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迹志 | 马拉盖 Maragheh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温馨提示 全文约5000字,图片共110幅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马拉盖(Maragheh)位于伊朗西北部的东阿塞拜疆省(East Azerbaijan),乌鲁米耶湖(Urmia Lake)东岸,为伊朗重要的农业中心之一,公元8世纪末,阿巴斯王朝(AbbASId)——中国史书中的“黑衣大食”的第五任也是最具文治武功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在此兴建城墙,9世纪的著名波斯历史学家白拉左里(al-Baladhuri) 将其称为“Akra-rudh”。

▲马拉盖

▲马拉盖Sufi Chay河

▲马拉盖Sufi Chay河


古中国绘画的技艺,看着亲切,四海一家的感觉
围观欣赏美景
1274年纳西尔丁·图西去世后由他的儿子Asil al-Din继任台长,由于有来自清真寺基金会“瓦合甫”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天文台前后进行了五十余年的科学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旭烈兀也是第一个通过宗教基金资助天文台的统治者。随着旭烈兀的继任者阿八哈(Abaqa)在1282年去世,天文台失去了伊尔汗国的财政支持,科研活动到14世纪初已经几乎停滞,虽然合赞(Ghazan)曾经数次巡视天文台,但在汗国末期的战争中仪器和藏书逐渐被盗。16世纪时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阿拔斯一世(Abbas I)曾对天文台进行重建试图恢复运转,但没有招募到科学家的支持。直到1972年,伊朗考古学家Parviz Varjavand在德黑兰大学和大不里士大学的委托下才对天文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在天文台工作过的其他天文学家包括Muhyi al-Din al-Maghrib(马格里布)、Muayyid al-Din al-Urdi(乌尔迪)、Qutb al-Din al-Shirazi(设拉子)等等共计一百余位,其中乌尔迪是天文台及其仪器的主要设计者。还有一位名叫“Fao Munji”的中国天文学家贡献了源自金朝赵知微制订的《重修大明历》中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有说法认为此人是元朝秘书少监傅岩卿,别名傅穆斋或傅蛮子,在秘书省掌管图书、史录、天文历法。经过众多天文学家历经12年的工作,天文台于1272年完成了《伊尔汗天文表(Ilkhanid horoscope)》的编纂,一度成为文艺复兴前最先进的天文星表。那些镌刻在岩石里的数字、晕染在星图上的色彩、熔铸在青铜器中的智慧,早已超越征服与毁灭的轮回,成为人类丈量宇宙的永恒坐标。“星象无妄,唯以数证道。”

▲细密画:纳西尔丁·图西等人在天文台中工作(图源维基百科)

The End




纳西尔丁·图西是著名的波斯裔天文学、哲学、数学、逻辑学、医学家,早在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银河系的三百多年前他便认为银河中的“乳白色”可能是无数小恒星团,旭烈兀攻陷阿剌模忒(Alamut)的刺客城堡后他自称能够辅佐旭烈兀预测未来,旭烈兀便邀请他出山担任科学顾问,并为新的国家修订历法,并担任天文台的首任台长,不仅对主张“地心说”的托勒密系统(Ptolemaic System)进行了改进,还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托勒密《至大论(Ptolemy's Almagest)》和《日尔曼表》进行了修订。此外他还还发明了“?Tusi-couple”——由一个大圆和一个直径是大圆直径一半的小圆组成,小圆绕着大圆转动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态效果。

▲纳西尔丁·图西

▲纳西尔丁·图西纪念邮票(图源维基百科)

▲Tusi-couple(图源维基百科)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在中轴线两侧还分散着一组圆形建筑的基址,据推测是放置其他天文仪器如浑仪、六分仪的地方,最南侧的方形建筑为会议室遗址。此外天文台还有一个面积为330平方米的学校用来培养天文学、数学、物理和几何等各个领域的人才,学校图书馆据记载藏有40000册图书。在山麓还有一处名为“Rasadkhana”的洞穴。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位于马拉盖西郊山上,山顶为一块平坦开阔的平台,天文台由一座观星塔和五个圆形平台组成,观星塔平面呈圆形,以砖、砂土和灰泥为主要建材,墙面上还镶嵌有釉面砖装饰,但如今均已无存,其核心部分直径约22米,用来安放天文台的主要仪器大型四分仪。天文台的中轴线与经线相重合,中央有一条3米宽的过道,两侧各有6个房间,其中有四个矩形大厅和南北两侧的两个其他房间,被风化的花岗岩刻度环上至今残留着阿拉伯数字、波斯星符与汉文数字交织的测量标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马拉盖天文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