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的党结真拉顶峰能看到珠峰?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刚刚翻阅2月份的户外探险,由刃脊
登山队撰文的《党结真拉:以纪念的名义》,第132页写道:
“。。。。。。央莫龙壮观的顶峰比想象中更具挑战性,队员们还能看见地平线边的珠峰以及南迦巴瓦峰的西面。”
央莫龙海拔6060米,居然能看见远在一千好几百公里之外的珠峰?
另外,央莫龙在南迦巴瓦的东边,要看见南迦巴瓦,也只可能是东面,不可能是西面。
26# 大石
我没说明白:
海拔对密度有影响,这谁都知道,但空气密度的变化要达到使光线弯折的程度,海拔高度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否则海市蜃楼也不会那么罕见了。
要达到我说的那种,足以抵消地球曲率的光线弯曲,温度的垂直变化要达到11度/100米高度左右。这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首先,温度通常是随高度逐渐下降的,即使上升,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幅度。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两极地区,就可能出现,因为靠近冰面处的气温有时会比高处低几十度。这个“高处”通常也就是几十米到一百米。在这个范围内,海拔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两极以外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现象,不过更罕见,比如著名的“蓬莱仙境”。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也是同样的原理,只不过刚好相反:在阳光照射下,地表的气温能高到七十度,而上方空气温通常不超过50度,在几十米的垂直高度内就能出现二十多度的温度变化。这样光线才会发生向上的弯曲,形成类似镜面反射的现象。夏天的公路上也经常能看到。
同样,只要:珠峰表面的气温比上方100米内的空气低十几度,理论上就可能出现主贴中的现象。当然,1000公里这么大尺度的“海市蜃楼”,好像还没听说过。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在上海,海拔为5左右,气压一般在1030hpa左右,夏天最热的时候可能到980hpa。
但是只要上到4000海拔,气压就变成5、600hpa左右了。
按照物理常识,空气密度和气压成正比。
海拔引起的空气密度变化绝对比温度大。
举个例子:山上都很冷,那么按照你的理论密度就大了?
事实上,高海拔空气都很稀薄。
不过关于你说的相对高度,是对的。
23# 大石 你说的有道理,关键是空气密度。但一般温度越低,空气密度越大。通常温度梯度引起的气体密度变化比海拔高度的影响剧烈,所以只考虑温度梯度。
简单的说,要形成主贴中所说的那种现象,温度必须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这和沙漠中的情况正相反),并且变化的梯度必须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因折射率改变而导致的光线“弯曲”程度达到或接近地球曲率,这时候,在一定范围内地球看起来就是个平面。但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极地。
实际上,你的计算是假定两座山的连线和海拔为零的一点相切,而这是不可能的。我估计切点的海拔得有4000米。这样,计算相对高度的话,两座山分别只有5000米和2000米,按曲率计算的可视距离只有400公里左右。
所以,如果能从党结真拉看到珠峰,那一定是发生了“海市蜃楼”,并且视线下方的温度低于视线上方。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出现呢?我不知道,毕竟人家说看到了。
折射率和温度无关,和空气密度差有关。
如果空气密度不变,则不会有折射率。
因为空气越高越稀薄,所以才存在折射率。
至于是低温折射率高还是高温折射率高我一时也没有想明白,不过海市蜃楼一般都出现在温度高的夏季或者沙漠、戈壁、海洋等。
我记得同样在平原上,在南极洲能看出几十公里远,但按照地球曲率计算只能看5公里远,可见温度对折射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8000米以上的气温和南极也差不多了。
“They could also see”应该是真的看到了,如果是虚拟语气,应该用“ could have”。考虑空气折射率的话,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低温下空气折射率会增加,能看到地平线后面很远的景色,其实就是“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