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北方有名刹,数代为国师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去往银山塔林,一路山色幽然,宁静安详。自湖门村向上,进入通往银山的支路,沿途有小溪相伴,虽然如今水量很少,想当年山清水秀,清静幽雅,实为世外隐居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那时候,这一带寺庙云集,绵延十里,蔚为壮观。

(一)千古名刹

银山塔林的主塔区,是法华寺旧址。其址佛塔林立,地面保存了大量的建筑基址、柱础石、石阶等构件,以及夹柱石、水井等遗存,规模宏大。当年寺院鼎盛时,佛云呈祥,殿宇蔽空,梵音绵延,钟声悠远,经久不绝,好不壮观!地面残存的建筑构件,随处可见。这座寺院,在金代、明代、清代,都是皇家敕建或重修,规格高,名声远,实为北方名刹。金代最盛时,有僧众500人,周边寺庵72座。唐代时,名僧邓隐峰曾在此修身。在辽代,主寺为宝岩禅寺。在金代,其为延圣寺。在元代,亦名宝岩禅寺。在明代,英宗朱祁镇钦赐寺名“法华寺”。
围观欣赏美景
(五)多少风光,都随烟云去塔林的塔,最为显眼的,最为壮观的,是金代的塔。明清的灵塔,尤其小气。其实,这背后,是佛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辽金元三代,执掌皇权的皆是刚刚自马背上走入殿堂的民族,民族的文化积累少,而且雄心勃勃,正拟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他们与佛沟通的,不仅是信仰与宗教,更希望借助神与佛的力量,获取立国的方略,学习驾驭民心的手段。佛师成为皇家的座上客,皇权的谋略家,敕封的国师,佛师有着华丽的政治身份,尊享着神与佛与世俗的所有的尊贵地位与风光。而明清两代,更多的是世俗的社会。治理国家更多地依靠中原的成熟的体系化的儒教文化,佛与神的宗教只是笼络民心的辅助手段。寺院虽也是敕建,却难得能参与到治理政事之中。因此,寺院的高僧,只是更多地自由的身份修身养性,隐居世外。因此,辽金元的塔,建得更为高大气派华丽,而明清的灵塔,却是寂寞地散落于各个沟谷角落,即然生前寂寞,得道仙化后亦然寂寞。那高踞于圆滚滚的巨石之上的转腰塔,其实是寂寞中的不甘,依然要俯视众生的俗世,远眺京城的繁华喧嚣,放不下那颗不甘寂寞的内心。无论是风光无限的皇家座上客,还是寂寞终生的世外隐居,最终都随烟云远去,留下这巨石经幢上的刻痕。

2025-4-4,4月6日记录
4.说法台即传说唐代高僧邓隐峰讲经说法之处。地面残留有石条、柱础石等建筑构件,以及阴刻的摩崖石刻“佛”字。5.古佛岩岩画刻划笔法古朴敦厚,人物形象憨态可掬。其他还应有一些遗存,就没有走到了。
2.落落洞落落洞又称重石洞或重岩洞,在《昌平州志》中有记载。其下层僧人修行、居住,上层为佛龛。落落洞上方,还有一处小洞,没有标识名称。3.朝阳洞内外壁多有人工垒砌遗迹。
(四)其他遗存1.松棚庵遗址松棚庵今已不存,但遗址清晰,地面残存有大量构件。包括条石、柱础石、岩壁上的石孔等。松棚庵在《帝京景物略》、《昌平州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17.景区外围覆钵式塔这座塔位于景区外围南偏西侧的田地中,保存相对较好,唯缺塔刹的顶盖。18-19.覆钵式塔这两座塔在塔3西南侧不远。塔体较小,较为简易,无塔刹。20.景区外围残塔这座塔在景区东北侧外围,景区与海字村之间。塔体残损严重,但总体看规格较小。为免进一步遭到损坏,罩在了铁笼子里面。走访海字村年老的村民得知,村中、村西原也有塔,均已拆除消失不见,村中大概拆了3座,村西拆了1座,痕迹全无。或许,海字村处,原也应有寺院,均为法华寺周边附属的寺院群。据景区介绍,法华寺周边,先后曾经存在过百余座寺庵。这些寺庵,除了海字村,或许周边还有。那么,历史上曾经存在而消失的佛塔灵塔,就无法计数了。
16.景区漏统计的残塔这座塔位于塔15的下方,一处隐蔽的山凹里,没有指示牌,应是景区所统计的19座塔之外的塔。明显可见的,是塔座。而塔身、相轮、塔刹顶盖等构件,散落于附近,基本完整,大体可以复原。
13.覆钵式塔这座塔位于说法台下方。塔体简易,规格较小,覆钵以上不存。14.转腰塔-覆钵式塔这座塔位于说法台上方,坐落于一座巨大的圆形巨石之上。这是体型最小的塔。也是位置最高的塔,海拔约489米,俯瞰山岚,远眺京畿,傲视天穹,远离繁华,甘守寂寞。灵塔虽小,心胸难掩。这是怎样一位高僧,选择如此上佳的墓地。15.覆钵塔这座塔位于古佛岩下方,保存甚好。
8.圆通塔

这座塔平面为六角形,塔檐仅七层。塔刹为两个叠垒的圆球形。

9.虚静塔

这座塔形制与圆通塔类似,平面为六角形,塔檐仅七层。塔刹仅存莲花重瓣托饰。

另外,1992年11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修缮银山塔林时,在该塔的塔刹内发现了一件铜制的小型喇嘛塔。

10.密檐残塔这座密檐塔位于法华寺遗址东侧不远。该塔比前述5座密檐塔小很多,塔刹残缺,塔檐存七级。塔无铭文,据已故考古专家罗哲文考证,此塔为元代所建,但不知所据。11-12.覆钵式塔这两座塔位于法华寺后部,形制基本相同,保存完好。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