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所放的版面位置就值得玩味,一般这类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消息多放在社会、生活类版面,而在报纸版面中,B叠的产业、行业等版面往往都是“关系稿”的大本营。小编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是“软文”的可能性很大。
一、 文章论据并不充分,原文中对于市场调查非常简单,在对多家商铺暗访得到否定答复后,仅凭一款产品的标签上注明“表面特氟龙防水处理”,即得出“普遍使用在夏季新宠防晒衣”的结论。
小编:经查阅多家知名品牌在网上公布的产品明细,对于防晒服,重点在于防晒指数。防泼溅功能只是作为辅助功能,除两个品牌的个别产品注明采用特氟龙涂层外,其他品牌并没有介绍所采取的涂层工艺。
二、 文章的主要篇幅都集中在去年荷兰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布对于14家运动户外含全氟化合物(PFC)的介绍上,而且以“日前”混淆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实际上,Teflon(特氟龙)商标是杜邦公司主要使用PTFE、FEP、PFA、ETFE、AF、NXT、FFR几种产品上。
小编:这种做法往往是两个原因,一是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二是凑字数,满足软文的甲方需求。而且在概念上,对两者进行混淆。
三、再次提到2006年对于特氟龙产品的安全质疑,而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无可比性。
小编:在2006年引起的特氟龙产品安全性风波中,当时美国环保局的调查集中在对于烹饪器材在使用过程中涂层物质的离析, 所产生的影响。难以想象几百度以上的烹饪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衣物的使用环境之间的联系。
四、文章末尾似在不经意间提到某跨国公司正在到中国推介新研制的不含氟的纺织助剂。
小编:如果说前面都是在“画龙”,最后一段就是“点睛”之笔。正常的文章处理这样争议性的问题,不会提到具体公司的具体产品。所做的铺垫只是不断引起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疑虑,为最后新产品推广造势。
从写作角度来讲,作者是以皮肤衣成新宠为引,以产品安全为题,借似是而非的旧事为据,吸引眼球,来达到为某些公司造势的目的。但是没有去求实论证,就以言论影响消费者,这样的做法可取吗?现在,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当你面对纷杂的信息时,是否也多一份辨识?
由于缺乏相应的产品信息,小编也不能明确说出各品牌在皮肤风衣上所采用的防泼溅技术。对于文章中所提到的特氟龙及全氟化合物,相关各方观点如下,请您甄别。
2006年2月:
美国环保局:下属的科学顾问委员会一致认为,用于生产特氟龙等品牌不粘和防锈产品的关键化工原料----全氟辛酸铵(PFOA) “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杜邦公司:特富龙只有在温度达到260摄氏度才会发生化学变化,在温度超过340摄氏度时才会发生显著分解。“一般家庭烹饪根本不会达到这样的高温,因此使用不粘锅不会对人体带来危害。”
2012年10月:
荷兰一国际非政府组织:ADIDAS、The North Face、JackWolfskin等14个世界知名品牌服装采用的材料含有毒物质--全氟化合物(PFC),而该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导致生育率下降以及其他免疫系统疾病。
阿迪达斯中国总部:相关负责人承认产品本身确实含有上述有毒物质,但是被测出的化学残留物完全在法律和法规的指导范围内,均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或安全构成威胁。鉴于当前的科学水平,相关高性能产品如果不使用化学物质就很难达到现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