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精神的迷失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户外登山与长途旅行其实是两个概念的东西,前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后者大约属于人文地理体验,属于旅游范畴。磨房长假远行推崇的理念是自助式体验旅行,跟旅行社的团队旅游是两码事。

何谓背包客,就是自己(也可能是几个人的小组合)背着背包,自己计划行程路线,自己解决沿途的交通、食宿,甚至可能会风餐露宿,所以才要背上背包,自己搞定一切,没有人为你负责。

跟团旅游则大不一样,虽然都是出去游山玩水,跟团几乎不用自己管任何事情,只要出发之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即可,交完钱以后,衣食住行基本有导游包了,全程可以享受保姆式的服务,回来不爽了还可以投诉。两者在经济上肯定有差别,但我看这不是主要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过程有巨大的区别。

中国人解决好衣食问题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旅游发展大约是跟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而背包客的旅游方式则盛行时间不长,最早的背包客是被大多人认为是另类,是自找苦吃,近年来开始成为一种所谓的时尚,但随着时尚元素的介入,背包客的精神也开始慢慢被侵蚀。

背包客提倡的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实施的手段是自助,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计划线路,置办装备,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银子,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

背包客出去旅行,不仅仅是去某个地方看风景,旅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体验。火车汽车毛驴车,宾馆旅社大车店,清山绿水大漠孤烟,荒郊野岭繁华都市,古道西风高速公路,醉酒高歌风餐露宿,等等等等,旅行的苦与乐都是冷暖自知。

买不到票,住不上宾馆,前方道路坍方,临时改变线路及行程,或者山洪爆发被迫流落在旅途中某个小镇,啃冷馍喝凉水,都可能是旅行的一个重要部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反映了多少旅人的思绪。

可能去的目的地是蛮荒所在,还需要有一定的体能,必要的装备,一个人也许不太安全,或者是太寂寞,于是就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

在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也许身边没几个朋友愿意跟你去吃苦,于是满世界地找旅伴,车站、旅社门口的留言板,户外店门口的告示栏,等等地方都留下了背包客寻找旅伴的小字条或涂鸦之作,想找几个旅伴可真难啊。到了后来,才有了去网上发布消息一说,没想到时至今日,背包客成了时尚,某某在网上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人虽然是多了,可背包客的精神却越来越淡漠了。

上述林林种种的体验,不是一大群人蜂拥而至某个风景名胜,拍上一张“XX到此一游”照片的旅游所能带来的。它需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双眼去观察,是身与心的体验,不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走马观花所能了解的。大队人马出行,可能更多的是拍照、聚餐、喝酒、交友、游戏等等,回来后也许可以用炫耀的口气告诉同事又去了某个地方了,怎么怎么好玩等等。

也许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跟国外不一样,中国人只要自己的小孩学习好就可以了,其他一律不要孩子动手,好多孩子的自理能力特别差,离开家长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记得在80年代,一群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一起过夏令营,有一个项目类似今天的户外短途活动,中国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理能力,一路上都需要家长照应,而日本孩子就非常坚强,家长基本不管,最终中国孩子只有一个在家长的陪伴下到达目的地,而日本孩子几乎全部自己到达,多么可怕的事啊。国外很多孩子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背包客的生涯,而中国人到了成人以后都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假期担当背包客的角色。

有人提倡背包客,其实推崇的不是背包客这种行为的本身,而是提倡的一种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如果你就是想出去玩一玩,又不愿意自己操心,那跟旅游团是最好的选择。想在磨房组个队,省点钱也许是最基本的目的,也可能有多些人热闹的心思,人多费用也许能降下来,但旅行的乐趣能有几分还在?领队操心旅途上的种种事情,队员们不管事了,那还不如跟团去更好,领队毕竟不是专业导游,出了事也没人买单。

旅行质量不好,被人黑了钱,回来找谁抱怨?磨房提供这个平台的目的是希望给大家交流经验,传播、共享信息,找志同道合的旅伴,不是找旅行团,也不是拉人拼队,更不是找朋友搞对象。
我不懂啥精神,也说不出什么生命的真谛,没有啥高大上和真善美。我只知道我着迷,吸鸦片一样的喜欢户外。只体会出了在路上累的想骂娘,下次再也不出来。结束后再问兄弟下次哪条路线。出外遵纪守法,不为我的出行影响他、她、它人的一切,不添麻烦。

背包客的精神,主要是提倡自力更生、团结互助,体验不一样的风景。
经常思考就是好的,不可盲目瞎走。
关于旅行我建议大家看看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我认同他所谓的旅行是“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此外,人是需要孤独的,孤独可以让人沉浸而体会新的东西,孤独更能加速思考和体验,所以一个人的背包旅行其实也算是对人生的调节,国外很流行gap year,就是学生或者工作的人定期出来游历,中国自古除了“读万卷书”外也说“行万里路”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所思所悟
一代不如一代           
我以为背上背包,就是走自己的想走路,见识不一样的人和事,欣赏不一样的风景,仅此而已。
真正的背包客靠自己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