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 ☆ 穿越古城,一路阳光一路佛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万塔之都,多宝之城
缅甸这个国家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从飞机着陆的第一个时刻开始,都有值得记录的东西,无论旧朝古都曼德勒,抑或佛教圣地蒲甘,无论是坐上马车,去看佛塔看日出,还是在乌本桥边泛舟观日落,但当行程結束,当所有的景象在脑海中略过,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缅甸人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单纯、热情、含蓄但真挚,在他们贫瘠生活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动人,也更令人难以忘怀。

乌本桥 乌本桥落日是摄影人眼中不朽的瞬间~

乌本桥 日落时分的乌本桥,人潮熙熙攘攘。

乌本桥
乌本桥



很多人都喜欢租条船去到湖中看日落,经历过这多么年,每个船夫都是选景的高手,他们会把游客带到理想的地点,让游人们静静的观赏这号称世界第一的日落。

阿南达寺 蒲甘
蒲甘



游览古城最好的方法就是乘坐马车,伴着马蹄清脆的哒哒声,马车颠簸的非常厉害,但是却很新奇,一路慢慢地看着沿途的寺庙、佛塔、田园……

蒲甘 蒲甘 绿树,尘烟,这是蒲甘的早晨,这也是热气球的早晨。

瑞喜宫塔 开国之塔倒映在地上泉眼中,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金色宫殿僧院 进入这个国度,仿佛有种走入时光隧道的感觉,这个国家给人最新鲜的感觉,是TA的居民和自然风景仍保留着原有的传统风味,无论男女依旧穿着传统纱笼,一如百年以前。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对缅甸人民最大的印象就是随时都面带微笑,都说快乐会传染,正因为这种感染力,让游客经常忘却自己身处异国他乡,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马哈木尼佛塔 曼德勒皇宫 曼德勒曾是缅甸四个世纪的首都,这里还未遭遇现代工业的污染,这里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这里仍保留着沧桑的历史痕迹,这里有着温情恬静的田园风光,这里居住着一群淳朴善良的人~

曼德勒皇宫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伊洛瓦底江从城市西边流过。曼德勒意为“多宝之城”,又因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又称为“瓦城”,这里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曼德勒的碑林,固都陶佛塔
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都是人们捐款修建的。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固都陶佛塔 去缅甸的第一站,是去固都陶佛塔,佛塔于1857年修建完成,当时召集了全缅甸和东南亚共计2400余名高僧,召开了第五次修订佛经结集大会,最后将结集的三藏经等刻在729方云石碑上,建造成了珍存三藏经的佛塔。

固都陶佛塔 一下车,就很多小女孩围了上来,在缅甸,人们去寺庙只带鲜花不带香,让我们惊讶的是,缅甸的汉语普及程度很高(可能是景区周边),基本沿路遇到的商贩甚至小朋友,都可以用汉语和游客简单交流~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 TA的规模是佛教世界绝无仅有的,据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8小时,要读完这些“书”,一共需要450天。佛塔内墙的每一个入口处,雕刻有佛本生故事和护门神像的柚木大门。佛塔的四个长廊也都建造得雄伟堂皇,令人赞叹不已。

固都陶佛塔 缅甸的每一个地方,哪怕是只有一条街的村子,只要有人居住,就必定会有佛塔,佛塔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是真金、有的是涂刷的金色,但总之都是金光闪闪的。

固都陶佛塔 很多当地人在树荫下乘凉聊天~

固都陶佛塔 赤脚,是到缅甸旅游逃不脱的必修课。

登佛塔、进寺院,是必须赤脚的,哪怕那一刻你踩踏的地已是滚热,烫的你嗷嗷大叫。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 可爱的胖MM~

固都陶佛塔 上图三个女生,应该是叫女生吧,我看到她们穿毕业礼服拍毕业照,去过摩洛哥后,你会觉得在缅甸绝对是拍人文的天堂,这里的人们仿佛都很喜欢拍照,但凡大方走过去征求能否拍照,基本99%的缅甸人都会同意~

固都陶佛塔 固陶都佛塔,位于曼德勒山脚下,是敏东王于1857年新建曼德勒王城的奠基工程之一。

敏东王登基后的第八个年头,决定在这里修建石刻佛经院,祈求神圣的《三藏经》“与世长存,永葆圣洁”,敏东王认为,只有把三藏经刻在石板上,才能保证经文持久坚固。

固都陶佛塔 当时,缅甸各地,尤其是被英军占领的地区的大德高僧共计2700名,响应敏东王的召集,会集于曼德拉,整理校编巴利文《三藏经》。

固都陶佛塔 采石工人四处寻找优质坚固的大理石,最后选定在曼勒东北侧的一座山丘上采石,先按石碑的大小尺寸(即长、宽、厚)切割成片,运到山下伊洛瓦底江边,装船顺流直达32里之遥的曼德勒,再搬上岸,运到刻字的地方。镌刻工匠将石料再次修磨,每片宽3寸,长5尺,厚5寸。然后在石料上用铅笔描摹出巴利文经文的字样,经若干人反复核对无误后才允许工匠开始雕刻。

固都陶佛塔 刻字时,有专人监刻,以防误差。每刻完一片石碑,再次进行审核校对,以保证经文内容的绝对正确。每刻完一面,都要用手抚摸已刻成的字模是否凸凹不平,抑或粗细不均,如发现文字有误或刻技不合规格,则必须重刻。
采石、运石、切割、磨平、描摹、刻前反复审核等工序在内,共费时四年多。加上篆刻729块石碑经文的时间,一共耗时7年5个月。

固都陶佛塔 缅甸女人,无论老幼美丑、或已婚未婚,都会在脸上涂抹一种乳黄色的粉液。这种粉液缅语称为“檀那伽”,是用缅甸特有的黄香楝树磨成粉,与水搅拌后涂抹在脸上。

据说,檀那伽有清凉、消炎、化淤、滋润皮肤等功效,涂抹在脸上即可防晒,又能保护皮肤嫩滑细腻,堪称天然有机的化妆品。

爱美的女人会非常精细地在脸上刷出花卉树叶之类的图案,看上去别有一番韵味;而不太讲究的看上去就随意的多了,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涂成大花脸。小孩子,一般都会在鼻梁中间涂上檀那伽。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 佛庙有很多猫,优雅的乘凉~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 这里也是小年轻们约会的地方~

固都陶佛塔 来缅甸喝的第一杯饮料——牛油果,街边的小贩通常会放超多蜜糖,很甜,不想吃这么甜,可以提前和小贩说~

固都陶佛塔 金色宫殿僧院 在佛塔周边看到很多当地人卖麻雀,广东吃货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当地人怎么吃,然后反应过来这里人应该不杀生,或者不吃这些,了解了一下,原来是卖给别人放生的,再想深一层,麻雀本来自由自在,却被抓了后卖给别人放生,感觉怪怪的~

固都陶佛塔
收藏着木雕奇迹的金色宫殿
金色宫殿柚木寺庙位于固都陶佛塔正南边,是敏东王的寝宫,也是他驾崩的地方。整个建筑本来是在皇宫内,但是由于其继任者避讳于敏东王死亡,所以整个被迁移到现在的位置,成为一座僧院。也正因为曾经是敏东王的寝宫,所以整个建筑比一般的寺院要精美繁琐得多。整个建筑为三层,底部以上百根柚木立柱为支撑,形成悬空高架的底盘,有利于通风防潮。

金色宫殿僧院 金色宫殿僧院 第一层的主殿,外围配有一圈的木回廊;往上逐级收拢的两层,外围都有四重檐。

金色宫殿僧院 金色宫殿僧院 大殿外围门墙立柱都配有精美的雕花,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而内部的墙壁和屋顶都涂有金色墙漆,金色宫殿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

金色宫殿僧院 金色宫殿僧院 主殿外边四重屋檐上的木雕,层层叠叠,立体感很强。
整个寺庙用全柚木建造,柚木十分珍贵,价值可以媲美金子,也叫“绿色金子”~

金色宫殿僧院 深棕色的柚木结构色泽沉稳,质感很强,高贵典雅。屋脊与门窗上众多的形象生动逼真、做工精细唯美的木雕群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艺术气息。三层结构的柚木建筑被上百根粗大的柚木立柱高高撑起。一层是主殿,外面一圈有木回廊;主殿上方还有逐级收拢的两层,外面有四重檐。屋檐上的红色的斜瓦部分与下面乌黑色的立柱与雕花木墙衬在一起,显得非常大气与庄重。

金色宫殿僧院 内殿也是个雕刻艺术宝库,各种物件雕刻的逼真,生动~

金色宫殿僧院 当年,在曼德勒皇宫受到炮火侵袭之时,金皇宫由于位置优势逃过一劫,是缅甸现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室建筑,这里展示着缅甸历史上沧海桑田、建筑艺术的精妙绝伦。

金色宫殿僧院 微笑是在缅甸老百姓脸上常看到的温暖~

金色宫殿僧院 宫殿外面的木墙、门窗、廊下直到屋顶都布满了精美的木雕,虽然好多细节已被风吹雨侵蚀,但仍可看出雕刻的那样惟妙惟肖。

金色宫殿僧院 金色宫殿僧院 金色宫殿僧院 殿外的金色佛像雕塑,很抢眼,不知是不是后来修建的。

金色宫殿僧院 征得同意后,小女孩大方的给我拍照~

金色宫殿僧院 莹莹在涂“檀那伽”,帮她录了个视频,还上了某直播的热门

金色宫殿僧院 每日有一图,我就心满意足了,哈哈~

我去了一个假景点
在缅甸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一座桥,来到曼德勒。

在曼德勒,游人不是在乌本桥上,就是在去往乌本桥的路上。

的确,这次缅甸之旅,我去了两次乌本桥,第一次,是看错了日落时间,导致在日落之后,我还在去往乌本桥的路上

乌本桥 还差10分钟路才到达乌本桥,但夕阳已经落下了,因为这次行程很赶,所以并没有安排多余的时间,而最期待的乌本桥日落没有看到,心情十分郁闷,下车第一眼就看到了这盘炸螃蟹,买几只解恨~

乌本桥 乌本桥 经过一个很小的集市,就可以遥望乌本桥了,这就是乌本桥?我记得当时和莹莹说,幸好没带朋友过来,不然看到这个场景,一定会给朋友骂死,这不就是一个脏乱差的夜市吗~

乌本桥 乌本桥 天灰蒙蒙的,整个路面都是沙土,布满各种小摊档,卖着烧烤面食小吃,还有好几个各自为营的游乐场(其实就一个充气城堡,还有一个破得我都不想拍的旋转车子,还有一些很简单的机动游戏),用红白蓝和绿色纱网隔起来,占地为王,纱网上挂着彩灯,乌本桥人非常多~

乌本桥 我开始知道为什么总人有说我照骗了,总有人说去和我去同一个地方,为什么我的照片里的景色比他看到的美,总有人说看了我的照片,他去了一个假的景点~
问题是,此时此刻,我连拍照骗的机会都没有

乌本桥 天快黑了,由于乌本桥很长,所以我和莹莹决定不上桥,在周边逛一下,在乱市中,有条小土路直通湖边,湖边有很多彩色的小舟,湖面已经没有游客,这张照片是我在当时可以拍出来最好的照骗了~

本帖最后由 jk 于 2019-3-30 15:18 编辑

消失的不朽之城中留下的不朽之桥,乌本桥
好吧,是不是给我上面的图片吓到了,其实,即使这样,我还是不死心,念念不忘要看乌本桥的日落,把后面的行程直接砍了半天,就为了看这座有“爱情桥”之称的乌本桥。

这里公交车最具特色,一定要体验哦!

这次学乖了,我们下午三点多就坐车到了这里~

乌本桥旁边有个小集市,有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商品,也有很多咖啡厅,逛累了,可以坐着发发呆~

当小吃货遇到吃的~

乌本桥建于1851年,桥全长1200米,高5米,宽约2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木桥之一。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这座桥已经历经160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依然结实。

桥上很多当地人在卖雪糕~

看我们的大长腿,错了,是看我们的大罗圈腿~
16-35的超广镜头,自带大长腿功能,只会嫌太长
据传,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贡榜王朝的君主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为了使桥梁不至腐朽,便选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从而具有了百年不朽的品质。

在中国,从古至今有多少桥都被赋予了神话般的爱情故事:无论是牛郎织女下凡私会的鹊桥,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的长桥,又或是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断桥;在缅甸有“爱情桥”美誉的乌本桥,也诉说着一段漂亮传说:

相传,天上的仙女在乌本桥头,巧遇曼德勒王子,两人一见钟情,所以,乌本桥变成了他们幽会地……


建桥时,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
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
六和精神本是“佛教僧团”的准则,即:
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
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
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
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
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
因此缘故,许多缅甸年轻的恋人,不远数百里,携手漫步桥上,山盟海誓,和睦互敬,期望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传,情侣们一同牵手走过乌本桥,日子会长长久久,永远不别离。


在缅甸,尼姑的粉色僧袍是其独有的特色~


人们常说,缅甸的美是充满混乱与迷人的美,闹市中的佛塔寺庙,喧嚣人群中的和尚,有高楼下坐落着低矮简陋的棚户,形形色色的商贩......


站在桥上看湖,湖面很宽,湖波荡漾,水鸟尽情飞翔。
宽阔的水面不时有载着游人的木船驶过,船头弯弯地翘起,很有特色。
远处的白色佛塔和金色尖顶,炯炯生辉。水中有浮鸭,天上有白鹭。

太阳西斜,离日落还有时间,正好可以随意地走,从容地体会。
想到这桥对我也许今生只会走过一次,脚步不禁慢了下来,走得很小心。
实实在在地踏踏已经磨得没有模样的柚木桥面,搂抱两根历经风雨没有形状但依然粗壮的柚木桥墩,再从桥上走一个来回,这桥就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了。

在桥上一边闲逛一边拍照(其实乌本桥很长,游客都集中在桥头,如果想拍照,走到中间和后边,游客很少,而且风景也很美),累了就坐亭子里小憩一下,很快就到五点了,我们决定坐船看乌本桥的日落,在湖边租条小船(我们两个人包了一条船,15000缅元)。
乌本桥
信很多去曼德勒的人,大多都是冲着乌本桥去的。而所有感受过乌本桥的人,大多都愿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达和演绎乌本桥的精彩与惊艳,因为它古老而纯粹,值得你用心灵感触。


乌本桥像一条长长的飘带落在湖面上,密集的桥墩支撑着高高的桥面伸向远方,桥面不宽,远远望去,渐渐交汇成一个点,隐在远方的树影中,这种感觉如绘画中的透视感,让人更愿意眯起眼睛去想象。

落日把桥做成一幅长长的剪影,在色彩的变化和人影的涌流中,剪影在跳动。
每天的这个时刻,夕阳都会以这样的方式拥抱这座桥,余晖中桥上的行人影影绰绰,你很难找到匆匆的脚步,耳边只有切切的情语。
时光缓缓地流过,时光中的人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变得模糊而有动感,僧人、少年、母亲,情侣、游客,人们就这样在桥上走了百多年,时光也在桥上走了百年……

曼德勒香火最旺的地方,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寺院位于曼德勒市中心以南3公里处,因其有一座高约四米,据称被佛祖开过光的青铜贴金佛像而闻名,是缅甸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

(注:马哈木尼佛塔没有门票,但带相机进入需要支付摄影费1000缅币/相机)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寺院由多种造型的佛塔群组成,除了我们在其他地区常见的扣钟型以外,还有呈金字塔状的方形佛塔,外围的小厅里,可以看见三角锣和六尊铜像。

马哈木尼佛塔 铜像据说是12世纪在柬埔寨铸造,原来摆放在吴哥窟,几经辗转,最后作为战利品被带回缅甸,当地人相信摩擦铜像身上和自己所犯疾病相同的位置,可以治愈疾病。

马哈木尼佛塔 通往正厅的长廊,除了和所有寺庙一样有着金漆涂抹的精美木质雕花以外,长廊的柱子下半部全是用正方形的玉石镶嵌而成。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哈木尼青铜佛像高约4米,关于TA的由来有着很多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可以确信的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一场大火烧毁了曼德勒城,但佛像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维一受损地方是纯金皇冠和金制品被溶化混在一起,重修工程一直延续到1884年。

如今不断涌入的男性香客依习俗将金叶铺贴在佛像身上,经多年积累,金叶厚度已经超过16厘米,整个佛像身体变了形,这也显示出此佛寺香火之鼎盛。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缅甸人认为最崇高的事业莫过于出家为僧,入寺修行是每个男人的必修课,一生中至少必须出家一次,如果不剃度出家就不能算是成年人。因此依照缅甸的一般习俗,男子在十四、五岁时,须入寺短期出家。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因为地位神圣,当地富庶人家也把男孩子的出家仪式选在马哈木尼,在亲友的护送簇拥和顶盖金伞下,准备剃度的男孩子格外引人瞩目, 他们身穿彩衣、头戴佛冠、身披金饰、描眉涂眼,装扮成王子模样,据说这样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因为他在成佛之前是乔达摩王子。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在缅甸男孩的首次出家和女孩的穿耳洞都是人生大事,所以一般女孩儿的穿耳仪式会和男孩的出家仪式一起举办,并且联合村里几家几户共同筹资给适龄的孩子们举办盛大风光的仪式。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在出家仪式中,会请住持僧人为他们念经祈福,之后会骑 上高 头大马(朋友说见过有钱人骑大象的),在鼓乐的伴奏下,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在村中游行一番之后,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
游行队伍由盛装的剃度孩子的父母引导,一般是父亲肩背孩子今后化缘用的饭钵,母亲手捧花器,后面是村里模样俊俏的大姑娘小丫头,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带上全部首饰,捧着各种供佛的礼器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缅甸的妇女头顶功夫了得,常见妇女们用头顶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用手扶的,居然不会掉下来。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木尼佛塔 在缅甸男子穿的裙裤叫笼基,女子穿的裙子叫特敏。

男子着笼基时没有一点违和感,反而更潇洒;女子着特敏,更是细腰翘臀,极为好看。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伽纳扬僧院壮观的千人僧饭
马哈伽纳扬僧院这个僧院在曼德勒同样相当出名了,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的千人僧饭。

马哈木尼佛塔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

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马哈木尼佛塔 马哈伽纳扬僧院 所以在缅甸,不论是大街小巷、寺庙僧院、佛塔林间,随处可见小和尚的身影,他们那一袭红袍显得非常耀眼,就像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犹如一所僧人大学,每天上午10:15,佛学院准时敲钟,一队队的和尚有序的列队接受信众的布施;他们只是默默地双手捧着手中的钵,让施主把饭盛进钵里,全程听不到任何交流说话的声音。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 僧人们进入食堂后,开始解开方才裹得严严实实得僧衣,然后抖平那长长的布,再重新围裹住身体,露出半边臂膀,坐下开始悄无声息地用斋饭。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 缅甸僧人安守“过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两顿,早上四点钟一顿,中午十点多一顿。

这第二顿饭,一千多名僧人同时出动,一起用餐,场面非常壮观,是缅甸曼德勒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马哈伽纳扬僧院 马哈伽纳扬僧院

从视频可以看出,队伍两侧,游人更是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虽然已经全面禁止游客使用单反拍照,但几乎所有人都会拿出手机,对着僧人拍照,咔嚓声不绝于耳,每天如此,从那些僧人的表情里,也许你能看出些许无奈,不知他们心里作何感想。
也许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能知道,这样每天被人“参观”,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修行,于浮世之中,练一颗清净自在心。

最美不过阿南达
蒲甘是缅甸的历史文化古城,也是缅甸文明的发源地。公元1044年缅甸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此后经历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个封建王朝,直至19世纪被英国殖民,而蒲甘就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都城。

阿南达寺 位于老蒲甘城门沙拉巴门旁的阿南达寺,是所有蒲甘寺庙中最大、最精美、保存最完好和最受崇敬的一座。

阿南达寺 阿南达寺 阿南达寺坐落在蒲甘古城墙的东面,整个寺院呈正方形,象征平衡与和谐,寺的周围分别有四条长长的走廊,每条走廊都通到中间院子里,院子很大,占地近百亩,到处开满鲜艳的花。

阿南达寺 寺内有四座手势不相同的释迦牟尼金色佛像,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阿南达寺 阿南达寺 阿南达寺 阿南达寺
穿越古城看日落
阿南达寺已经成为当地人最热门的朝圣地之一,寺外已经形成了集市,从沙画、木雕、明信片到服饰等种类繁多,还有饮料摊,头脑、顶水果卖的小贩,十分热闹。

阿南达寺 突突车、彩色的伞、远方的佛塔~

蒲甘 游览古城最好的方法就是乘坐马车,伴着马蹄清脆的哒哒声,马车颠簸的非常厉害,但是却很新奇,一路慢慢地看着沿途的寺庙、佛塔、田园……

蒲甘 提线木偶是缅甸国粹,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演出。

蒲甘 阿南达寺门口有非常多的马车出租~

蒲甘 来蒲甘坐马车或者自驾摩托车,记得带口罩,因为,灰尘非常非常大~

蒲甘 蒲甘 马车路过几个小村庄,小孩们好奇的在路边看着我们~

蒲甘 蒲甘 如果是自驾,无需按照地图或既定路线,跟着自己的感觉,在佛塔间走走停停。

蒲甘 蒲甘 租马车看佛塔,马车夫都是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当地人,他们对所有的小径了如指掌,能告诉你很多佛塔寺背后的故事。

蒲甘 蒲甘 但是其实最妙的不是知道最大,最高,或者最佳看日出的地方在哪里,因为通常那都是些旅游热点,非常吵闹,而马车夫会另辟蹊径,让你观赏到寂静壮观的塔林奇景。

蒲甘 蒲甘 很多佛塔已毁损,但其残迹依然可循。目前佛塔的管理归政府,已经不允许再建新塔。旧塔的维护依靠寺庙,和塔的供奉人。

蒲甘 蒲甘 坐着马车穿梭在古城塔林之间,仿佛穿越千年,四周全是历史的痕迹~

蒲甘 蒲甘 阳光猛烈的时候,找上一个无人的佛塔,登上平台,在阴凉处打个盹儿。或者找到一座荒废的佛塔,拍下照片,留下永恒的记忆。

蒲甘 蒲甘 蒲甘 蒲甘 蒲甘 在等日落期间,大家都在尽情的拍照~

蒲甘 很多当地小朋友用流利的中文向游客(90%都是中国游客)兜售明信片~

蒲甘 太阳西斜,阳光与地面的锐角越来越小,光线在大气层中的距离越来越长。

人眼可见的七色光波中,波长最短的青、紫色光被大气层中的微粒阻挡散射,天空的蓝就开始变幻,大气滤出波长最长的红、橙色光越过亿万障碍抵达视觉。

蒲甘 天空没有云,夕阳渐渐西下,慢慢地将这块土地上的每一座佛塔点燃,像镀上一层金似的,熠熠生辉~

开国之塔,瑞喜宫佛塔
蒲甘佛塔,多如繁星,每一座佛塔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其中,瑞喜宫佛塔是极具代表意义的一座佛塔,瑞喜宫佛塔是蒲甘地区最古老的佛塔,公元1031年由阿奴律陀王始建,1090年由其子江喜陀王建成,是一座全部用巨石块砌成的佛塔。

瑞喜宫塔 瑞喜宫佛塔前有一不大的泉眼,但能够倒映佛塔,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瑞喜宫塔 1044年,阿奴律陀王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就是蒲甘王朝。1059年,阿奴律陀为推崇原始佛教,下令修建瑞喜宫佛塔,直至他去世佛塔还未建成,他的接任者江喜佗王继续修建,前后历时几十年才完工,因此,称其为开国塔也不为过。

瑞喜宫塔 瑞喜宫塔的建立意义非凡,TA意味着缅甸从传统宗教向原始佛教的转变,是缅甸宗教建筑史上最有意义的建筑。

瑞喜宫塔瑞喜宫佛塔在蒲甘众多的佛塔当中,拥有许多之“最”:它是蒲甘工程最浩大的塔它是蒲甘最古老、最壮观的塔它是蒲甘塔群中唯一一座全部用石头建造的塔据说,它是缅甸最灵验的佛塔之一

瑞喜宫塔 蒲甘日出,一路阳光一路佛
重复的事情,一定很无聊吗?
太阳每天升起一次,降下一次,确实是非常重复的事,但我还是动不动就被日出和夕阳给打动啊。

蒲甘 蒲甘 清晨,太阳慢慢从远处的地平线上跳出,无数的热气球迎着朝阳从蒲甘平原上缓缓升起,万千佛塔在薄雾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走进了画里一般。

蒲甘 蒲甘 蒲甘 蒲甘 太阳慢慢从地平线升起,或许这就是最安静的日出吧。

凝翠一方,翡翠佛塔
缅甸人信佛,也爱翠,整座翡翠佛塔一共用了1500吨翡翠建成,这座佛塔把缅甸人的信仰融合成了经典,可谓名副其实的凝翠一方了。

翡翠佛塔 翡翠佛塔 翡翠佛塔 缅甸的国教是南乘佛教,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

翡翠佛塔 该塔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就是不用一砖一瓦,完全用玉石建造。从底座到塔顶,每一层都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玉石铺砌,构成饱含玉石特有的绿色但又色彩斑斓的图案,有翠绿色、浅绿色、米黄色、白色、青灰色,异常精美。塔座大堂内的佛像,是用整块白玉雕刻的。地面和塔壁,都是用玉石铺砌。

翡翠佛塔 翡翠佛塔 佛塔入口有一座牌楼,佛塔左右有花园,已种上树木和花草。

翡翠佛塔

翡翠佛塔 缅甸人最喜欢的运动是腾球,无论是在寺庙前还是在乡村路边,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