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在我不在天 | 广州的道教建筑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中国长期奉行儒道释三教合一。
儒家的建筑,为书院、祠堂、孔庙等,在广州,儒家建筑虽然规模都不算大,但遍布民间,数量最多。

番禺学宫

玉岩书院

陈家祠中堂
广州居然有这么多古迹名胜,身为广州人都没去过,有空要去游览,谢谢楼主介绍
写文章嘛,多少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每篇文章,都会有段自己很在意,别人不一定在意的话,譬如本文是这句: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阮元的同僚,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黄景仁,被鸦片战争截断前的帝国余晖,也曾辉煌灿烂于一时。
建国前,广州历史上最鼎盛,生活最好的时期,是一口通商,十三行,广州为天子南库的时期,是鸦 片和鸦 片战争摧毁了这个美好的时代。
广州还保留着上千家祠堂,大部分祠堂都会有“国泰民安”的字眼,对于广州人来说,这四个字不是一句套话,而是一个很深刻很痛的历史领悟吧。
写公众号,会不知不觉的对文字部分要求更加高,起码资料要尽量精确,也不能做文抄公,还要条理分明,晓畅易读,也不能像在论坛上水,很能磨砺文笔。
资料收集,最近都是习惯在微信上搜索,搜索的结果是大量其他人写的公号文章,我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通过网络搜索学习和收集资料的手段。
有时候出去旅游,现在都习惯用微信搜索的方法来了解目的地人文历史资料。
有时候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地方,其实可能有个文史专家,或者有个游客,写过一些精彩的文章也不一定的。
硬盘坏了,照片都丢失一空,o(╥﹏╥)o,最近的文章都是从公众号搬过来的,微信公众号是个手机媒体,照片压缩的很小,在网页上看,惨不忍睹。
照片的原图其实还是可以的,尽管都是手机拍的。玩单反的朋友都知道,拍摄有等效焦段的说法,手机一般的主拍,都是24mm的广角镜头,拍全景合适,但拍建筑物,最适合是35mm,我用的是魅族16X手机,也差不多是五年前的老机了,两倍光学变焦时,焦距是35mm,一般拍建筑物,我都用这个焦段,构图,减少畸变的好处是很直观的。可惜这个焦段是手机的副拍镜头,要光线非常充足才能拍好。努比亚近年出的手机,将35mm镜头作为主拍,大底大光圈,很口水,只是最近太穷,买不起。
尽管如此,个人比较满意的还是图片吧,写文章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