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跑步”热潮中 中国人究竟是怎样奔跑的?

业界 8年前
进入夏末秋初,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开始抽签报名,即便是在微博或朋友圈晒出没中签的短信提示,也被视为一种彰显格调的方式。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民跑步”的时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0%,达到21966元,而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也从2013年的0.365%上涨到去年的0.41%。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运动逐渐进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随着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发展很快以井喷式呈现。

当然,“全民跑步”不止于马拉松的兴起,由于运动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以及跑步本身的自由性,这股奔跑热潮很快席卷华夏大地。

根据《跑步运动线上消费大数据报告》,18点到21点是国人最偏爱的跑步时段,在“悦跑圈”的数据统计中,有超过一半的用户选择在这个时段外出奔跑,而这样的选择也有利于上班族缓解压力,放松自我。

在跑步前开启运动类APP,已经成为诸多跑者的主要习惯,而在这些软件的计算下,这些用户日常的跑步时长在一小时左右,当然,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数据也在不断累加。用户们在奔跑时长方面的进步显而易见。

相比于在健身房跑步,依然有很多跑者习惯在户外奔跑。这样的奔跑虽然贴近自然,却也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根据“咕咚”的统计,用户的跑步距离明显与季节存在着紧密关系:9到11月,天气秋高气爽,人们的奔跑距离呈现峰值,但进入寒冷的1月、2月和3月,这个数据也会随之跌倒最低。

同样是因为气候的影响,在“咕咚”的数据中,拥有优越的地理和天气条件的青岛,在“用户月均跑步距离”中位列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分别为深圳、北京、南京、大连、上海、济南、宁波和广州。

在目前这股跑步热潮中,人们对于跑步装备的消费也是逐年上涨(男性稍多),主要消费人群为23-35岁。而由于跑步入行门槛低,跑步者的年龄分布则非常广泛——23到28岁最多,36到50岁的人数甚至超过19到22岁的群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国人现在对跑步的消费已经不止于跑鞋或衣服这么简单,就在去年,男性对于可穿戴装备的追逐,以及女性对跑步机的依赖,都创下了近4年之最——女性喜欢在室内跑步,男性则更喜欢用数码科技产品改变传统的跑步。互联网时代下的跑步,已经呈现出更多元的方式。

从消费习惯上看,对于一些跑步装备,国内用户依然偏爱一线品牌,但国内品牌的涨幅则非常突出。至于可穿戴装备领域,由于近两年价格不断下降,愿意尝试的用户也逐渐增多。智能手表已经取代手环成为最热销产品。此外,跑步机依然是线上健身类器械的销售冠军,销售额远超甩脂机、健身车、动感单车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