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凝视 无与伦比的美丽 (2024年12月安岳石刻巡游记) - 重庆 - 8264户外手机版

  重庆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为成渝古道要冲。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和宋。全县有摩崖石刻造像105处,多为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有10万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两尊。其中,国保单位有10处。

保存较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的石刻有45处。主要有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多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和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风格除少数敦朴、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多是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也有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特征。

佛教题材主要有释迦说法图、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文殊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维摩诘菩萨、西方三圣、华严三圣、涅盘图、观经图等等。

道教题材主要有元始天尊、老君、三清、四御、二天尊、救苦天尊乘九龙等。内容极为丰富,地方化和世俗化也很显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综观安岳石刻艺术的特点,造型以写实为主,兼有适度的夸张变形。雕刻手法多样,既有圆雕、半圆雕、也有浅浮雕、透雕、线刻等。龛窟造像的构成,既讲求对称、均衡、和谐,又注意在整齐中见出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

总之,在四川石刻造像艺术中,安岳石刻上承广元巴中石刻,下启大足石刻,不愧为四川石刻造像艺术的代表,即使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也堪称晚期石窟的佼佼者。

2024年12月18~19两日,约了朋友一家,自驾两日,由南线而至北线,参观了10个国保单位的其中8个,数千尊大大小小 形态各异的石刻佛像 惊叹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艺术珍品 历经千年 岁月流逝 却依然动人心弦!

计划的行程是三天 10个国保一网打尽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到两天8个国保 路线为: 成都–孔雀明王洞–华严洞–茗山寺–毗卢洞–县城住宿–圆觉洞–千佛寺–木门寺–卧佛院–成都

【安岳石刻·国保之一】孔雀洞(孔雀明王)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距安岳县城60公里。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洞依岩而凿,窟高7.4米,宽4.3米,进深2.7米。计有文物编号8个,造像75尊,碑刻题记6处,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阿弥陀佛洞、观音经变龛和地狱变相龛内。此处造像主要开凿于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经变造像龛】。孔雀山山顶上,还有一宋代经目石塔,高15米,8方3层,每层有亮柱8根,共刻佛名经目144部。该塔古朴秀丽,保护完好,是全国罕见的砌石经目塔。


这个攻略写的好
围观欣赏美景
佛在我心!


仰视巨大的卧佛,叹为观止!


  两日巡游,意犹未尽,那些散落在乡间的艺术瑰宝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有时间可以再深入到偏僻乡野去探索更多的石刻珍藏。

【安岳石刻·国保之8】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村卧佛沟。距县城40公里,地处安岳、乐至、安居交界处。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归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石窟”。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释迦牟尼涅盘图”(卧化佛)闻名于世,为我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卧佛象悬睡着的巨人横卧在一块高约20米的沙岩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长23.4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盘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整个造像依山取势、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由三组造像构成。




精美的雕花纹饰


山脚下 原来的寺庙残留下来的石牌坊

木门寺原为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但大部分已损毁,这些残留的建筑构建可见一斑。

殿中修亭,亭中建塔,此种工艺设计,一层套一层,真是巧夺天工,绝无仅有。


  木门寺的命运可谓坎坷。1951年,寺庙的财产被分给了贫下中农。1953年至1957年,通贤、石鼓粮站将大雄宝殿作为临时粮仓使用。1958年以后,石鼓乡中心小学迁驻木门寺。1960年,古戏楼、千手观音殿、天王殿、祖师殿和观音殿被拆除,改建为木门村小学和石鼓、胜利乡人民政府。2013年,木门寺移交安岳县文物部门管理。

木门寺内存一对石碑,长1.5米,宽0.5米,高6米。四面碑文均不一样,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两碑四文均为工整柳体,字迹清楚、保护完好。



无际禅师(1380年~1446年),四川安岳人,本名莫了悟,法号无际,临济宗第15代禅师。幼颖悟,好诵佛典,20岁出家为僧,遍历蜀中名刹,参礼诸大尊宿,后行脚云游,走繁昌山中,参禅宗高僧古拙昌俊,得其真传。返回安岳后,建立道林寺,继续苦习禅法,著有《道林录》。

无际禅师的声望在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达到顶峰,明英宗朱祁镇召其入京,敕封宗师,于北京万寿寺。设坛讲经,众多信徒前来聆听,场面宏大,人山人海。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无际禅师在北京圆寂后,明英宗朱祁镇下诏礼部尚书,派官船护送灵柩回安岳,并安葬在清凉山“佛胜寺”(后改名“木门寺”)八边形石塔内。为使石塔不受风水雨打,明英宗命工部左侍郎蒯祥,设计建造一座石亭覆盖在石塔之上加以保护。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