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境内的主要旅游资源
南京 :总统府、明孝陵、美龄宫、 中山 陵、明城墙、 南京 博物院(这6个值得去第二次)其次有 栖霞 山、玄武湖、夫子庙、淳溪老街、瞻园、愚园、甘熙宅第、老门东,再其次有阅江楼、梅园新村、莫愁湖、牛首山、燕子矶、灵谷寺等
苏州 :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山塘街、虎丘、 平江 路(耦园)、 周庄 古镇(双桥、张厅、沈厅)、 同里 古镇(退思园和耕乐堂)、 甪直 古镇(保圣寺唐代泥塑),其次有环 秀山 庄、艺圃、沧浪亭、 苏州 博物馆、盘门景区、北寺塔、罗汉院双塔、 锦溪 古镇、 木渎 古镇、光福古镇、 千灯 镇、震泽镇、黎里镇、恬庄镇、东山(春在楼雕花楼、启园、 紫金 庵、陆巷村、三山岛、莫厘峰)、西山(石公山、林屋洞、缥缈峰、西山雕花楼、明月湾古村)、旺山景区、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这些 苏州 次要景点个人认为是列举的 江苏 次要景点里值得去的,超过 江苏 一些地方的主要景点。此外有沙家浜、虞山、尚湖。
无锡 :鼋头渚、灵山、惠山景区(寄畅园、二泉)和惠山古镇、其次有南长街、清明桥、荡口古镇、蠡园、锡惠公园、拈花湾、三国城和水浒城、 宜兴 三洞
常州 :恐龙园,春秋淹城,其次有天宁寺、青果巷、天目湖
镇江 :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 镇江 博物馆、茅山、西津渡
扬州 :个园、何园、瘦西湖、小盘谷、 扬州 博物馆、其次有双东历史街区(东关街和东圈门街)、汉广陵王墓、大明寺、吴道台宅第、汪氏小苑、卢宅、 高邮 盂城驿
泰州 :溱潼古镇、黄桥古镇、口岸雕花楼,其次有 泰州 老街、 兴化 老街、千垛油菜花、溱湖湿地
南通 :濠河、狼山、 如皋 水绘园
盐城 : 大丰 中华麋鹿园
淮安 :周恩来故居、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 淮安 府衙、 中国 漕运博物馆、清宴园
宿迁 :项羽故里
连云港 :花果山、渔湾景区、云 台山 、连岛、孔望山摩崖石刻
徐州 :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汉画像石博物馆、 徐州 博物馆、戏马台、 淮安 战役博物馆、户部山古建筑群、窑湾古镇。其次有 云龙 山、 云龙 湖、 沛县 汉高祖原庙、 泗水 亭、歌风台等
江苏很强在很长时期的历史上不是吹牛
江苏 目前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苏 南和 其次的苏中是我国最 富裕 地区,即使是 江苏 经济最差的 宿迁 市,其人均GDP在 安徽 也能排名第6位,可以在中西部一些省份中排名靠前,甚至比某些边远省会还高。
在先秦时代, 江苏 省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起初是 江苏 淮河以北地区,江淮之间其次,苏南的生产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在当时最为落后。 江苏 境内先秦土著淮夷族群和吴越族群的华夏化过程始于商代 江苏 北端,到西周时华夏文明推进到江淮之间,到了春秋晚期苏南完成华夏化。从西汉时期开始, 徐州 一带得到汉朝的扶持,就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吴县( 苏州 )历经吴越两国建都,到汉代成为全国18个商业都市之一。但是在东晋以前, 江苏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战国到两汉时代, 江苏 省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淮河以北地区。江淮之间其次,苏南最为落后。人口分布也呈现从北往南递减的格局。三国时代 孙吴 定都 南京 ,江淮之间为战地, 江苏 省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现 淮北 和苏南较高,江淮之间人口稀少,相对落后的特点。苏南地区作为 江苏 省内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历史始于东晋时代,东晋南北朝时代 江苏 境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 平和 人口分布也呈现着 江南 和 淮北 相对发达,人口较多,江淮之间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特点。隋唐时期随着隋唐大运河开通, 扬州 是唐代南方最大都市, 苏州 在唐中后期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 大城 市, 淮安 和 镇江 的工商业也十分发达, 江苏 境内的人口分布在唐代相对平均,唐代 江苏 经济文化发展水 平南 北较为平均。今天的 江苏 在唐代发展为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到了唐代后期从考取进士人数和赋税看,苏南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中原,关中和齐鲁。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 江苏 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 淮北 相对落后,淮河以南比较发达的特点。五代十国后期和南宋时期(南宋初年和南宋后期)淮东的战乱多于淮西,遭受的破坏也比淮西地区要大,南宋以后苏北还受到淮河和黄河水灾频发的困扰,而金朝对 淮北 地区一直缺乏有效的投入和经营,淮河以北地区一直未能从南宋初年的战乱和频发的天灾中恢复, 江苏 省的经济从此呈现着和今天一样的南强北弱,苏南最发达(宋代以来 江苏 人民最富、文化最发达的一直是 苏州 ),江淮之间居中,淮河以北相对贫困落后的特点。从隋唐时期开始,今天的 江苏 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并且从隋唐到明清, 江苏 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一直是上升的。南宋时期太湖平原已经发展为 中国 最大的粮仓和手工业最发达地区, 苏州 和 江宁 都是当时的大都市,元明清时期, 南京 、 苏州 、 扬州 都是全国性的重要城市、明清时代苏南一个府的进士人数往往超过除了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山东 以外的一个省。明清时期苏南的 苏州 府、 常州 府、 太仓 州和当时属于南直隶和 江苏 的 松江 府的赋税征收额往往超过 云南 、 贵州 、 甘肃 、 广西 等省一个省。(明代属于 山东 管的辽东也就是 辽宁 和清代新并入中华版图的地区在明朝和清末以前上缴的赋税更少), 苏州 府、 松江 府、 常州 府、 太仓 州这几个府州的农业税税率被朱元璋定为全国最高,明清基本延续了对吴语区大部分府州的重税策略,而 苏州 府的农业税因为税率被定得特别高,甚至超过大多数省的税收。但苏锡常沪的吴语区单位面积土地创造的产值在当时也是全国最高的,虽然赋税高但在当时仍然是国内人民生活最 富裕 的地区。而清代 江苏 省内经济最落后的 徐州 和海州两府其文化发展水平也处于清朝中期关内中等偏上地区,经济上则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宋、明、清 苏州 府的进士人数和状元人数居全国各府州第一位,明朝和清朝近代以前的 苏州 人口密度、城镇密度和规模居全国第一,明朝和清朝近代以前 苏州 府赋税税额和人均赋税和亩均赋税也是全国各府州第一。清代 江苏 省缴纳的赋税总额和进士人数、状元人数都是全国各省的第一位,清朝修四库全书,从全国收集古籍善本, 江苏 省贡献的书籍部数也是全国第一。随着1842年 上海 开埠,苏 南和 南通 等地又在清末率先成为最早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和制度的地方,在技术近代化、工商业近代化、交通近代化上在清末民国时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当时的 无锡 、 南京 、 南通 等城市在各方面更加拉开了和关内内陆城市的差距。新 中国 成立以后苏 南和 苏北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着从比例上计算比明清民国时期大为缩小的特点,苏南在全国的领先程度被缩小,而改革开放以后苏中苏北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上升明显, 江苏 省内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其教育水 平和 文化水平也至少在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苏州 、 南通 和 常州 是 江苏 目前基础教育最发达地区)目前 江苏 不仅人均GDP居 中国 大陆27个省区之首,2022年人均GDP144468元。院士人数也居 中国 各省级行政区之首,2023年初 江苏 籍有院士500人。
江苏历史上经济文化第一大城的变迁
(春秋到汉代 苏州 商业和 徐州 的农业和汉代zz地位-六朝 南京 和 苏州 农业-隋初 江苏 省的一片萧条,隋唐杨吴 扬州 , 苏州 农业超过 扬州 ,-南唐 南京 -宋元 苏州 经济文化, 南京 zz军事地位高-明代 南京 城, 苏州 文化、农业、城镇和16世纪以后的工商业超过明 南京 -清代 苏州 城市规模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领先, 南京 zz和军事地位高于 苏州 、清末民国 无锡 工业和近代商业、国府 南京 -建国初期 南京 在经济上不同现在的超过 苏州 -现代 苏州 经济、自然风光、古建筑、乡村城镇和 南京 城建 和政 治、明皇家、民国建筑,军事高等院校、医疗、交通)
西周时期 江苏 省内最大的城市是徐国都城徐( 宿迁 泗洪境内)和吴国的都城朱方( 镇江 境内),春秋早期吴国的都城梅里( 无锡 梅村)是 江苏 境内最大的城市,前514年吴王阖闾在 苏州 建立姑苏城后, 苏州 作为吴国和之后的越国的国都成为 江苏 省内最大的城市。从春秋末年到东汉末年, 苏州 是 江苏 省内最大的城市。《史记》里记载“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 海盐 之饶,章山之铜, 三江 、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楚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定都 徐州 ,西汉时期 徐州 地区因为靠近刘邦故里 沛县 、 丰县 得到汉朝政策优待,刘邦还在西汉时期免除了 沛县 的徭役赋税。从出土文物和古墓来看, 徐州 彭城作为汉代楚国国都和彭城郡治所,技术发达,有淮河以南很难见到的砖室、石室贵族墓和丰富的随葬品,有 江苏 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数量极多的汉画像石遗存。 徐州 地区人口密度也最大。并且根据记载,当时 江苏 的三个部分,淮河以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为发达,和黄河流域一样,耕作方式也最先进(牛耕普及,不像 江南 火耕水耨)淮河以北地区的牲畜和家禽养殖业也最为发达,而西汉时期的江淮地区和两汉的 江南 地区因为野兽出没,影响到当地人养殖牲畜和家禽,养殖数量也不多。当时 江苏 淮北 地区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最高(当时无论南北方都是一年只种植一季农作物,且土地轮流休耕,淮河以北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江南 地广人稀,耕作方式原始,生产方式落后),因此当时 徐州 的农业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 江苏 最高, 苏州 是 江苏 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江苏 境内前212年孙权在修建建业城并定都这里,开启 南京 建都史,之后的东晋、宋、齐、梁、陈都在 南京 定都, 南京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 南方最大的城市,三国时期 南京 已经发展为仅次于 洛阳 和邺城的 中国 第三 大城 市,东晋和南北朝前期,建康城和 洛阳 城并列为 中国 最大的两座城市,南朝梁时期建康是 中国 人口最多的城市,南陈时期的建康城人口仅次于邺城和长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京 的城市规模远大于 江苏 其他城市。东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躲避战乱南迁,苏南浙北的平原地区是接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地区,在 江南 最早得到充分的开发,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吴郡、吴兴郡、会稽郡是东晋南朝时期的粮仓,号称富饶。而三国时期到南北朝, 苏州 的农业在 江苏 最为发达,农作物单产也最高。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京 是 江苏 第一 大城 ,而 苏州 农业最为发达。东汉末年和东晋南北朝时期, 镇江 在军事zz上也有突出的地位。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 江苏 受到战火很大的破坏,隋文帝杨坚在589年灭城后,下令平毁建康城,将建康城市居民全部迁往临近的润州( 镇江 )、 扬州 、宣州(除了古 徽州 管辖范围以外的 皖南 地区)安置,导致 南京 在隋唐时期基本上是润州管辖的普通县城。 苏州 在589年隋灭陈之战中被长期围攻, 镇江 也在隋灭陈之战中的重要战场, 扬州 和 徐州 也在578-580年北周和南陈的战争中受到很大破坏,导致隋朝初年 江苏 的经济一片萧条,像汉代一样不如 安徽 。隋炀帝时期开通了隋唐大运河,并且营建 江都 并迁都这里,促进了 扬州 作为一个全国性大都市的崛起,也促进了 杭州 的崛起和 开封 、 商丘 、 苏州 等的复兴, 淮安 和 镇江 、唐代泗州治所 盱眙 等的地位也在 江苏 省内上升。 扬州 和楚州( 淮安 )因运河航运分别超过了汉代时期江淮地区的前两 大城 市寿州寿春( 淮南 寿县 )和庐州 合肥 ),唐朝时期的 扬州 城面积20.25平方公里,排名仅次于长安和 洛阳 ,位列唐朝第三 大城 市。《旧唐书》称“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新唐书》则称“ 扬州 雄富冠天下”;《资治通鉴》也记载,“ 扬州 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成都 )”。 扬州 之富庶、繁华可见一斑。唐代 扬州 作为 淮南 道治所行政地位在 江苏 最高。 苏州 则是中晚唐东南地区仅次于 扬州 的第二 大城 市,而当时的 镇江 也是一个手工业发达,具有一定zz地位的城市。隋唐时期 南京 受到刻意打压,300多年时间里 南京 基本上是县治所的等级。五代十国前期杨吴在 扬州 定都,10世纪20年代徐知诰大力营建 江宁 城, 南京 城开始复兴,随着937年南唐定都 江宁 , 南京 成为五代十国后期 江苏 境内最大的城市。而当时的 苏州 受到吴和吴越两国战争破坏,仅仅是吴越国境内仅次于 杭州 和 绍兴 的第三 大城 市。从西汉到南宋灭亡以前江淮地区的四大都市一直是 寿县 、 合肥 、 扬州 、 淮安 ,956-958年的后周 世宗 攻打南唐 淮南 地区之战中,除了庐州 合肥 以外的其他三座城市都受到战争惨烈的破坏,寿春城被迁移, 扬州 和 淮安 城被焚毁,人口迁移一空。虽然北宋时期楚州 淮安 一度很繁荣,商税数字仅次于 开封 、 杭州 居全国第三(按照征收钱数北宋 成都 是第四,但川峡四路当时用铁钱计算,铁钱一贯比铜钱一贯价值低)居 江苏 境内各城第一,因为楚州是大运河枢纽,商税中过境税多,因此楚州商业是当时 江苏 最繁荣的之一,却不一定最为繁荣,但楚州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不如 苏州 、 江宁 等城市。南宋时期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苏州 的农业单产也是 江苏 最高的。 苏州 在南宋时期赋税居 江苏 省内第一,同时 苏州 的进士人数也是全国最多的。因此宋代 江苏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是 苏州 ,北宋时期 淮安 的商业在 江苏 最为繁荣。不过 江宁 府的军事 和政 zhi地位高于 苏州 而庐州在杨吴时期得到大力经营,杨吴还大规模营建庐州城,这导致了宋代庐州的城市人口在江淮之间最多,商税、酒税、茶税排名全国前列,总人口也多于 扬州 、寿州(请查阅宋元时代编纂的《宋史》、《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文献通考》)宋代庐州的商税、酒税、茶税征收额数字均高于升州 江宁 府和 扬州 。元朝末年集庆路 南京 和 平江 路 苏州 两座城市的城市人口都在10万左右,是当时 江苏 经济最发达的路,但 平江 路的总人口和农业税大大高于集庆路,因此元代 苏州 是 江苏 境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明朝初年朱元璋在 南京 定都,明朝洪武末年 南京 城的人口大约为70万人, 南京 是明朝初年世界上第一 大城 市,和明朝永乐以后世界上仅次于 北京 的第二 大城 市,明代 江苏 排在第2-4名的依次是 苏州 、 扬州 、 淮安 。明清 南京 zz军事地位也是南方最高的。 南京 江南 贡院还是明清时代苏皖沪三省区秀才参加乡试的场所。但是明代 苏州 府的农作物单产、手工业发展水平(15世纪中期以后)、进士和状元人数是全国最高, 苏州 府市镇数量最多和市镇规模最大,因此当时的 苏州 是经济在全国最繁荣的城市,超过 南京 (税收不好比较,因为明朝在农业税税率上对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刻意区别对待,明代每个府州都有不一样的农业税税率,吴语区府州税收基本上是全国最重,而江淮官话地区的税率虽然也有内部差别,但大多数府州比 陕西 、 河南 还低。而明朝 凤阳 府户籍人口是不用缴纳农业税的,明朝还一直对 凤阳 府投入很大的国库资金去兴 修水 利,维护道路),清代太平天国以前, 苏州 在国内不仅农业产值最高,手工业最发达,文化事业最发达。民富也最富。 苏州 还是清代全国数一数二的工商业大都市,城市人口和 北京 相当,高于 江宁 。 苏州 的乡村集市和市镇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商品交换最为活跃。在太平天国运动中, 苏州 遭受的破坏也比 南京 要轻得多,因此在清代, 苏州 一直是今天 江苏 境内最大的城市(因为 上海 当时也属于 江苏 ,清末 上海 是当时 江苏 各方面都领先的最大都市),虽然清末 苏州 的地位已经被 上海 取代,城市也走向衰落。清末民初 无锡 和 南通 的士绅开风气之先,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管理,和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无锡 的工业产值在民国时期是今天 江苏 省境内城市的第一位。1927年 南京 的城市人口是36万多人, 苏州 的城市人口也是30多万,随着国府定都 南京 , 南京 的城市人口在1930年代中期超过了100万,大大超过 苏州 和 无锡 。 南京 的城建和近代化程度也随着国府定都恢复到江浙沪第二(当时 南京 还是直辖市)。 无锡 则在近代工商业上超过 江苏 其他城市,城建也在江浙沪仅次于 上海 、 南京 和 杭州 ,是国府 江苏 省行政区划内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不过当时 上海 和 南京 在教育和司法上还是隶属于 江苏 管理的)。民国 南京 在科教文卫、行 政和 交通地位上都领先。建国初期,国家在 江苏 建设上投入最大的是 南京 ,其次是 徐州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计划经济, 江苏 排名前三的城市依次是 南京 、 无锡 、 徐州 ,进入80年代, 苏州 和 无锡 因为地理位置好,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优,民间经济意识强,人民思维活跃,得到 上海 的辐射影响和发展经济的zz和文化氛围好,经济上超过了 南京 , 苏州 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数据上都超过 南京 一大截。现代 苏州 是 江苏 经济最发达城市,也是旅游资源最丰富城市。 苏州 乡镇面貌和宋元古建筑、园林、古镇,古村上、山水自然景观强于 南京 。 南京 的强项是皇家建筑和民国建筑。 南京 的政zhi地位位居现代华东第二,军事地位位居华东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也在华东和 上海 并列或仅次于 上海 。同时 南京 的交通条件也是 江苏 最便利的,而且 南京 在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和民国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印象分、话语权也高于 苏州 。( 南京 在这些领域和网络上一直被高估, 合肥 一直被打压被阻止认知就是证明。 南京 印象分高体现在 南京 一些不如 合肥 三流景点的景区能上央视, 合肥 的旅游资源,包括比 南京 二流景点好得多景点央视不拍摄不报道。 合肥 比 南京 的优点及时即使引用证据、说明事实很多人不愿意承认, 南京 人吹牛说他本来不如 合肥 的方面比 合肥 好,低智商群体都倾向相信。如果是一组有褒义也有贬义的形容词,北方特征和南方特征的两组词分别是描述 南京 和 合肥 实际上的优缺点的,让不懂的人去联系两座城市,不懂的人都倾向把原属于 合肥 的一些褒义词印象和南方特征给 南京 ,把原先属于 南京 的一些负面印象词和北方特征联系到 合肥 头上。而事实上在任何自然和人文的方面, 合肥 都比 南京 南方化, 南京 都比 合肥 北方化,仅仅因为长江流向和 合肥 在江北, 南京 在 江南 ,就让大多数 中国 人误判。再 比如 唐山 和 南京 同样是在饭店里打人, 唐山 打人事件热度高, 南京 打人事件关注度不高。当然我也认为世居 南京 的老派 南京 人具有淳朴、豁达、比较厚道的特点,而且 南京 人比北方和楚地要文明得多。 苏州 的话语权也远高于 合肥 , 比如 端午期间的央视新闻播 常熟 沙家浜赛龙舟,沙家浜没有古街巷,沙家浜龙舟比赛也形式简单,巢湖的柘皋古镇当天在老街中举办了夏至节长桌宴品早茶活动,夏至节文艺演出、柘皋的柘皋河里赛龙舟,每艘龙舟上都有身穿古装的巢湖民歌表演者,央视新闻就采用沙家浜的新闻报道) 南京 的旅游资源不像 苏州 园林和宋元古迹那样需要一定文化水平才能弄懂,无论层次高低,都适合到 南京 旅游,和 苏州 相比具有对低层次游客更强的吸引力,旅游业也比 苏州 和 江苏 其他城市热度高。仅仅看市区的话, 南京 在城建上也是 江苏 第一,因此现代 南京 的综合实力是 江苏 第一。
安徽各地主要旅游资源
合肥 : 三河 古镇、中庙姥山岛景区、紫微洞景区、三国遗址公园、长临河景区(长临河古镇、六家畈、红石咀公园、黑石咀、四顶山等)、半汤景区(温泉、老街、三瓜公社、郁金香高地)、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庐江 汤池景区(汤池镇境内的所有景点,如汤池温泉、三冲巢湖源、白马岭)、 安徽 省博物馆新馆、银 屏山 、包公镇(包公故里文化园、几座古祠堂)、石塘镇景点(浮槎山和古几座祠堂)、黄麓镇景点(洪家疃、 芦溪 湿地等)、烔炀镇景点(烔炀古镇、李克农故居等)、矾山镇景点(矾山老街、洪氏宗祠、姚氏围楼、古矾矿遗址等)、阳家墩景区, 肥西 刘铭传故居、刘园、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其次是看点不高但比较有名的天鹅湖、包公园、李鸿章故居、逍遥津、明珠广场,还有源泉徽文化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安徽 名人馆、 安徽 创新馆、 肥东 博物馆、巢湖博物馆( 合肥 景点主要在远郊区和乡镇,四区五县范围内有普通公园等级以上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500多处(一座山和一个古镇、古村算一处),每个乡镇游景点少则2、3处。多则10多处, 比如 三河 古镇景区算一处景点,但内部的可以深入参观景点有十几处。
黄山 : 黄山 、西递、宏村、 徽州 古城(徽商大宅院、 徽州 历史博物馆、 徽州 府衙、斗山街和打箍井街、渔梁坝、许国石坊强烈推荐)、齐云山、呈坎、 唐模 、许村、雄村、 祁门 牯牛降、 黟县 南屏、翡翠谷、阳产土楼、历溪、古城岩、 潜口 民宅、屯溪老街、花山谜窟、西溪南、 徽州 文化博物馆、 屏山 、关麓、卢村、 塔川 、昌溪、碧山( 黄山 是 安徽 优质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也是每个乡镇都有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
亳州 :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北关街、曹氏家族墓
阜阳 :八里河、尤家花园、明 清苑 、程文炳故居、颍州西湖
宿州 :皇藏峪
淮北 :临涣古镇、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淮北 汉画像石博物馆
蚌埠 :汤和墓、湖上升明月博览园
淮南 : 寿县 古城(楚文化博物馆和古城墙必须要去)、茅仙洞、八公山、焦岗湖、安丰塘
滁州 :琅琊山、 凤阳 明皇陵、韭仙洞、狼巷迷谷、明中都鼓楼、 凤阳 博物馆、 全椒 吴敬梓故居
六安 :天堂寨、万佛湖、皖西大裂谷、马鬃岭、大别山石窟、东石笋、燕子河大峡谷、毛坦厂古镇、 六安 市区的南北二塔和皋陶墓、李家圩地主庄园、霍山文庙、铜锣寨、梅山水库
安庆 : 天柱 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石牌古镇、孔城老街、三祖寺、迎江寺振风塔、世太史第、 桐城 文庙、龙眠山、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小孤山、鹞落坪、大别山彩虹瀑布、司空山、妙道山、巨石山
芜湖 :方特欢乐世界、 芜湖 古城(很小,景点很少)、鸠兹古镇(完全 新建 )、 芜湖 天主教堂、 芜湖 海关大楼、西河古镇、丫山、马仁奇峰、 无为 泊山洞、 无为 开城古镇、 无为 黄雒古镇
马鞍山 :采石矶、 当涂 两座古塔、李白墓、朱然墓、 和县 (陋室、镇淮楼、两座古塔、 和县 文庙)、 和县 霸王祠、香泉、鸡笼山、 含山 运漕古镇、凌家滩遗址、古昭关、褒禅山华阳洞
铜陵 : 枞阳 浮山、大通古镇
池州 :九华山、 石台 牯牛降、大王洞、杏花村、 蓬莱 仙洞、东流古镇、南溪古寨
宣城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 绩溪 龙川 、上庄、太极湖村、鄣山大峡谷、孔灵浧坡庄园、紫园、 绩溪 三雕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 查济 村、黄田、章渡镇、桃花潭、江村、太极洞
安徽历史上第一大城的变迁
安徽 的文明进程开始于皖 西北 ,在春秋晚期,随着州来国和蔡国先后在 寿县 定都, 淮南 市 寿县 开始在 安徽 各地中脱颖而出,地位重要起来。到了战国时代,寿春( 寿县 )不仅通过淮河联通淮河上下游,还向北通过淮河支流颖水和魏国开凿的鸿沟运河,连接济水和黄河,南面通过东淝河的水运,经过庐( 合肥 )中转通过长江支流南淝河、巢湖和裕溪河的前身濡须水沟通长江及其支流,发展为一个水运枢纽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楚国在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后寿春的城市人口达到了20万。寿春是当时除了 山东 以外的华东地区加上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汉代 寿县 仍然是全国十六个主要商业城市之一, 安徽 境内仅次于寿春的是作为江淮水运物 资中 转站的 合肥 。 合肥 因东淝河和南淝河两水在 合肥 同源且早期水路相连而得名。 合肥 也是《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的汉代16个商业都会之一。如果加上北方化但在秦岭以南的 南阳 ,汉代南方7个 大城 市是 成都 、宛( 南阳 )、 江陵 ( 荆州 )、寿春( 寿县 )、吴( 苏州 )、 合肥 、 番禺 ( 广州 )。汉代 安徽 境内仅次于寿春和 合肥 的重要城市还有舒( 庐江 柯坦城池村)、历阳( 和县 )、谯( 亳州 )、宛陵( 宣城 宣州区)等。 寿县 在春秋到唐代是 安徽 境内最大的城市,汉朝到唐代以前 安徽 仅次于 寿县 的第二 大城 市是汉代的 合肥 ,三国时期的 亳州 ,(两晋南北朝到隋时期不明),唐代的 宣城 。而晋代到唐代, 合肥 也一直是 安徽 境内的州治所之一。两晋南北朝到隋代, 安徽 长期为州郡治所的城市有 寿县 、 合肥 、 亳州 、 阜阳 、 宣城 、 潜山 。其中又以 寿县 、 合肥 、 宣城 三城为州郡治所时间最长。唐代的庐州在 安徽 排名第三位。
五代十国后期庐州( 合肥 )因杨吴的大力经营和很少受到战乱破坏超过这一时期受到严重战乱破坏的寿州( 寿县 )和宣州( 宣城 )发展 安徽 境内的第一 大城 ,宋代庐州的商税、酒税等税收居 安徽 第一位,城市人口和城墙内空间也居 安徽 各城第一位,1077年庐州城市商税超过5万贯居全国第11位。宋代庐州的经济指标也超过宋代 江宁 府( 南京 )。宋真宗时代 淮南 道设置了2名主管经济大权的转运使,其一就驻庐州办公到了北宋时期或南宋初年, 淮南 西路的治所也就是当时 安徽 境内唯一个一级行政区的治所从寿州迁到了庐州 合肥 , 合肥 作为 淮南 西路、庐州、 合肥 县三级行政区治所,取得了行政中心地位。 徽州 (治所 歙县 )的经济文化经过北宋时期的积累随着南宋定都 杭州 和很少受到战乱破坏而发展起来,在南宋时期的 安徽 ,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庐州,而手工业发展水平居 安徽 之首。原本是中古以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市的 寿县 ,因南宋和金元的战争,更加严重是南宋以后淮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在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以后,成为 安徽 经济落后地区。在元明时期, 安徽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是省级行政中心,元代的 开封 和 杭州 ,明代的 南京 是管辖 安徽 地区的行省省会。除了明初 凤阳 在 安徽 各城中人口最多以外,庐州 合肥 是 安徽 境内的第一 大城 , 安徽 长江岸边的皖江城市群除了 马鞍山 在南宋末年全部完成建城,而在明朝中后期成形。明朝中后期 安庆 、 芜湖 和五代时期最先发展为州府的 当涂 一起成为皖江地区的三个重要城市。
安庆 在1260年建城,同时取代了之前 潜山 的 安庆 地区行政中心地位,明代后期的 安庆 府人均进士已仅次与 徽州 ,1667年 安徽 建省,因这一政区全称由十三个府州从南向北的先后顺序排列,安、徽二字居首,且都带有安定,服从王朝治理(安代表安定和徽古意绳索)美好寓意,一说 安庆 和 徽州 地位重要(清代书籍还没有这种说法)因此清朝命名为 安徽 省。清朝初年,因 安徽 内部经济文化民俗差异巨大,明代以前, 淮北 、江淮和 江南 从未隶属同一一级行政区,自楚都寿春之后内部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唯一的zz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安徽 省会定在哪里被朝廷长期争议, 安徽 省一级衙门在清初常驻 南京 办公。清代时的1760年,乾隆因 安庆 城控扼长江中下游,且城四周有群山和险关,选定 安庆 府 怀宁 县(元明清府县治所都在 安庆 城)为 安徽 省会, 安庆 成为 安徽 省会,成为 安徽 zz中心, 安庆 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居当时 安徽 前列,不过清代 安庆 的城墙内空间在省内排在庐州 合肥 、 寿县 之后,面积不及庐州城 合肥 一半,清代 安庆 城又没有清末以前的城市人口数字,加上嘉庆道光年间,屡有建议迁省会于庐州 合肥 的记载。清朝两次否决都是因为庐州城地处平原,四周无雄关天险可以依靠而反驳支持建省会于庐州的 安徽 官员士绅,当时 安徽 的第一 大城 是否是 安庆 是可疑的。 安庆 和 合肥 都有可能是清朝鸦片战争前乃至太平天国运动前 安徽 第一 大城 。 安庆 作为清代 安徽 省会先天存在不足,如其人均进士数清代少于 徽州 和和州,仅为 安徽 13府州第3位,清代 安庆 府附郭县 怀宁 县的进士人数和人均进士数均少于庐州府附郭县 合肥 。 安庆 人均赋税在清代 安徽 在 徽州 、太平、庐州、 宁国 、 凤阳 等府之后,仅为 安徽 13府州第6位。
清末1876年 芜湖 开埠,迅速发展成为近代 安徽 境内第一大工商业都市,工商业产值和城市人口是清末民国时期的 安徽 第一。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本来只是 凤阳 一个镇的 蚌埠 在 安徽 崛起,迅速发展为 安徽 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并且在日伪时期还做过 安徽 省会,1947年又成为 安徽 解放前唯一一个设市的城市。虽然因 安庆 是省会的原因,清末 安庆 的近代化在 安徽 开始得最早,甚至开创过一些 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但因为缺乏经济驱动和清末zz腐败, 安庆 的近代化和 芜湖 相比速度缓慢,民国时期 安庆 城城市规模和工商业产值仅居 安徽 第三位,在抗战爆发前仅为 安徽 的行政中心和司法和文教中心。1938年因为日军进攻 安徽 , 安徽 省会临时迁往立煌( 金寨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安徽 省会正式迁到了 合肥 。 合肥 在民国时期城市规模仅居 安徽 第4位,且城建在民国时期横向对比极为薄弱,城市规模仅为三、四线城市,城市人口仅为国内60多位,这也是汉代和隋朝以后合 肥城 市地位的最低点,但是如果以清朝中期的标准,清朝中期庐州 合肥 的城市规模和城建则属中等省会的等级。 合肥 在1950年代末成为 安徽 第一 大城 ,现在在 安徽 的优势相比其他 安徽 城市已经十分明显。
从历史长度和全部历史时期的总体历史地位和行政等级,古建筑和地下文物数,名人的数量和影响力、史料丰富程度、拥有独立地域文化区且是庐州文化区中心的角度, 合肥 在这些方面都大大超过 安庆 、 芜湖 和 蚌埠 。 徽州 黄山 在古建筑、传统手工艺、传世文物数、明清文书档案数、明清文化名人、地域文化发展水平上超过 合肥 ,但 徽州 地处 皖南 山区,且地理位置偏居 安徽 南端,人口又太少,虽然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优势,却并不适合建成 大城 市,也没有足够的承载大规模产业的土地空间,交通建设成本高。因此 合肥 作为省会是合理的。
说明一点, 安徽 省在绝大多数 中国 人眼里是极度缺乏认知和了解的,包括一部分 安徽 人在内的大部分 中国 人对 安徽 的认知都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的。因此表的内容虽然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和肤浅认知。很多网络公众号所说的 安徽 是错误的,但是很多人接受错误的知识。图表的内容也会得罪一些人。因此虽然符合史实但会让一些人不悦。( 比如 那些到 黄山 的游客很多甚至连 徽州 府治所在 歙县 而不是 黄山 市屯溪区都不知道。网上的一些写 合肥 的所谓公众号连庐州府、附郭县和古代城市规模的概念都不懂就说 合肥 是县城发展而来)
https://www.mafengwo.cn/i/12139794.html 这篇游记里有《 中国 历史地图册》里的历史地图和标注 安徽 一些城市古城区范围的的电子地图( 歙县 的边界不准确,因为西段城墙地面上没什么标志)、《二十四史》和《宋会要辑稿》、古代全国地理总志、其他一些史书中的历史数据。可以证明不被人知道的史实。
其中省会一栏未包括元以后的临时省会,如1364-1368年和1853-1861年的庐州 合肥 ,1949年的 安庆 、 芜湖 、屯溪( 黄山 )
(表中没有写的曾经是历史上地级行政区治所的还有 凤台 县)
明清 安徽 重要城市的城墙同一比例尺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南宋1169年定型的庐州府城,也就是合 肥城 ,是当时 安徽 第一 大城 。
2024年 合肥 GDP总量13507.7亿元,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135074元,均居 安徽 第一位。2024年 合肥 人均GDP是当年 中国 大陆省会首府的第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