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一路看‖繁峙公主寺及壁画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繁峙县有公主寺。据称该寺始建于北魏,系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四女儿诚信公主所建。后屡建屡毁,先后于唐、元、明、清重建或修复,近年又曾修复。明代重建时,由原址山寺村迁至空如村(今公主寺村),与村中文殊寺合并重建。

该寺保存有珍贵的明清古建与明代佛像雕塑、壁画,尤为精美。以前只知道敦煌壁画,北魏壁画,想不到明代的壁画也这么精美。即使是明代的,至今五百余岁了。

佛与神是跨界的灵魂,我一向景仰,却怯于与佛、与神的沟通,只有虔诚而低眉顺首地聆听,诚惶诚恐地仰视。
寺庙中收藏一块元代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所立“大元五台山隐峰山古公主禅寺开山第一代秋月德公和尚道行碑铭”中可见:“唐昭宗乾宁三年,有僧名丑丑于寺得玉石,白持至都,献武则天,赐绢白束,且需置额重兴殿宇。实值金宋以来,兵烬之后,堂殿经阁,犹风捧于轻云;佛迹僧踪,若炉灰投于沙雪...师处之,施工募缘,择选工匠,创建佛殿、方丈、南北行廊、三门...其年院宇灿然可睹。”
(图片由同行驴友提供)

碑上可清晰识别“武则天”字样。

寺庙西南角另有一座小庙,为龙王庙。网传为驸马庙,大概是无稽之谈。

寺庙的木质构件,或雕梁,或画栋,或飞檐,或斗拱;佛像泥塑如瓷,如刻,木雕恰开枝,如绽蕊,鸱吻与脊兽如翘首,如奔跑。无不精工细雕,匠心独运,极具奢华豪气。



小小的寺庙,也是一具晋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2023-6-24,27日补记
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包容性,在佛教的本土化上尤为明显,能迅速适应本土特色,并与传统文化交融;在族群的融和上也是一例,历史上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诸多游牧民族,皆消失于历史进程中,并非人种的灭绝,而是纷纷加入到华夏民族行列。
东侧有小院,供奉关帝。殿前有戏台,院中有古松。

西侧小院有奶奶庙,南侧也有戏台。

清代公主寺为五台山北台的下寺。从寺庙内就可以遥见北台。

殿内主要供奉如来三世佛。

两侧为壁画,其西侧有大量画像为龙首或类似兽首模样,应是自印度传入的形象。

东侧都为东方人模样,均为本土之圣,据说除有佛教人物外,还有道教、儒教人物。

两侧18罗汉,佛首被盗了15具。未被盗的,是具有原教传入的面目狰狞的外来罗汉,因嫌其丑陋而得以幸存;本地化的面目具备中国人特征的佛首,因符合东方审美观而尽失。这些罗汉均为泥塑。

大雄(宝)殿明弘治十六年重建,康熙五十二年修。西侧殿梁上有康熙五十二年字样,东侧殿梁有弘治字样,但具体年份不清,根据网上资料,说是弘治十六年。

大雄(宝)殿

毗卢殿重建于明正德元年。正面主供毗卢遮那佛。

后侧为水月观音,佛首应是1997、1998年被盗后重塑。

寺庙主建筑由山门、毗卢殿(过殿)、韦驮殿、大雄宝殿组成, 其中大雄宝殿与过殿为寺中仅存的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所建。
毗卢殿

韦驮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