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属于生僻汉字,同冏。也与窘的释义相同。它原为光明之意,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网络在人间迅速蹿红。它,被网友们赋予“郁闷、悲伤、无奈、尴尬、”之意。在户外出游的“驴友”们心中,登山就代表着“囧”,代表着光明,代表着挑战,代表着无限的渴望与攀爬。但是近几年频发的山难事件,却让我们由衷地“窘”了起来。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是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
第四纪族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最高峰海拔5396米。
虽然,一代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曾经说过“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攀爬,所以千里迢迢,奔走而来。但在激情四溢,热血沸腾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量力而为”呢?一面是火,一面是冰。火是登山的热情,冰是危险的残酷。 同样一个“囧”字,或光明,或哀伤。生命的升华与消逝只在弹指一挥间,只在拈花一笑间,只在三思后行间。
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人生旅途是事先安排好的,还是走到哪儿算哪儿?还是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思考的这些问题是千百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近几天,又听闻四姑娘山出现登山山难事件,深深撼动着每一个登山运动爱好者的心,他们即将踏上或已经踏上征途的。也勾起了我的一些登山经历。我与山野的结缘是一种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我是来自大山的人,在经历了几年的特种兵侦查训练和几年的专业运动员技能训练基础上,参与策划并组织了多场次山野活动和户外越野挑战赛。依稀还记得,第一次登山,是去攀爬有着“金子之花”之誉的云南哈巴雪山。
那是一次精心筹备、组织严密的登山活动。随队有国家认证高山向导、高山医生以及有过多次高海拔攀登经历的高山摄影师、厨师。我们一行二十多人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路展翅丽江,乘着双排座的“五十铃”,颠簸着惊心动魄地穿过虎跳峡,来到哈巴雪山山脚的哈巴村。第一次仰望着云层中那忽闪忽闪的哈巴雪山,那叫一个欣喜若狂!只见一条通往大本营的嶙峋山径串联着呈阶梯状的高山植被风景带。上山时,为了适应高原环境,在专业教练的建议下,大部分人没有骑马,一路轻装攀爬,物资由驼队托运。在大本营休整了些时日后,组织方按计划在一大片雪坡实施了登顶前的最后一次集训。大家在专业高山向导的指导下,开始练习雪地行走、滑坠制动、绳索技能、冰雪攀登器材的使用等登山专业技术技能。随队高山队医自上山前一直持续着对每个人进行血氧值等生理指标的监测。组织方还作了非常严厉的规定,对于个人技术考核不达标和个人生理特征不稳定的,一律不能进行大本营以上的攀登,而医生对于个人状态是否能继续进行攀登具有一票否决权。经过严格的技术、生理特征筛查后,全队有近1/3的队员止步于大本营,我有幸得以继续攀爬的资格。在冲顶攀登的时日,仗着往日良好的体能储备,我一路冲锋到4900米的C1营地,开始安营扎寨。这时,随队向导告诫我,节省体力,别太兴奋,别太兴奋!我不以为然,在搭建营地的过程中,亢奋高歌的同时还搬来好多石块把我的营地俨然变成了一个风雨不浸的“堡垒”。约一个小时过后,大家的营地陆续搭建完毕,几个队友邀约玩儿“双升”,场地设在空间不大的高山帐篷里。几旬过后,我的胃开始跟我作起对来,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后来发展成在轮到我出牌的时候,我便对他们说:“等我吐会儿”,我拉开帐帘,头伸出帐外“哇哇”吐毕,雪水漱口,接着继续出牌……到后来的不能出牌……队医过来,叮嘱静养观察。夜幕开始降临,我独自呆在帐内,头痛伴着恶心呕吐,欲躺不适、欲坐不能,服用了缓解高山反应的药物。凌晨时分,大部队开始登顶攀登,我开始好起来,除了恶心其余的病症好像已全然消逝,自我感觉良好,轮到我所在分队攀登时,我还信誓旦旦的要登顶。很快,“我要登顶”的豪情被攀登队长和医生击了个粉碎:我被告知和其他几位高反队友一道,由向导护送在天明后下山到大本营。当时,我很不理解,自己的体能在这群人中绝对算是上乘,只是有点恶心就不让我登顶!心里还愤愤不平。在随队向导的一再要求和众队友的一再劝说下,熬不过的我开始下撤。在下撤大本营的过程中,我恶心的症状随着海拔的下降伴着沙沙的脚步声逐步遗落在了身后的大山上,开始清新了起来。途中,我见到了梦里久违的雪莲花和天然水晶石。经过数小时,自称为“残兵败将”的我们下撤到大本营。
人的高山反应与人所处海拔的高低好像有一种莫名的“情谊”!到达大本营后,我们大部在C1营地还“死鱼”一样的眼神又光彩焕发了起来,争夺着仅有的一架望远镜探着脑袋眼羡着冲锋登顶的队友们。这时,负责护送我下山的向导忽然在耳边对我说:昨儿下午你要是听我的,现在登顶的就有你!顿时,我的脸刷的红到了脖子根儿……忽然,耳边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让我惊诧不已:某某女队员、某某登顶!寻声望去,那是大本营登山队总指挥的对讲机。我惊诧的是,平时看上去最弱不禁风的小丫头居然在第一个登顶?!
看来,登山过程中攀登海拔的高低,与性别和满腔的豪情无关,与攀登过程中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科学调理好自我的状态息息有关。
6小时过后,冲锋登顶的队友们陆续下撤到大本营,各攀登分队开始各自清点人员和物资。一会儿,各自攀登小队长与总指挥等各路组织管理人员闭门小会,会毕。我察觉到他们神色紧张,我小心翼翼的去追问了随队向导,得知在登顶人员统计表和下撤活动完毕后大本营的统计表中均不见一随队保障队友的踪迹。十分钟后,全大本营的所有人开始躁动起来。大家纷纷回忆自己在山上的各个细节。很快,一个约40岁左右的队友回忆说,他在攀登至雪线时由于冰爪损坏,作为工作人员的某某决定将自己脚上的冰爪卸给这位队友后自己下撤。由于当时的攀登间距较大且他们是最后一个分队,大家都没注意。登山总指挥当机立断:某某系在在雪线以下下撤大本营途中迷路,立即启动了失踪人员搜救应急机制。大家开始准备了照明、能量和防寒等物资,召集有攀登经验和体能恢复较好的人员兵分几路,到雪线下的几处悬崖,几条下山路径进行地毯式搜索。于是,我又进行了一次从大本营到C1营地的攀登。有了先前的攀登教训,这一次我更加小心翼翼,在随队队长的指挥下做着各种技术动作,一路找寻着。到达C1后,我们在雪线处按照40岁大哥对于换冰爪区域的描述,在随队几位资深向导的带领下作了仔细的查看和分析,判定了失踪队友的下撤方向和路线,并沿着一路下撤搜索至在海拔4300米处平缓地形,均不见其踪影。按照先前的统一部署,我们返回到了大本营,各自汇报了在搜寻目标范围内均无踪迹的具体情况后,大部人员达成一致意见:且此人有较为丰富的山野活动经验,肯定是雪线下撤大本营途中迷失道路后,直接下撤至了山脚的哈巴村。此时离他下撤大约已过5小时,按照雪线至哈巴村的路程计算,还有1小时左右就应该抵达哈巴村,在等1个半小时他如果安全,定会从哈巴村打大本营的卫星电话,如果没有就说明遇险或遇难,在采取进一步措施搜寻。
那是我经历的史上最长的一个小时。大家焦躁不安的盯着各自的登山腕表,一秒,两秒……终于熬到了1小时过一刻钟,大本营的卫星电话铃铃铃的奏响了欢快的音符。总指挥猛地拿起电话,话机在他耳边停滞,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的看着他:瞪大眼睛,紧接着是眉宇间放松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大家明白,失踪的队友抵达了哈巴村!
次日下山后,我好奇的询问了失踪队友那天的经过,他表情沉重的描述了起来:在雪线换完冰爪后,他独自下撤,在下至C1营地后,面前出现了多条通往山下的路不知道该走哪条,最后决定沿着最中间的一条开始下山。随着海拔的降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跟上山的大本营通往C1的道路地貌不一样。当时,他知道迷路了,又山下走了几百米,忽闻山间溪流声。按照以往的山野知识,他决定沿着溪流而下肯定能下到村庄找到人家,找到人家后就能想办法通过手机等与山上大本营取得联系。于是本着豁出去的心态,沿着靠溪流的一条小路顺流而下,钻出了丛林。一出密林的一霎那,他觉得自己有救了,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村庄和炊烟袅绕的人家,奔命似的向人家跑去,找到了上山前集结的老赵家,借用了手机给山上的大本营通了那个我们等待一小时如十年的电话……
那次哈巴雪山的攀登活动是具备户外活动组织资质的单位实施的,且随队有多名专业高山向导和高山医生保驾护航,是一个组织环节专业严密的攀登活动,她圆了随队人一直魂牵梦绕的雪山攀登愿望。然而,从我个人那次的攀登经历和随行队友的“失而复得”,在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联想到近日的四姑娘山三峰的山难事件,事者已经逝去,我们愿他在纯洁的雪山安息。但这次山难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偶然是“业余”登山协作口述的那一股“风”;必然是当事人的这次登山活动没有上报备案,逝者没有找有资质的专业的高山向导指导以及他那一股初来乍到四姑娘山时的火一样的狂热。而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却让逝者的家人和朋友领略了冰一样的残酷!
再回想起我的那次哈巴雪山的攀登经历,有认证资质的组织方、认证资质的高山向导、经验丰富的高山医生、体系的攀登技术技能培训、有计划的严密的活动整体和攀登过程组织、有预料的风险防控预案、有转移风险的双份儿个人保险和活动保险等,组成了那次活动专业的系统的活动管控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然而,就是在这道近乎完备的“防火墙”面前,虽然有惊无险,但还是发生了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和风险。近年来接踵而至的登山山难事故,所带来的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每一次户外出游之登山中,都要做到精心准备,思虑周全,防范于未然:
首先,要了解、熟悉登山目的地的地理、风土人情等综合情况。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攀登目的地的气候变化周期,才能科学选择攀登时期;只有充分了解地形地貌,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切行动计划,如所需登山技术、装备等;只有充分了解当地民族风土人情,就能减少攀登行动中对当地民众的纷扰,得到当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总之,了解掌握当地的实际越详细,计划就更周密,离我们的预期目标就更进一步。
第二,要做好体能储备。体能,即个人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状况。无论你是登山运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都要将体能视为一切登山活动开展的基础。从组织者方面,要根据整个登山活动的周期,为参与者进行合理的体能储备安排,并根据参与者不同的职业环境,设身处地的设计便于参与者践行的可行的体能锻炼计划,分期设置锻炼目标,并督促参与者按计划施行;从参与者方面,依据自身体能状况,根据组织方给予的建设性体能储备计划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按要求完成阶段目标,注意循序渐进。
第三,登山技能准备。即登山的技术应用能力,如雪坡行走、滑坠制动、绳索技能、攀岩攀冰等。组织和参与者都要需根据前期的场地勘察了解的详细情况,制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练习计划。如有计划进行难度较高的登山运动,个人可以报名国家相关行业机构进行的系统登山技能训练。且经考核合格,还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行业从业证书等权威资质。
第四,物资装备准备。组织者和参与者都不可轻视装备对于攀登的影响,得当且性能良好的装备,能为登山者保驾护航。要根据前期考察的气象、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选择实用、经济实惠的攀登装备器材。
第五,知行统一,量力而行。在攀登过程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不逞能,量力而行。并实时配合组织者将自身的体能与高海拔适应等状况如实传达,以便组织者作出时效性强的行动计划等。
第六,专业的保障。无论是自由行还是跟团行动,都要选择正规的、有相关行业从业资质的组织方或个人服务。据中国登山协会山难事故调查研究小组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国内所有的山难事件,近九成左右为非法组织(如网络组织),即没有资质的个人等通过在相关网站发帖组织活动,由于缺少相关活动的专业知识、相关风险防控意识和科学的施行方案等,致使很多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而且,在事故出现后,权责纠纷不断,组织者承担风险的能力近乎为“0”,维权就像一场马拉松。所以,要选择有资质的服务方,仅仅选择是不够的,还需要核实对方的资质等。在选择好服务方后,需要对方提供专业服务合同、保障计划和风险防控预案等,并要求对方购买团队和个人保险,提高自己的风险抵御能力。
第七,其他的专业准备。如食品、营养、生理卫生、病虫防治、个人常备药品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周边的亲人好友告知你的“行踪与计划”,以便关心你的人时刻知道你在哪里、在干什么、需要什么。
总之,只有完备的准备,才有完美的活动;只有超前的预见,才有超凡的体验!
正如笔者所想,人生的旅途是安排好的,并不是我们走到哪儿算哪儿。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计划和安排,才能远离郁闷、悲伤、无奈与尴尬,拥有一片光明。
户外出游,人在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