的诉求不在于此,而是更追求短期的销售数字,这我们也能理解。

那么,户外产业的知名品牌现在在行业中处于什么状态?他们与ISPO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合作或联系?

王亦磊:比如像TheNorthface、Columbia这样的知名户外品牌,他们在国内市场已经进入了转换的阶段。Columbia现在已经从代理商体系,转化成了合资公司。而Wolfskin则从总代理商企业转化为独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理念上的变化,企业需要重新去定位,对于参不参加ISPO这样的展会,他们会有更多的考虑。其实虽然没有参加,但这些大品牌也派了相关人员来到ISPO展会,以其他的形式进行参与,而大品牌重返ISPO,我相信只是时间和机遇的问题。

ISPO这12年来接触过许多的国际和本土户外品牌。它们在中国市场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从您的角度来看,它们成败的因素都有哪些?

王亦磊:首先,品牌要了解客户真实的需求和市场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自己臆想。很多品牌认为,中国13亿人口,肯定有自己的市场。抱着这样想法的肯定是要栽跟头,因为户外产品不同于日常消费品,它有自己的受众。品牌应该脚踏实地,保持耐心,根据不同地域和市场的差异,进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和策略组合。

此外,品牌还要对中国零售行业的变革有清醒的认识。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从过去的大规模批发市场,向精准的点对点方式转变。虽然传统的大体育批发商,还是在以区域代理的方式存在,但品牌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必须要了解产品是如何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这对于品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跨过品牌我们看最终用户,您认为他们在需求上有什么变化?

王亦磊:用户的需求正在从单纯的传统户外发烧友群体,扩展到更广泛的大众,他们参与户外运动,并不是为了体验极限环境,而是为了亲近自然,亲近运动,把运动变成生活方式。

此外,更多用户开始不仅仅涉足一项运动。例如,他们会把健身和跑步作为基础运动,到了不同的场合和季节,会进行一些专项运动。

用户对于整个户外产业的需求点在增加,同时也在构建自己的一种运动生活方式。他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产品,其实他们更需要一系列的服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