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之行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将台堡革命旧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总占地面积约6.56万平方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主力会师将台堡,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党中央也将这一天确定为长征胜利结束纪念日。2006、2016年、2017年、2019年,曾四度进行将台堡革命旧址改建、扩建和功能设施完善。将台堡革命旧址由会师广场、纪念碑、纪念园、旧址公园、生态停车场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6.56万平方米。将台堡古堡内为红军长征革命旧址纪念园,园内修建展陈三军会师纪念馆及参与革命的老将军题词“翰林苑”。古堡东侧为红军会师纪念碑。将台堡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有: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大马刀,红军遗留下的扁担、马灯、藤篮、工具箱、饭盒、水壶、火药盒、钟表、手雷、医药箱、红军收发电文用过的小炕桌等。将台堡革命旧址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的胜利会师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是革命历史、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基地。
同心清真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豫海镇101省道,建筑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
同心清真大寺由高低错落的上下两大部分组成。礼拜殿、邦克楼、南北经堂、门楼为上部,寺门、外院、照壁、井房、浴室为下部。由高约10米的砖砌高台连接上下部,整个建筑群因之呈座钟状。建筑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人做礼拜。清真大寺正门为三孔道,有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墙壁上饰有砖雕垂莲;拱门对面建有照壁,其下为须弥座,上雕月挂松柏图案,两侧刻有"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度显圣恩"的对联。
同心清真大寺是一座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伊斯兰木刻砖雕装饰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耸出地面达7米之高的青砖台面上,寺门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砖墙照壁,中间刻饰有大幅花木砖雕,刀法细致,构图精美。由券门通过暗道可登上高达数米的基台,台上首先见到的是二层四角攒尖顶的唤拜楼,楼亭上缀满了砖雕纹样,柱枋之间镂刻着硬木挂落,给人以玲珑纤巧的感受。越过唤拜楼侧的墙门,即进入礼拜大殿和南北讲堂组成的大院落,其中礼拜大殿由前后两殿勾连而成。
重修清真寺碑记记录了同心清真大寺的历史:同心清真寺自明万历、清乾隆、光绪年间三次修修缮以来,因风雨侵蚀,致使基座、照壁、邦克楼、礼拜殿、厢房等主体建筑局部坍塌。为保护这座体现回汉民族团结友好象征的古建筑,发扬优秀的传统,自治区人民zf1980和1983年两次拨款51万元,在国家文物局协助指导和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厅监督组织下,由 同心县 清真寺维修领导小组主持施工,于1982年05月开工,在原基址上按照原样原状进行修复,于1983年04月底竣工。经自治区文管会、文化厅和 陕西 省文管会、文化厅及 同心县 人民zf共同验收,符合维修设计要求。质量合格。
大寺份内外两院,寺门前有一9米长,6米高照壁——“月藏松柏”砖雕。配以砖雕对联“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度显圣恩”。把伊斯兰赞圣的思想用 中国 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一面砖雕就在同心清真大寺西门大门口,像一扇屏风一般。站在同心清真大寺的寺门口回头,就能欣赏到这面精美的砖雕。
1936年10月20日, 中国 工农红军西征时,曾以大寺为会场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并在此建立了 中国 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zf!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开创了民族自治的先河。
而“红军西征纪念馆”,就在同心清真大寺的旁边。
从西夏陵选址来看,之所以选择在此,是有很大考虑的,一是因为符合古时阴阳风水中所讲的“前有饮马塘,后有跑马岗”的上吉之地说法。另一方面便是地势的优越,陵区位于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为山前洪积扇地带,遍地的砾石,粗砂地面承载力大,排水条件良好,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西夏陵之所以历经千年的风雨,依然默默的矗立在贺兰山脚下,除了选择有利的地理地形条件外,还在于其成熟的夯土技术。可以说,成熟的夯土技术是西夏陵建造的最富有特色的基础,整个陵园的营造工程中,夯土量约占工程总量的50%,砖石工程量仅占工程总量的35%,木作量约占工程总量的15%。实心夯土建筑外表粗糙,之后用麦秸泥抹平,然后用细泥加入赭红颜料搅拌成红色涂抹于墙壁上,从而使墙壁成为赭红色。
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帝王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石刻造型和艺术风格既有唐代石刻的厚重,又有宋代的细腻和严谨。跪卧式的石马、石羊,奇特的人像碑座都是唐宋陵园中少见的,具有明显的西夏陵特色。
而西夏陵寝制度又借鉴、融入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之规制、因素,陵园形制是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输入与糅合中原传统的祠庙建筑祭祀功能,建筑形式又接受、采纳了佛教建筑之影响、装饰,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从而自成为“陵、庙、寺”于一体的建筑规制,与之相适应的丧葬习俗,就是集羌俗、汉俗、佛俗于一身,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夏民族文化在陵寝制度方面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
西夏王陵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与唐宋陵同样占有重要地位。透过西夏王陵,使我们领略到西夏特色的建筑艺术成就,对西夏时期建筑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 中国 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增添了可圈可点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