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手册4,徒步线路的强度探讨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10-12 14:53 编辑


《户外手册4,徒步线路的强度探讨》

---再见吧,强度君!


文/游泳的大鱼

图/网络




楼主风景照记得用自己的吧别从网上找了,现在都是有版权的小心中招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10-12 16:31 编辑


        有人惊讶,本以为“线路强度”比“线路难度”更难说清楚,难度用了近8000字才出结果,强度只用了2500多字,中间还插了一堆故事。结果是有点出乎意料,如果我们依然拘泥于理清强度,也许2万字也说不清。

        战国时期,秦昭王想找齐国的茬儿,派使节拿了一套珍贵玉连环来齐,对齐国的君臣说:
        “听说齐国人聪明能干,能解开这套珍贵的玉连环吗?”
        朝会上的大臣个个都是齐国精英,不服秦使的挑衅,纷纷上前试着解开。个个兴奋上来,又纷纷沮丧下去,忙了半天没人能解开!
        这时齐王母后太史氏说:“让我试试吧!
        秦使皮笑肉不笑地将玉连环呈上,眼里洋溢着秦国的蔑视。太史氏将玉连环放在面前的台几上,眼皮都不抬,似乎也不关注,胸有成竹的样子。她微笑着轻轻举起手中的金杖,突然“啪”的一声,将那套珍贵的玉连环砸碎了,笑意犹在,然后对秦使说:
        “看看,这不是解开了吗?”
        秦史愕然无语。太史氏又对群臣说:
        “拘泥于其中不如身处其外,宁为玉碎不受其累。”


去掉了强度、去掉了两个平均值,我们再看影响“徒步线路级别”的变量,就只剩下7个因素了,看【表二】

【表二】


        距离我们最终的目的,找到普遍通用的“徒步线路级别的评定标准”已经不远了,估计再有两篇文章就可以完成此次关于“徒步线路级别的探讨”。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如果我们能把“强度”用事实数据直接给妹妹看,为什么还要听媒婆的二手评价和描绘呢?媒婆自以为说得非常清楚,可是又哪里知道姑娘的心思呀?
         我们很多人都曾试图计算强度(比如我就用过“强度值=平均每天徒步公里数+平均每天爬升米数/100”这样的计算),无非是想用一个更简单的数值来说清楚“线路强度”,但是这样经过计算转过了弯的强度,又有谁能直接看得懂呢?还要额外解释,反而更仆难数!最终我们都成了“媒婆”的样子。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如此?
         转了几道弯,要么对方直接相信我们的判断和总结,要么我们还是要拿出“线路三要素”来说清楚。
        至此,强度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最终我们把“线路强度”从“影响徒步线路级别的因素“中去掉。留下“线路三要素”,作为它的铁杆代言人。
        有了“线路三要素”,不需要解释,有经验的徒步爱好者直接看懂,没经验的妹妹可以请有经验的哥哥来评价解释,无论哥哥的经验如何、能力如何,如何解释,都不会影响“线路三要素”(暨强度)的客观性。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10-12 16:25 编辑

        【表一】是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拿在此处看,特别清晰,我们的工作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单纯的分析强度。

        无疑,无论强度如何躲猫猫,从群众的眼睛,到我们的解析,最终能够充分代表“强度”的数据,无一例外的都指向【表一】总结的“第一类”中。
        我们又发现,【表一】中, “①线路总长、②累计爬升、徒步天数”和“平均每天徒步距离、平均每天爬升高度”,其意义完全重合。

        ①线路总长÷徒步天数=平均每天徒步距离
        ②累计爬升÷徒步天数=平均每天爬升高度

        只要拥有了前三个数值,平均数据就有了,不需要再重复列出。

        所以我们把“平均每天徒步距离和平均每天爬升高度”直接从“影响徒步线路级别的因素”中去掉。

        “①线路总长、②累计爬升、③徒步天数”我们称其为“线路三要素”有了“线路三要素”,线路强度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10-12 16:21 编辑


我们在户外手册3中已经解决了难度和强度的关系,已经把难度和强度完全分开考虑了,线路的难度级别也已经量化完成。

(请参看《户外手册3》的结果)

【表一】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10-12 16:15 编辑

         我在多个全国户外群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你最关心的“线路强度”的因素有哪些,总共参与的接近100位户外徒步爱好者,最后根据大家的关心程度,排列如下:

        1、累计爬升,78%的人认为重要;
        2、平均每天徒步距离,69%的人认为重要;
        3、线路总长,65%的人认为重要;
        4、最高海拔,57%的人认为重要;
        5、平均每天爬升高度,29%的人认为重要;

        6、还有其它因素,投票数都低于10%,就不一一列出了。

        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在比较截图和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尝试用数学方式计算强度,还是根据经验划分强度,那些户外大咖和普通徒步爱好者们对影响徒步强度的核心因素的理解基本保持一致;如果不考虑难度影响,只谈线路强度,尤其是尝试计算强度时,大家认可的核心数据惊人的一致,就是上述调查统计中排列在前的:

        累计爬升、线路总长、徒步天数、平均每天徒步距离和平均每天爬升高度。






        上面的大量截图也说明,为了说清楚线路强度,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都在做着默默的努力。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有人试图精确计算,公式多样复杂;有人试图根据经验量化,划分等级;有人直接分级,再套线路;有人试图先总结分类,再量化,再分级;也有人在探讨,提出强度和难度的不同概念,需要分别量化,各自定级,等等。
        凡此种种,不得不说,前辈们都做出了努力和付出,认真之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这篇文章我也写得很认真,向他们致敬。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