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游走于古代与文明之中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曾忆否,儿时纯真的记忆:
期待有一天能走出亚洲,体验阿拉伯奇特的异域风情;
曾回眸,年少轻狂的梦想:
希望有一天能远赴万里,领略红海秀丽的自然风光;
曾憧憬,青春美丽的愿望:期盼有一天能行走沙漠,感受古国文明的无穷魅力。
然而,这蕴藏心底已久的愿望,终究能够如期实现;这埋藏内心永恒的回忆,终究值得永久珍藏。

去之前看新闻局势又有点动荡,还是有点担心的,到了埃及后虽然到处都是拿枪的警察,装甲车,埃及国家博物馆旁边还有坦克,但我个人感觉还ok,挺安全的,起码,游客来说,挺安全的!
关于清凉油问题,我个人建议不用带,我去之前在淘宝买了60个,结果一个都没送出去,埃镑倒给了不少,现在埃及人民都喜欢美金和埃镑啦! 关于埃及吃的东西,我个人觉得不好吃(红海那边的海鲜汤还可以,烤鸽子还ok啦),甘蔗汁和芒果汁是强烈推荐的!!!
关于和埃及人照相问题,还是别照了,他们都是主动要和你照相,但照完就问你拿钱,还是有点扫兴的,直接删了~
开罗给我的感觉就是脏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空置的房子(据说是和当地政府有矛盾,给停水停电无法居住),红海就一个典型的度假圣地,我非常喜欢卢克索,一个漂亮的地方。
另,去埃及,一定要带个人洗漱用品,这边多好的酒店都不配牙膏牙刷的!

这次带的设备:佳能5DIII,24-70的镜头
我出去玩都是背背囊,箱子是LP为了这次去玩新买的~
广州开罗大概11个小时,六小时时差。

其实,我是在拍这本书

到达开罗国际机场,机场建筑不大,但极有特色。
驱车前往市区,立即显现出现代化的埃及:道路规整、灯火通明,基础设施良好。
夜色中的开罗极其美丽,引起我们一行的赞叹。道路畅通、车速很高,古建筑和清真寺比比皆是,而且都有泛光灯照射。
经过穆巴拉克官邸,豪华宏大、林木葱葱,有重兵把守,从我们的视线中我们一闪而过。立交与高架路十分普遍,绝非印度可比。
显然,旅游业带动了埃及的整个经济和其它。不久,进入旧开罗开罗市有新开罗与旧开罗之分,据资料介绍,新城区建在西北方位。
有巨大的清真寺出现,形制颇像伊斯坦布尔索非亚大教堂,据说那是坐落在古堡中的穆哈默德-阿里清真寺……



庞贝柱(即萨瓦石柱)是亚历山大城的城徽。驱车离开高楼林立、敞亮整洁的海滨大道,向城市西南方向驶去,进入老城区,尾随着轰隆隆的有轨电车,在石砌马路上慢慢蠕动,不一会来到一座高墙,进入大门,一片荒凉的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闯入眼帘,它就是闻名遐迩的萨瓦石柱。沿着右侧小道走到柱基台阶,拾级而上,仰望柱顶,只见它直插云霄,好似行将倾倒,颇为吓人。 “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呈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 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采自上埃及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地进行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 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抵一小块洼地。 1895年,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现在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里展出。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据说它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往东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道两旁岩石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一说它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8年,位于海滨的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付之一炬,部分纸莎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古代蓄水井。 石柱的正南方,两尊狮身人面像依然匍伏着。西南方,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 几百年来,萨瓦石柱遗留下不少轶闻逸事。-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贝(公元前106-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贝柱称之。 1000多年来,亚历山大经历了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萨瓦石柱巍然挺立,如今成了亚历山大城的标志。









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亚历山大灯塔的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洛斯岛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这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后的100年间,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个地中海世界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国际转运港。
在总督托勒密一世宣布将建造灯塔之后,灯塔大概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完成,他是埃及的首位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大帝32岁的时候意外身亡之后于公元前305年称王,并很快宣布了灯塔的建造计划。灯塔在他的儿子托勒密二世执政时期建成。根据传说,托勒密禁止索斯特拉特(Sostratus of Cnidus)将他的名字刻在他的作品上。尽管如此,建筑师还是将以下的铭文留在了灯塔的基座上:“Sostratus,Dexiphanes之子,Cnidian,代表在海上航行的人们将此献给神Saviour”;希腊文的原稿是“ΣΟΣΤΡΑΤΟΣΔΕΞΙΦΑΝΟΥΚΝΙΔΙΟΣΘΕΟΙΣΣΩΤΕΡΣΙΝΥΠΕΡΤΩΝΠΛΩΙΖΟΜΕΝΩΝ”这些铭文藏于一个石膏涂层的下方,在它的上方是一段赞扬灯塔的建立者托勒密的铭文。许多世纪之后,石膏被腐蚀掉了,露出了Sostratus的名字。
  在956年,1303年和1323年的地震中,灯塔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当阿拉伯旅行者Abou Haggag Youssef Ibn Mohammed el-Andaloussi于1166年参观了这个建筑物之后,他记载道:“灯塔建造在岛屿的末端,成正方形,每边大概长8.5米,灯塔的西面和北面被大海所环绕。底座的尺寸,从顶端到底端大概高6.5米。然而,在面临大海的朝向,由于建造和倾向于一座陡崖的关系,那部分的底座比较大。平台的高度随着灯塔的墙不断地变窄而增加,直到达到它的最大值。
  与灯塔的其他地方比起来,在这一边它被建造的很牢固,石材和基座的形状被设计的得很精美。我在此写道的灯塔的那一部分是近年来新建造的,因为原来建造的部分需要替换。
  在朝海的南边,有一段我看不懂的古老的铭文;它不是灯塔本身的铭文,因为它被刻在一块坚硬的黑色石头上。海浪和海风将背景石头不断地侵蚀,铭文变得越来越清晰。字母A的尺寸稍微大于54厘米。字母M的顶部特别明显,就像铜锅炉上的巨大的洞,其他的字母的大小差不多都一样。灯塔的入口位于一个很高的地方。有一段高约183米的斜坡通向入口。斜坡由一系列弯曲的拱门支撑;我的一个同伴来到了下面的一个拱门处,他伸直了他的手臂,但还是不能触到拱门的两边。总共有16个这样的拱门,它们一个比一个高直到灯塔的入口,最后一个拱门特别高。”
  el-Andaloussi对规模的描述与Thiersch的画作或建造图纸并不吻合,因为根据这些画作和图纸上所绘的周围的灯塔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比例,灯塔至少占地80x80英尺。
  盖特贝城堡于15世纪建造在灯塔的遗址上,它使用了灯塔的一部分石料。古代人要求灯塔的灯光要能从35英里外就能看见。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提到灯塔的光能在敌人的船未到达港口之前将它们烧着。
  灯塔是一座以浅色大石块建造成的砖石建筑,灯塔由一下三部分组成:底层是一个有混凝土核心的正方形地基,中部是八角形的塔身,顶层为圆柱形的灯火楼。在它的最高点有一面巨大的镜子,它能用来在白天反射太阳光;在晚上,灯火楼里会生火。现存的一块由亚历山大造币厂生产地罗马硬币显示了在灯塔的四角都建有特里同的塑像。在罗马时期,灯塔的顶部建有海神波塞冬的塑像。
  16世纪绘制的灯塔想象图1303年和1323年的两场地震摧毁了灯塔,1480年,当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使用灯塔遗留下来的石料在灯塔的遗址上建造了盖特贝城堡。




古老的国度,历史悠久
文明国度历史悠久
古老的国度,就是近几年有点乱。
欣赏精美的杰作古老传说
古老传说的国家
能够见识古埃及的文明,是十分幸运的。
卢克索城位于尼罗河的东岸,主要的寺庙建筑也位于东岸,最著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
清晨,我们驱车经过卢克索神庙,断壁残垣、历历可见,但并未停留,而是避开大量的旅游团队,先行赶往卡尔纳克。
就规模而言,卡尔纳克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庙,供奉的是众神之主——阿蒙。
实际上是一系列神庙的组合集群,时间绵延达两千年,从四千年前的中王国时期直到接近纪元之初的托勒密时代。
自然,最突出的莫过于新王国时期的拉美西斯二世,由于国力昌盛,上下埃及置于统一的治理之下,北到卢克索,南到阿斯旺,他的足迹踏遍大河上下,建的庙宇环布整个埃及,他的塑像也遍布全国。
神庙前的甬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众多的羊头狮身雕像,体积远大于真正的狮子,神态逼真,矫健有力,个个都是远古时代的雕塑的精品。
这条近3公里长的甬道,从卡尔纳克直抵卢克索神庙。
神庙的入口被称为“塔门”,实际是两堵近30米高、横排竖立着的梯形大墙,中间的缺口就是正门通道
“塔门”之后,是雄伟的纵向柱廊,圆形巨柱直插蓝天,直径在4米左右,高20余米;体量恢宏、气势雄伟。
我们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都曾见过这些巨大的石柱
石柱底部有圆形柱础,顶部有喇叭状的盘形柱头,柱头的彩绘图案似乎像是荷叶。
细看发现,石柱原来是带有色彩的,尽管现在已经褪去,但仍能看出是蓝色与淡红色相间;柱身上满布线刻浮雕和象形文字,构成一种极其独特的装饰,这就是典型的古埃及装饰。
很难想象,如此巨大的构筑物是如何施工建设的?依我看,所有石柱的重量都在千吨以上,当然有的可能是分段建造的;
但神庙内的方尖碑,则全为整块石材所建。如何运输的?如何竖立的?柱顶上的横梁也有数十吨重,如何吊上去的?难怪有人说,古埃及人似乎承载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当地球的人类刚刚艰难地走出石器时代时,他们早就跨越了六千年前人类能力的极限。
非洲和太平洋岛国中,不是还有仍然停留在石器时代的土著居民吗?他们至今刀耕火种、结绳记事,他们与古埃及人的差距何止万年!
柱廊之后,是宏大的柱厅。石柱多达134根,但形制已经与体量最大的柱廊石柱不同,柱头不再有圆盘,而像是紧闭的花瓣,据说这就是纸莎草式石柱
介绍埃及古建筑时,谈到柱式,往往就会说到纸莎草的式样。在我的心目中,纸莎草与“台湾竹”相近,因此我怎么也看不出石柱上有纸莎草的影子!柱厅的尽头,正对着另一座塔门,耸立着两座方尖碑,高的一座自然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据说相同的还有两座,如今安放在纽约伦敦的博物馆;低矮的一座则是女王哈兹赫普苏特的。这位王后在丈夫死后执掌王位时,非她所出的皇太子年方6岁,她当然大权独揽,最后干脆自立为王,直接以法老的身份主政,这是古埃及唯一的一位女王。她逝世后,执政的王子实施报复,将她陵墓中的多数头像都破坏了,又将卡尔纳克庙中的这座女王方尖碑用高墙围上,封闭起来(方尖碑神圣,不可破坏),以消除她的影响与声威。
柱厅的两侧,还有众多的建筑,可惜大多损毁。
在与柱廊相垂直的方向上,还有一系列塔门,但多已残缺不全,正在修复,塔门前面仍然有拉美西斯的坐像。
卡尔纳克神庙气势的宏伟,工程的浩大,工作的艰辛,技术的高超,都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你很难相信,所有这一切出自四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之手。























埃及的旅游中,我已明显感觉,要想记录埃及人文胜地的细节是十分困难的,它涉及到大量的史实人物、宗教流源,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地理变迁、历史渊源,以及其它众多的相关知识;这将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我这样行色匆匆的跑马观花者来说,显然是力不胜任的。
然而,面对这些终生向往的圣地,这些震撼心灵的感受,这些人生难得的际遇,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经历。
入住Sofitel Winter Palac,总统来卢克索也是住这个酒店,赞~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