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装品牌“输”给国际品牌输在哪儿了?

业界 9年前
近一段时间,我国本土品牌的服装企业盈利空间不断下降,服装行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关店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是中国服装行业的调整期,也是行业洗牌期,国内本土品牌要想与国际知名品牌争夺市场,就必须注重品牌建设。 

有统计数据显示,80%的服装企业利润都在持续下降。业内也不断传出服装企业倒闭、跑路的消息。面对不利局面,细分市场成为服装业转型升级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对于目前的服装行业形势,有业内人士坦言,过得不错的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还过得去,一部分企业过得艰难,甚至遭遇生存危机。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部分二三线品牌由于缺乏危机感,渠道、产品变革相对滞后,库存压力居高不下,生产经营十分艰难。”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相关人士认为,少数服装品牌由于前几年误判形势,盲目扩张生产线和国内销售终端,甚至对外跨领域涉足主业之外的投资经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额远远超过了自身资金承受能力,造成部分贷款逾期,甚至走向停产、倒闭。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是中国服装行业的调整期,也是行业洗牌期,而细分市场成为服装业转型的新支点。此前一段时间内,中国服装业发展迅速,由于市场大,企业很容易把规模做大,但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问题,如从运动品牌到休闲品牌再到一系列大众品牌的产品积压。企业规模大、战线拉得过长,一旦产品出了问题,就都积压在终端。 

目前众多国内本土品牌在同业竞争中失败,这是由于中国品牌依然依赖ODM工厂资源,无论从面料到设计,都无法构建自身独有的特色,企业对于创意的限制和对商业目标的盲目追求,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匮乏,缺乏对行业人才的培养,最后出现同质化现象,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 

设计部门是时尚品牌的灵魂,国内品牌由于对市场妥协,忽略了创新想法。“中国本土创意人才一方面是缺乏经验,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缺少实操技能,缺乏对服装历史本源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服装结构、打板技术、商业需求的不理解,这些无疑阻碍了设计师对于个性与风格展现的勇气。”宁波市一家服装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本土品牌对于终端视觉陈列的不重视,加重了同质化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不仅仅是产品,甚至终端氛围都难以凸显品牌与众不同的主张。众多国外快时尚品牌能够在本土市场迅速成长,与他们在终端快速且持续性的“创新”密不可分。产品系列通过在不同货架上展示、产品的快速周转、清晰的视觉陈列,营造出新颖、具有活力的季节性氛围,增强了店铺对于本土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 

国内本土品牌要想与国际知名品牌争夺市场,就必须注重品牌建设,服装应该从品牌战略、发展角度、市场竞争环境与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并捕捉品牌自身个性以及趋势,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服装产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