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赛记丨连山50公里,虐不废你算赛道输 - 跑步|越野跑 - 8264户外手机版

  跑步|越野跑

当北风吹起,又是一个新赛季的开始。

10月安排了两场比赛,连山50K越野,接着是下一个周末背靠背的长沙马拉松。前越野后跑马,是延续了几年促PB的方法,越野练腿,马拉松赛道上出成绩。今年连续两周背靠背的安排有点极限了,腿不太够用,并不是大神,而是刚好凑在一起了。

整个8/9月都在为越野的爬升做准备,火凤火、爬楼梯、斜坡间歇各种组合。看过一个说法,一周内能累计一场比赛的距离和爬升,基本上能无伤无痛完赛,但我整个9月只累计了4000米的爬升,上场后,只能靠熬了。

同时也添置了新的越野跑鞋——李宁的卢V2(没有Pro),是研究了很久以后,性价比与功能的平衡选择。这双鞋3开的价格,中底的脚感很好,但齿钉偏浅,鞋底也不够硬,导致在连山的赛道上,滑倒、侧扭过几次(还好没有受伤),此为后话。


赛前一天,带着独自远行的小雀跃,从广州驱车前往连山县城。到达前的最后一段高速,穿过一公里多的隧道,钻进山窝窝里,连山县城就坐落在群山的环绕中。

在上一个时代,广东省内考过车牌的同学应该都来过连山,作为全省GDP倒数第二的县城,外地人的到来几乎都是被计划好的扶贫目的——长途考试,必须要在这里住一晚。依稀记得当年一车5个人都住在同一个房间,路途上要请教练吃饭,都会买点教练推荐的土特产。到了晚上,教练早早就出去了,据说当时这里有很多colorful的节目。

(当天晚些时候爬上县城的观景台所拍,小小的连山县城,被层叠的山峦环绕,村落里几缕炊烟,直通落日前粉蓝色的天空)

这是一个很小的比赛,领物就在县城最中心的文化广场。天气极好,没几个人,路边车位随便停,没花五分钟就走完了所有的领物流程。过惯了大城市的生活,小地方、小比赛有其独特的魅力,自由、闲适、放松。

这里吐槽一下领物的安排。早前在选择参加连山越野时,看中的是它不要体检(我就是懒得麻烦);到赛前,客服来点对点通知时,就提醒要体检报告(而且我确认后,对方非常肯定、确定地说要);我费劲脑汁在距离赛前两天的时间里搞好了体检后,公众号发布领物须知,又再次明确:不要体检报告。你猜现场领物时要不要?——根本没人提这个事情!——我一度非常恼火。

同样的混乱出现在更重要的赛道测量上,有很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举个例子,在最困难的CP4-CP5这一段,官方的赛道解析中,距离是9.5公里,累计爬升995米。

到了CP4的现场时,距离变成10.2公里,需要爬升850米。距离上的几百米差异我可以理解(但也很好奇这些数分别是怎么出来的),爬升前后差距接近150米,那可是差了一个山包了。

在第一赛道发布的官方轨迹文件中,这个区间的距离和爬升数据与赛道解析的相近,但数字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这些数,都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不同人负责,没有相互勾稽?在测绘上,是不是漏了一个山包?对跑友来说,尤其是在最困难的CP4,大部分选手选择退赛的节点,实在是很让人迷惑。


哎,我们渣渣选手,也不要管这么多了,来又不是为了站台。既然是享受比赛,那就在小城里吃吃逛逛吧。

一个人的点餐,从来都不容易。18块钱的咸香鸡快餐,简约但不简单,清远鸡皮脆肉爽,名不虚传。

县中心的电影院,斑驳的大字标牌,显示着这里是上个时代的文化中心。周六下午的黄金时分,大门紧闭,猫眼上一查,完全没有排片,可能它一直就没有进入数字时代的洪流吧。

电影院旁边的民族博物馆开门迎客,可以刷身份证免费进馆。博物馆是我到每个地方后必去的打卡点,三层的小楼,流波般匆匆掠过,没有惊艳。

政府大楼旁边的总部经济中心。很好奇,什么企业会在这里设总部?已经给出去了多少产业政策?又实际兑现了多少?答案可能藏在周边的群山里。


还是回到比赛上吧。赛前做了的计划,过程中在每个CP点都基本按计划执行。我一直认为,日常写训练小结,赛前写比赛计划,赛后写复盘,是严肃跑者想要持续进阶不可缺少的部分——道理都懂,成绩依旧渣渣。

赛前的定妆,这次是黑绿搭配,通过一场比赛,能把自己Recreate成什么样?


起点-CP1,实跑10.8K,爬升339米,用时1:27,站内3分钟,与计划完美一致

今天降温了,从文化广场起跑,蜿蜒进山,一路不晒不凉,满眼青绿色,非常舒服。这一段爬升很友好,速度比较快,为了后面的剧烈爬升抢时间。

阴天爬山真是舒服,连山的山,是连绵的山。

在CP1补满了水,出站时抓了一个大大的红薯,边走边吃,差点把自己噎到了。

CP1-CP2,实跑5.8K,爬升334米,用时1:05,站内3分钟,累计略超计划10分钟

这一段爬升开始增加,有更多的林道与机耕路,总体可跑性还很好。

爬完最后一个小山坡后,下坡进入CP2之前,护林员(下图冲茶者与右下角迷彩服)在驻点为过路的跑友泡茶喝。没有一次性纸杯,但每一个杯子都用热水消毒后再给你,细致又耐心。那一口热茶下肚,暖身暖心。

在CP2开始有粥吃了,加上榨菜,是最好的快碳和电解质。其实也没有多少东西可吃,往肚子了塞满了玉米和红薯,抓了一把盐拌的花生米边走边吃。

CP2-CP3,实跑7.8K,爬升387米,用时1:25,站内8分钟,累计领先计划20分钟。这段的数据与官方的差异很大,在上一个CP2,标牌显示下一段爬升260米,赛道解析是537米,我实跑的是387米。

这段的计划做得很保守,预计2小时,实际1个半小时就跑完了。翻回记录,居然一张照片都没有拍,可见路况上,与前面两段相比已经没什么特别,没有了拍照的热情。

也可能是心里想着赶路,后面两座大山,等着我。到达CP3时已经是中午,藏了一早上的太阳出来了,气温升高,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CP3吃了好几碗粥,保供的红薯和芋头已经有点吃不动了,就抓大把的花生米。能量胶已经够甜了,葡萄干一点都不想碰。已经跑了差不多25K,出站后才上了第一次厕所,全身湿透,已经补充了3升多的水,尿液还是浓浊的浑黄。

CP3-CP4,实跑7.3K,爬升875米,用时2:50,站内19分钟,回到了计划的水线。

这一段的核心是翻越金子山,下山后30公里组就完赛了,也是50公里组退赛的最后机会。

离站后刚开始路况还非常友好,在田埂上、土路上,穿过一片片刚收割完的稻田。有时甚至直接从田上跑过,收割后被置弃地上的稻杆,从的卢鞋底传来踏实又松软的感觉。

温柔的稻田让人产生了错觉:这个赛道,也挺好跑的嘛!马上被教做人了,全段800多米的爬升,就集中在3公里不到的山路上,基本上是直上直下,有些路段还需要借助绳索攀石而上。

可能后勤的问题,那些绳索,似乎随时会被体重拉断。现场的跑友们都互相提醒:抓着石头上吧,那些绳子似乎很不牢靠。

想必大家都去过景区,沿着妥帖的台阶(或索道)到达山顶,到观景台后,围栏的尽头,一般会立一个牌子:游客禁止翻越。牌子后面怪石嶙峋,连条路都没有。我以前一直很疑惑,为什么要立这样的牌子?除非想不通,这里怎么会有人翻出去呢?——今天就有一堆想不通的人,从怪石上,顶着侧风,靠着1升水,2条能量胶,半爬半走地翻回景区的观景台上来了。

(大概就是从图中右下,那个转弯的栏杆处翻进来的)

我估计,赛道选的是景区被开发前,老百姓探山的土路,沿着山脊的另一边登顶。已经多少年没人走过了,就是每年越野赛的时候,组委会提前去开山,怪不得一路上看到不少新鲜被砍到的杂草与树木。

爬山是辛苦的,但山顶的风光是真好!

山顶风很大,也冷,没太多逗留就沿着景区的台阶路开始下山。这时我的体力已基本耗尽,身上每条肌肉,腓肠肌、腘绳肌、股四头肌、脚底板都在抗议,我从来没那么清晰的知道它们的存在。

更可怕的是,我断水了。高悬的太阳,重复的台阶路,每走十米,眼睛就看得迷糊,不知道该那只脚踏那个台阶。几乎垂直的下降,一不小心就会滚下去。

可能是我的努力感动了上天,它给我送来一位在山中管理滑道的老伯,收我5块钱一瓶水。咚咚咚灌下去半瓶,喘息之余,收获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你是运动员吗?”

“是吧”(都来参赛了,也可以这么说吧)

“做运动员,工资有几千块么?”

“呃,没有呀,我还要给钱来跑”

“那,没有钱,怎么吃饭”

……

CP4-CP5,实跑10K,爬升1041米,用时4:00,站内19分钟,维持在计划的水线。在CP4,标牌告诉我,只需要爬升850米,它又骗我了。

从金子山上下来,左拐30公里组终点,右拐是50公里组的CP4。脚底板生痛,后面还有那么大的爬升,站内也没有热食,连喜闻乐见的粥配榨菜也没有,我在考虑退赛。但后面的芙蓉顶属于三省交界,是个很好的打卡点,想到这点我又开始犹豫了。

终于,在CP4纠结了差不多20分钟后,灌满可乐,攒着三根能量胶,凑上另一位跑友,硬起头皮,继续上路。

据说上芙蓉顶的山路比之前金子山的好走,事实确实如此,更加平缓的山路,没有直上直下。我们尽可能让自己轻松起来,终于有个伴边走边聊,做好了爬足4个小时的打算。

休息过后,情绪和体力都在线了,一切都到位,只是,天开始晚了,北风开始吹起了。

后来到晚上冲线后问工作人员,什么时候开始起风的?大家说,下午4点左右开始,风越来越大,从山脚往上看,大片大片的云雾自北向南,盖住了整个芙蓉顶。没错,就是这个时间点,我们正在艰难地登顶中......

高驰最近更新了一个很好玩的功能,就是在跑过的轨迹图上,配上你在过程中拍的照片。

在接近山顶、最后一个大坡前,已经感受到了第一阵带着雾气北风。我一阵颤抖,不期然想起了“白银”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词,赶紧把冲锋衣拿出来套在身上。

手表显示还剩200米的爬升才到山顶。风越来越大,雾越来越浓,温度越来越低,能见度越来越差,几十米间隔的赛道标志,一下子全都被淹没在浓雾中了。

已经到这个份上,下撤是不可能的了。啃下最后一条能量胶,沿着根本没有路的山坡草甸,和跑友一起相互鼓励,努力寻找路标辨认方向。远远就看见山顶上的雷达天线,但当爬完最后10米到达天线台时,看到的却是略显搞笑的、木质、已接近半损的粤湘桂三省界碑。

GPS毫无疑问地显示,这里就是最高的芙蓉顶,海拔1400+。残破的界碑估计是当地居民所立,因为下撤十几米后,才看到真正被勘定过的正主。


(建议打开音量,体会山顶怒号的狂风)

北风似乎又增加了一个量级,已经能把人吹得踉踉跄跄。拍照的那一会儿,上身湿透后没有了运动供能,寒气开始入侵。跑友让我多拍几张照留念,但我也不敢多留,打着冷战,赶紧下撤。

到达最后一个CP点后,天已经全黑。依旧没有热食,只能猛灌可乐,还好剩下的几乎全是下坡路了。虽然已离开了山顶的严寒,我还是不敢把冲锋衣脱下,带上头灯,再次灌上可乐,奔向终点。

虽然都是下坡,6公里多的山路却一点也不好走,但计算着时间,应该也不会被关门。

几个跑友自发地聚在一起,在漆黑的山路上大步走,相互照顾,偶尔聊聊天。耳边只有风声、虫鸣。当你连续奔跑12个小时后,已经不觉得累了。逐渐进入一种貌似心流的状态,似乎融入了群山中。

赛道太虐了,所有的爬升都集中在最后的20公里,路况也很野,鹅卵石大小的石块充满着赛道,李宁的卢V2也顶不住,硌的脚底生痛,下山过程中也屁降了好几次。

但话说回来,人生又何尝能有此等体验呢。如果不是比赛,你会沿着石头爬上金子山吗?如果不是比赛,你会顶着寒风,登顶芙蓉顶三界碑吗?这么想来,我为那些在30公里就退赛的同学感到遗憾。

第二天,拖着麻木的双腿安全回家,儿子送我一句:完赛,就是人生最好的PB。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