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四川省登山协会发布公告,四川省登协副秘书长高敏宣布,此前前往搜寻违规穿越四姑娘山“驴友”的12名搜救队员已于今天上午安全出山。至此,为期近一周的四姑娘山搜寻工作告一段落。虽然“驴友”和搜救队员均已安全出山,并无人员伤亡,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在登山或穿越等户外运动中发生的危险,人们不禁要问,登山专业人士究竟该如何引导大众规避这种运动的风险呢?
两周前,9名来自浙江和上海的游客带着雇用的一名当地高山协作和4名背夫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姑娘山景区海子沟。景色秀美的四姑娘山坐落在川西高原和成都平原的交接带,由4座毗邻的山峰相连而成,其中最高的主峰“幺妹峰”海拔为6250米。在比较专业的登山爱好者和痴迷于穿越的爱好者看来,四姑娘山最吸引他们的地方除了山巅的皑皑白雪,“中级难度”也是他们对四姑娘山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
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爱好者们显然很容易低估“四姑娘”暗藏的“杀机”。上述14人组成的穿越团进山后音信皆无,家属报警后,当地政府连同四川省登山协会、四川省山地救援队迅速展开了救援,但救援工作极为困难。
按照当地宣传部门的介绍,搜寻队10月9日进山搜救,10月12日,搜救队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耿达乡正河沟半山腰处与穿越团会合,随后,搜救队护送穿越团下山,但此时仍有搜救队在山中工作。此次搜救共出动救援队员300余人次,经济成本约为10万元,而截至今晚记者截稿,搜救费用究竟由谁负担尚无定论,但倾向于让穿越团“埋单”的意见占明显上风。
抛开搜救费用不谈,“登山”和“穿越”、“探险”这类古老而文明的运动,在如今钢筋水泥大行其道、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都市里,被渲染成“时尚”的流行运动,本身就意味着潜在的危险,而“健身登山”、“健身穿越”和“专业登山”、“专业穿越”之间的区别,也远不是在商店中购买一些专业户外用品就能抹平的。
“如果想登山,第一件事就要问问自己的行为是否理性,要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孙斌说,“中国民间登山运动开展不到30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做对自己和自然有意义的事情。”
孙斌2000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是北大山鹰社骨干,毕业后进入中国登山协会担任中国登山队教练,2006年在北京奥组委负责珠峰火炬传递的保障工作,目前自己经营以专业登山协助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在孙斌看来,“追逐登山梦想”和“理性选择”并不矛盾,但前提是登山爱好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登山的“规矩”。
登山的“规矩”,第一条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在“登山团队”的规定中,“具有法人资格的团队”、“具有相应资格证书的登山教练员或者高山向导”、“须向山峰所在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申请”均为必要条件。以此次遇险的四姑娘山穿越团为例,该团确实在四姑娘山管理局做了登记,但为了节约经费,该团申请的是“露营”而非“穿越”。事实上,该团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间冒险穿越,这直接导致搜救队进山时对该团的信息一无所知。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在得知此事后表示,高山探险充满挑战,也充满风险,尤其是攀登《国内登山管理办法》中按照海拔高度划分的高难度山峰,必须经过当地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即便经过专业训练,我们在登山时仍然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孙斌说,“那些节假日组队参与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一定要量力而行。”
“去年,在北京延庆海坨山也是一个穿越团迷路,那天还下雪,救援工作非常困难。所以,我经常劝身边的朋友少去冒险”,喜爱登山运动的王强告诉本报记者。王强今年40岁,在北京一家外企任职,繁忙的工作节奏和不小的生活压力让他在5年前喜欢上了“登山”,更确切地说是“爬山”。“不过,我只登山,从来不参加冒险和穿越的活动。”
由此看来,正确区分“大众登山”、“健身穿越”和专业登山、穿越行为,对于普通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极为重要,登山界人士的建议是“探险”不等于“冒险”,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对于“探险”后果又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那么“大众登山”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