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北方有名刹,数代为国师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去往银山塔林,一路山色幽然,宁静安详。自湖门村向上,进入通往银山的支路,沿途有小溪相伴,虽然如今水量很少,想当年山清水秀,清静幽雅,实为世外隐居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那时候,这一带寺庙云集,绵延十里,蔚为壮观。

(一)千古名刹

银山塔林的主塔区,是法华寺旧址。其址佛塔林立,地面保存了大量的建筑基址、柱础石、石阶等构件,以及夹柱石、水井等遗存,规模宏大。当年寺院鼎盛时,佛云呈祥,殿宇蔽空,梵音绵延,钟声悠远,经久不绝,好不壮观!地面残存的建筑构件,随处可见。这座寺院,在金代、明代、清代,都是皇家敕建或重修,规格高,名声远,实为北方名刹。金代最盛时,有僧众500人,周边寺庵72座。唐代时,名僧邓隐峰曾在此修身。在辽代,主寺为宝岩禅寺。在金代,其为延圣寺。在元代,亦名宝岩禅寺。在明代,英宗朱祁镇钦赐寺名“法华寺”。
(二)数代国师在不同朝代,此处高僧辈出,并受到皇家重视。辽代时,有名僧通理、通圆、寂照三位大师。其中:通理大师受到辽道宗的母亲天皇太后和辽道宗耶律洪基的推崇,特赐紫袍,并赐通理大师之号,僧界尊称其为通理策师。

金代时,有佛觉大禅师、晦棠大禅师、懿行大禅师、虚静禅师、圆通禅师、和敬禅师等。

其中:

佛觉大禅师海慧创建大延圣寺,受到金代皇室的礼遇。太宗完颜晟及皇后曾出金钱数万,在今北京牛街附近为他和晦堂大师修建寺庙。金皇统三年(1143),金熙宗创建大储庆寺,又请他做寺主。塔林主景区居中的密檐塔,即是为他所建,名为佛觉塔,是有明确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佛塔,藏有海慧大师舍利子,塔铭“故佑国佛觉大禅师塔”。

晦棠大禅师、懿行大禅师、虚静禅师、圆通禅师也均享誉盛名,并各有佛塔,环绕在佛觉塔四周。塔铭分别为:

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塔

故懿行大师塔

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

虚静禅师实公灵塔

(三)佛塔知多少景区介绍现存塔19座,然而,我却找到了20座。另外,《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有陈娟著《银山塔林法华寺的历史沿革》一文,记载有塔18座,3座古塔遗址。由于抗战以来佛塔多有破坏,历史上曾经建过多少座塔,已经不得而知。这20座塔的分布如下图所示:按照行程记录的先后顺序,分别记录如下:1.覆钵式塔位置:景区入口不远东侧坡地果园中,为六角石塔,塔座、覆钵、相轮完整,缺塔刹顶盖;覆钵面向西的地方有洞龛;须弥座有上翘的尖角;石材上有不同纹饰。其他覆钵式塔样式基本与此类似,洞龛大体都面向西或南。

根据陈娟文,塔林内的覆钵式塔皆为明清塔,但缺乏塔铭印证。

2.覆钵式塔

位置:景区内沿中轴线北行路边,塔1北侧。

这座塔保存基本完整,塔刹上有完美的顶盖。

3.密檐与覆钵结合塔

位置:在憩园内,景区中轴线西侧,大致与塔2对称的位置。

这座塔塔基处有精美砖雕,由于岁月与风雨的侵蚀,大都残损;须弥座上有莲花重瓣。塔檐三层,上建覆钵与相轮,无顶盖。

根据陈娟文,这座塔系元代所建,同样没有塔铭印证。

塔体南侧残存有石台,不知是否陈娟文中提及的古塔遗址?而这种台基,在塔林主景区有多座。

4.覆钵式塔

位置:塔2北侧

这座塔规格较小,没有塔刹顶盖。

5.晦堂佛觉塔

晦堂塔、懿行大师塔、佛觉塔、圆通塔、虚静塔皆为金代所建,均有塔铭,塔檐为十三级或七级,其余细节上各有不同,包括假门、砖雕等。

晦堂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塔。塔刹为圆球形,明显不同于其他塔。塔刹下均有莲花重瓣托饰。

6.懿行大师塔

这座塔形制与晦堂佛觉塔类似,八角十三级密檐。塔刹是在圆球形的基础上,附着一斜指向天空的尖角。

7.佛觉塔

这座塔与晦堂佛觉塔类似,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塔。

塔刹的圆球体上有类似多条兽脊的装饰,形似刺球。

这座塔位于塔林中心景区的中心位置,法华寺的中轴线上。

8.圆通塔

这座塔平面为六角形,塔檐仅七层。塔刹为两个叠垒的圆球形。

9.虚静塔

这座塔形制与圆通塔类似,平面为六角形,塔檐仅七层。塔刹仅存莲花重瓣托饰。

另外,1992年11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修缮银山塔林时,在该塔的塔刹内发现了一件铜制的小型喇嘛塔。

10.密檐残塔这座密檐塔位于法华寺遗址东侧不远。该塔比前述5座密檐塔小很多,塔刹残缺,塔檐存七级。塔无铭文,据已故考古专家罗哲文考证,此塔为元代所建,但不知所据。11-12.覆钵式塔这两座塔位于法华寺后部,形制基本相同,保存完好。
13.覆钵式塔这座塔位于说法台下方。塔体简易,规格较小,覆钵以上不存。14.转腰塔-覆钵式塔这座塔位于说法台上方,坐落于一座巨大的圆形巨石之上。这是体型最小的塔。也是位置最高的塔,海拔约489米,俯瞰山岚,远眺京畿,傲视天穹,远离繁华,甘守寂寞。灵塔虽小,心胸难掩。这是怎样一位高僧,选择如此上佳的墓地。15.覆钵塔这座塔位于古佛岩下方,保存甚好。
16.景区漏统计的残塔这座塔位于塔15的下方,一处隐蔽的山凹里,没有指示牌,应是景区所统计的19座塔之外的塔。明显可见的,是塔座。而塔身、相轮、塔刹顶盖等构件,散落于附近,基本完整,大体可以复原。
17.景区外围覆钵式塔这座塔位于景区外围南偏西侧的田地中,保存相对较好,唯缺塔刹的顶盖。18-19.覆钵式塔这两座塔在塔3西南侧不远。塔体较小,较为简易,无塔刹。20.景区外围残塔这座塔在景区东北侧外围,景区与海字村之间。塔体残损严重,但总体看规格较小。为免进一步遭到损坏,罩在了铁笼子里面。走访海字村年老的村民得知,村中、村西原也有塔,均已拆除消失不见,村中大概拆了3座,村西拆了1座,痕迹全无。或许,海字村处,原也应有寺院,均为法华寺周边附属的寺院群。据景区介绍,法华寺周边,先后曾经存在过百余座寺庵。这些寺庵,除了海字村,或许周边还有。那么,历史上曾经存在而消失的佛塔灵塔,就无法计数了。
(四)其他遗存1.松棚庵遗址松棚庵今已不存,但遗址清晰,地面残存有大量构件。包括条石、柱础石、岩壁上的石孔等。松棚庵在《帝京景物略》、《昌平州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