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驴友伙同众多上海驴友云南——怒江行 - 我秀我户外 - 8264户外手机版

  我秀我户外
丙中洛--怒江第一湾\桃花岛  
[localimg=544,203]2[/localimg]
<div>农历三月十五正值怒族的仙女节在丙中洛有隆重的节日演出祭祀活动。所以我们打算早起先去仙女洞,再去秋那桶。仙女洞从丙中洛镇出发来回七八公里,重丁村到秋那桶十七公里。天啊!当天我们要徒步二十五公里。好在平常坚持锻炼,但一天走二十五公里还是头一次。——840丙中洛风景区收费站门票50元。过了收费站不久,我们便到了怒江第一湾,怒江在这里惊鸿般的转身,成就了这U字形的大弯,而隔江望去,一个天然的半岛——坎桶,坡势缓和,大片绿油油地草地让它显得格外的殷勤,让人想冲上去撒野,原来的“麻风湾”变成了丙中洛的风水宝地。过了怒江第一湾有一个颇似第一湾的桃花岛,比起第一湾更为温婉和秀美,如果二月底三月初来此,一定是满山桃花盛放。车再行几步,窄长的道路忽然变成一片开阔明朗的空间,一个笼罩在淡蓝色薄雾里的山村小镇豁然展现在面前。四周是雄伟壮观的雪山,隐约可见的山峰顶部莹亮的积雪,然后苍翠的绿色便从山峰上逶迤而下。这就是丙中洛,怒江大峡谷内最大最有名的坝子,它位于“三江并流”的腹心区,当地人坚贞不渝的相信这就是“香格里拉”。</div>


丙中洛---仙女节
1100丙中洛镇由于一年一度的仙女节而热闹非凡,传说仙女节是为了纪念怒族传说中叫阿茸的姑娘,她天质聪慧,发明了溜索,还开凿山洞引入泉水,而她死后化为岩石,从上面渗出的泉水甘甜无比,能治百病。从丙中洛到仙女洞的路并不好走,水塘、烂泥、碎石,还要爬坡,这条路不用向导,因为去祭祀的当地人实在是太多了。怒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可以一起过怒族人的节日,在这里往往是不同的民族的各个家庭成员可以和平共处在一个大家庭里。一路上,我们看到当地的村民背负着鸡蛋、米酒、鸡、鲜花、种子、稻谷作为贡品结伴而行。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我们爬上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山坳,那里有许多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村民叩头献礼,仙女洞洞口挂着很多的经幡,有喇嘛点燃松枝,一旁普化寺的喇嘛在打鼓诵经,走进洞口,小喇嘛会将盛好的小杯圣水递上来,果然是甘甜无比,还有怒族姑娘递上的米酒还是满醉人的,我们纷份同怒族人姑娘合影。据说这里的活动会通宵达旦,众人共饮,载歌载舞,祈求仙女山神保佑安康幸福。


丙中洛----石门关、四季桶
[localimg=465,430]1[/localimg]

1300回丙中洛镇,简单地吃了米线,继续上路,我们的目的地是秋那桶。原打算是帐蓬、睡袋各自负重徙步的,还好我们租了四匹马,每匹马一天是150元。帐蓬睡袋防潮垫可以打包马驮了,老白说我们“腐败”,还好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要知道帐篷睡袋防潮垫少说也要56斤,大家对自已的负重能力,心里都没底。从丙中洛重丁村的丁大妈家出发向怒江上游走在约三公里,我们看到了两座三峰拔地而起,像石门般
地锁住了野性难驯的江水,这就是石门关,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离得最近的地方。石门关是丙中洛的后院大门,向导小传说历史上怒族人与藏族人曾在这里交战,崖壁上至今还留有雕镌的藏文,旧时出了石门关,道路更为泥泞,如今修了柏油路,小车也只能勉强通行。我们是轻装上阵,石门关只是起点,就有人喊吃不消了。——1515石门关外3公里有个小村四季桶。几栋木屋是典型的怒族石板房,木屋旁麦田里随着微风翻着麦浪,房前屋后码放着整齐的劈柴,院落没有围墙,也不上锁。马、牛、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狗啊猫的懒散地趴着,还有一所云南中医学院援建的希,这里到处都是一派柔和的景象。



丙中洛----五里村
[localimg=543,437]3[/localimg]
<div>继续前行近2小时,突然间江对面山麓处有一大片平缓的坡地,缓缓上升的坡度、错落有致的农舍,绿油油的麦田,阳光笼罩着整个村庄,满眼的葱郁。“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这些词语虽说有点媚俗,但我想不着更好言语来形容它。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苦累人,火辣辣的太阳好毒,狂擦防晒霜,太阳帽、太阳镜、防紫外线头巾全副武装,还有我那条防水不排汗的运动裤,只感觉豆大的汗珠直往裤腿里灌,比洗桑拿还“爽快”,瘦身健身全齐了,但看到这被驴友们喻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五里,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再前行一段,发现一条羊肠小道嵌在对岸峭壁上,据说这就是当年盐茶马帮前往西藏的通道。终于是走到了文革期间修建的连通悬崖栈道的木板吊桥“朝红桥”,虽说不能和旁边的钢吊桥“秋那桶桥”相媲美,但它将会和秋那桶、五里村、四季桶、石门关、重丁教堂连成绝美的风景线。过了朝红桥往右走半小时可到五里村,往左是秋那桶,还需要2小时。桥的尽头靠着一木牌上面写着“茶马古道——德拉姆”是田壮壮当年拍茶马古道时留下的。老白说明天进五里村再翻过一个山头可以到达重丁村。先行的队伍在泰尼打拉桥修整,我没停继续上路,脚下的路是越来越难走,即使是马帮走的路也是羊肠小道,我们为了抄近路,爬上了无路的山谷,时常是连拉带拽的,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此时已无暇顾及身旁的美景,埋头走路,这里是秋那桶峡谷,这里的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真正有了徒步的感觉。但背包行进的话,可要当心脚下,乱石、泥坑、悬崖处处都是陷阱,一不当心轻则挽了脚,重则坠入山崖,好不容易进了村寨已是夜色降临。</div>

[localimg=270,199]4[/localimg]
1900到达秋那桶村余新民家(0886-3519691),此时村里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狗倒是满村都是,而且一见外人便狂吠不止,但这并不会让我心生恐慌,反倒是觉得是自已破坏了这小村的安宁。余新民家由于我们的到来热闹起来,落在最后的张老师,张海龙、老虎也陆陆续续地赶到,主人家为我们杀了一头猪,58斤。不知是路上喝了点酒还是中暑了,我有点头晕,休息了会儿,感觉好多了。晚饭菜吃的是猪肝大蒜、西葫芦肉片、猪手白扁豆汤,吃完晚饭已经是9点了,老白,幺哥架起铁网,烧起碳火,淹制好的猪肉碳烤后又香又有嚼劲,要是能切得小点烤得会更香。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余新民家是藏族,余大叔和余大妈天生的好嗓子,他们在里屋边喝酒边唱开了,安认了“干爹”干妈,干爹干妈怎能不露一手,“北京的金山上”“高原红”这样的高难度歌曲都不在话下。在我们的鼓掌声中,余家的三兄弟轮番上场,他们的激情演唱,“征服”了大家,他们的歌声一点也不亚于专业歌手,藏歌节奏明快、高亢激扬,傈僳歌悠扬抒情、婉转缠绵,而汉语的流行歌曲也丝毫不逊色。曾自称是KTV麦霸的男生们自然是不服气,在帐蓬里唱开了,这里是“美丽的香巴拉”那里是“国歌”,这时唱“耶利亚女郎”那里唱“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此时歌声、笑声、语声、醇酒的香气、炊烟的香气,在空气时交织出熏人欲醉的浓烈气息!眼前这些纯朴的村民在物质上或许非常贫乏,但他们脸上每一个笑容却是那么的单纯和满足,追寻千里,在秋那桶这放声高歌的夜晚,我忽然明白,原来快乐可以如此的简单。闹得折腾得到凌晨,搭帐蓬、防潮垫、睡袋,这还要感谢老白为我们准备的睡袋,暖和而干净,钻进帐蓬,只听到几声狗叫,就进入了梦乡,可能是太累了



晨曦中的秋那桶
[localimg=424,202]5[/localimg]

<div>早晨6点多,公鸡已喔喔叫了,树枝上的小鸟也叽叽咋咋地叫个不停,在帐蓬里已经是待不住了。一丝淡淡的光透过帐蓬的缝隙,外面已经有了唏哩嗦啰的起床声,我披上衣裳,冲了出来。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听见精灵的歌声,无数不同的鸟鸣声此起彼落,它们在唱天堂的晨曲,白纱般的云雾萦绕着小村庄,村庄里也传来了各种生命的呼唤,鸡啼声、牛哞声、狗吠声,这是生命的梦境。天亮了,隐约的雪山,努力展现的朝霞,生平所见的美景,就是眼前的一切了。大伙们忙着洗漱,忙着收整帐蓬。我和张健要到秋那桶小学的张华老师家捐赠书本和文具,张华老师已经不在这里教书了,而高老师去了仙女节,这三天仙女节学校放假,余大叔带我们去了张老师家,拜托张华老师传话给高老师“一箱送给秋那桶孩子们的文具和书本放在余大叔家。当我第一次走进当地居民张华老师的家,看到的一切让我惊呆了。屋子里可以说是相当的暗,几束光线从窗子上透进来,有些耀眼,屋里除了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农用物品外,没有任何的电器,屋子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支着一口大锅,煮着稀薄的米饭,火塘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间接熏制了那几条他们可能要吃一年的熏肉。张华老师有三个女儿,仙女节放假在家团聚,大女儿腼腆朴实、在丙中洛中学上学,一个月回家一次,小女儿很活泼可爱,真心希望张华老师的三个女儿能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div>

重丁村--丁大妈家
[localimg=457,201]6[/localimg]
1600到重丁村的丁大妈家(0886-3581144)。跨进大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浴室,丁大妈家有两个太阳能热水器的公共浴室,在这地方有公共浴室已经很不错了,两天徒步的臭汗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了。洗完澡,感觉一身的轻松,坐在丁大妈家敞开式的餐厅里聊聊天,喝喝茶,丁大妈还热情地拿出了她家的像册,还有游客的留言薄给我们看,丁大妈家是典型的多民族家庭,丁大妈是藏族,丁大叔是怒族,儿媳、女婿却是傈僳族、壮族和汉族。丁大妈说,只有她和老伴信奉天主教,并负责重丁教堂的开门关门,孩子们都不信教。——1830晚饭,婷婷亲自下厨炒了蛋炒饭,好香。其它的菜感觉份量好少,据说丁大妈家是当地最早接待外宾的家庭式旅舍,自然对外面的事情知道不少,也有一些经商的头脑。而丁大妈不仅热情好客,而且非常地精明能干,还会为自已做广告。饭后我们去了重丁教堂,高高的十字架衬着远处的蓝天和雪山,教堂外面有一个法国传教士的墓,他是第一个在怒江地区传播天主教的外国人,在西藏和怒江地区呆了30多年,最后留在了这里,我们很难想象在当时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外人罕至的区域,这些洋教士是如何在当地立足取信于民的。乘着晚会还没开始,老白拿出了手提电脑,老白还真牛,居然还带了手提电脑,欣赏了他那些走南闯北的学院派摄影作品后,我这个不懂艺术的群众,还有那些喜欢艺术的群众都赞叹不已。——2100篝火晚会,在丁大妈家的老式木板房前,我们燃起了篝火,身着艳丽藏族服饰的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我们也一起加入了歌舞的行列,跳起了锅庄舞,老虎扭起了秧歌,陶老师跳起了搞笑的孔雀舞和母鸡舞,还绘声绘色地摸纺起母鸡下蛋,引得丁大妈直乐,从此之后,丁大妈只要是听到了“咯咯蛋”就乐,“咯咯蛋”成了丁大妈同我们打招呼的方式了。


福贡——同心酒会
[localimg=307,405]7[/localimg]
1900同心酒会是一处紧靠公路边,为苍翠竹林掩映的农家乐餐饮场所(上帕街北路44号)因为要享受“手抓饭“,所以我们个个洗手特别的卖力,进门先喝三杯迎宾酒,小小的竹楼布置得非常有民族特色,地板是竹席铺地的,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地有弹性,还未等我们享受完这手抓饭,傈僳族的姑娘们就手持竹筒酒杯来敬酒了。先说一下手抓饭,这可是有窍门的,得先在手上放点烤乳猪的皮擦一下,再把饭菜放在手心里捏成一个团,起先不懂吃法的我们个个吃相狼狈。而这个同心酒也有不同种喝法,同心酒的要领就是要嘴对嘴,脸贴脸,腰搂腰,手拉手,最有甚的是“三江并流”,而这个“三江并流”我看中间的宾客是最吃亏的,傈僳族女孩左右挟持着,喝酒完全是摆摆样子的,我们可怜的男同胞们一杯酒喝了一大半不说,还被弄得衣襟全湿、满脖子的酒水。不胜酒力的男同胞抓紧躲到角落里欣赏别人如何“同心”,还有的只能是装醉了。可以想像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下,大凡有点酒量的人,有谁不去痛饮几杯呢?我也喝了满满的五杯,感觉酒的度数不高,味道像酒酿。老白说他在不知不觉中喝了50几杯,好酒量啊!想想傈僳族姑娘酒量可真了得。酒喝得差不多了,民族舞也跳了起来,刚才饮酒的姑娘个个舞步轻快,她们的手势很简单,但步伐却变换多样,现学是学不会了,我们只能就着音乐节拍胡乱蹦跳,我们的团友安民族舞,傣族舞、肚皮舞样样拿手,陶老师的“迪斯科”老虎的“扭秧歌”也跳得不错,在“哦得得、哦得得”的歌声中,我们抛开了一切拘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这竹楼都要被我们跺塌了,我们好像也不觉得累。


作者  :[localimg=146,198]8[/localimg]





五里村就像是世外桃源!
这酒不喝都不行啊
呵呵,好热情
那个温泉的我喜欢
这是哪里呀 还有这个风俗

康巴汉子的确很帅,嫁在那里也不错!
丁大妈现在不太厚道了,06年去的时候就开始很商业化了!
这个喝酒的方式,很独特,另外,作者的照片太小,看不清楚 。建意发张大的,让大家看看。
小心嫁在那里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