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石龙椅与北京二伏劫:一渡至三渡艰难登山钻行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本帖最后由 lauyusji 于 2025-8-8 19:48 编辑

天然石龙椅与北京二伏劫:一渡至三渡艰难登山钻行

早上六点多到了徒步地方,出发,总共快11个小时才出山到乐谷银滩的车站。徒步数据:2025年8月2日,泊车在星城(免费),再搭车。今天行程一渡-三皇山-三渡,15公里的距离,爬升1010米

队员:非常6+1,其中6人完成登山徒步,1人天气炎热身体肥胖就在半山腰提前下撤,下撤的人也得走10公里左右。

装备:背包,过河脱了鞋和袜子,我带了5升水全部喝光,给了领队360毫升的冰水和300毫升矿泉水,3-4人已经没有水喝了,下到乐谷银滩的河水(北京7月底大暴雨)冰凉,有的说喝了两瓶,真解渴。

周一早上在家把瓶子摆了一下

数据:我看着运动训练超过1200时就知道今天是大活,通常我一周训练量在运动手表建议在600-900之间,果不其然,消耗了5100大卡。一个全马才3000大卡左右,中间补给2-3支能量胶和数个盐丸,在城市街道没有爬升,人体储存的能量在1500大卡左右,这个消耗相当于一个半马+一个全马消耗。
之后公交车到一渡口取车,在空调公交车上腿开始抽筋,坐在座位上就腿直了,高速运动之后肌肉突然在冷分中抽筋。正好帮助别人刷卡,就一屁股坐在前面,可以伸直腿,就很多了。趁着去接人的功夫,我拉伸了一下,实际上这么大运动量不能立马拉伸。结果杯具了。
我搭车的空调制冷效果奇好,最高只能到20°,不能再高,我一般开24-25°,坐车没事,到了星城一下车,左侧大腿立马抽筋,直直的,直挺挺的,右侧是小腿抽筋,有个腰包的糖纸掉了出来,下腰去拿,蹲不下去,只好放弃。拎着背包,一步一挪到了我的车,好在是只有10米,打开后备箱,腿更加抽筋,背包放地上,慢慢把屁股挪到我crv车后备箱边上。先坐一会再说,星城治安很好,警察巡逻,本来想求救,估计也是把我拉到医院,我还不如歇会,看看能否缓解。给老象(之前老领队)打电话请教,未接通。折腾了一会,右腿缓解了好多,左腿也开始减缓。慢慢起身把背包从地上扶起来,再拖进后备箱。把腰包摘下来,湿湿的帽子摘下来,这时身体已经能感受到二伏天的北京热。右腿好了,就可以开车走,自动挡的车就是好。
倒了3-4次车掉头出小区,打开风,不开空调,一股热风吹来,马上冒汗,但是很舒服,干脆开窗户,关闭热风。走高速,10几分钟到家,下车还行,不抽筋,背着包,假装非常正常的走回去。 要是一渡五渡能出来吃中午饭,路上我还开玩笑。今天红色路线,实际路没有走错多少

看着焕然一“新”的鞋底,突然明白:所谓人生修行,不过是像爱护登山鞋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磨损与修复中,不断走向更远的山巅。那些在清凉谷拍下的盐霜照片,此刻成了我手机屏保——它提醒我: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将在生命里结晶成闪光的盐粒。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体脂秤上显示运动后年龄30岁,久违了的岁数,比实际小了25岁。

晚上19:00,队伍抵达清凉谷。当冰凉的溪水流过沾满泥污的脚踝时,不少人发出了舒服的呻吟。我颤抖着掬起溪水洗脸,水珠溅在皮肤上,竟带来针扎般的刺痛——那是盐分结晶的皮肤在抗议。同行的大姐掏出手机拍照:“快看你的裤子!”镜头里,我的速干裤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白色盐霜,宛如一件水晶铠甲。有些队员喝了一升清澈的河水,非常解渴。
在清凉谷的休息区,我终于排出了今天的第二次尿液——只有可怜的几十毫升,颜色深如酱油。“这是横纹肌溶解的前兆。”这是严肃地警告信号,“必须立刻补充电解质。”

第四章:徒步靴底的人生哲学

磨损55%的鞋底与零摔跤的奇迹

回程的车上,大家交流着今天的感悟。我想起出发前的一个小插曲:一位资深驴友看过我的登山鞋后严肃地说:“你的鞋底磨损超过55%,必须换鞋!”当时我还半信半疑,毕竟这双鞋已经穿了快四年。但事实证明,新换的Gortex大底徒步鞋在湿滑的岩石上表现完美,全程零摔跤的记录在今天的路况下堪称奇迹。

磨损的鞋底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对装备的忽视。户外运动中,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就像人生路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磨损”——坏xi惯、坏情绪、坏心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某个关键时刻让我们“摔跤”。这次换鞋的经历,比任何安全讲座都更深刻地教会我“防微杜渐”的道理。

五升水的重量与生命的度量

回家后整理装备,总计4.68升水,加上西红柿和路上捡的李子,负重超过20斤。这个数字在平时显得有些夸张,但在今天,它却是生命的保障。回到家立马补充电解质水,休息一下洗澡,今天体脂秤居然水分合格,运动后年龄30岁(实际55岁)。

回家洗漱完毕的照片记录下了当晚的狼狈:我坐在空调房里,右腿只要接触到凉风就剧烈抽筋,不得不盖上厚厚的毛毯。妻子心疼地用热毛巾热敷:“以后再也不许三伏天去爬山了!”我笑着摇头,有些经历,虽然痛苦,却让人甘之如饴。

终章:群山之巅的生命启示

深夜躺在床上,肌肉的酸痛让我难以入眠。11个小时的徒步,14.82公里的路程,4.68升水的消耗。胳膊被树枝子灌木丛刮得,胳膊腿有肌肉地方抽筋。还是身体好,反应快,这些数字在脑海中盘旋,最终凝结成几句感悟:
在石龙椅上俯瞰云海时,我懂得了“高远”的真谛——站得高不仅能看得远,更能让琐碎的烦恼变得渺小;在三huang庙前驻足时,我体会到"传承"的力量——我们永远是文明链条上的一环;在迷失山林时,我理解了"敬畏"的必要——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智慧有时显得苍白;而当分享最后一瓶水时,我触摸到“人性”的光辉——绝境中的互助是我们最珍贵的本能。

人生如登山,步步皆风景。那些汗水浸透的衣衫,那些肌肉抽搐的夜晚,那些共享的瓶盖里的清水,终将沉淀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二伏天的房山之行,是水墨仙境与三伏炼狱的交织,是石龙椅的禅意与盐霜裤的狼狈的共生。它教会我:真正的自由,永远建立在充分准备之上;最深的感悟,往往诞生于最艰苦的跋涉。


左胳膊 右胳膊 左大腿抽筋

“我今天失误并没有带冰水,现在心里起了火!”领队愧疚的声音令我想起来我曾经在房山徒步42公里的马拉松五万步的经历,想起来冰菜的自来水瓶子。我立马拿出背包食品带里面冰水,虽然没有冰了但瓶子和水很凉,递过去。领队说半瓶就可以,其实这是我最后第二瓶的“战备物资”,基本上每次回家再放冰箱冻上下次带着,中间换一次水,循环用。我背包水还是比较充足,我丝毫没有犹豫就说拿走喝了。此刻我的水袋里还剩300毫升冰水和500毫升最后一瓶备用矿泉水,但理智告诉我必须省着喝。

蒸发的尿液与燃烧的尿道

生理的痛苦远超体能的消耗。下午14:50,我第一次感到尿意,但当我躲到岩石后解开腰带时,却只排出了极少量尿液,且伴有强烈的灼痛感。“这是脱水的典型症状。”我从书中学到的,“尿液浓缩导致尿道黏膜受损,再这样下去会引发急性肾衰竭。”

接下来的两小时,尽管尿意频繁,我却再也不敢排尿。身体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蒸汽机,每一滴水分都被转化成汗水蒸发在灼热的空气里。背包肩带勒出的红痕开始隐隐作痛,摩擦处火辣辣地疼。我开始想念早上那杯没喝完的冰红茶,想念冰箱里的冰镇西瓜,甚至想念办公室里永远26℃的空调——这些平日里唾手可得的舒适,此刻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下午17:00,当一抹鲜红的布条终于出现在前方的树干上时,队伍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是下三渡的路标!”部分队员的声音带着哭腔。与轨迹重新重合的那一刻,我颤抖着把冰水打开放在随身的瓶子,每次就一小口,润润喉就好。有人已经没有水喝了,只好忍着慢慢走,领队还在下山处发现了泉水喝了不少,最后还是不够喝。

5升水的残酷消耗

晚上整理装备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场高温徒步的恐怖。早上精心准备的近5升水(包括1升冰水、600毫升冰红茶、550毫升茶水、600毫升矿泉水、330毫升冻冰自来水、1升白开水、500毫升水和500毫升备用矿泉水),在14.82公里的路程中消耗殆尽。最后那张复原的背包照片显示,各种水瓶横七竖八地躺在包里面,像一群经历过激战的士兵,是背水最多的一次。

最令人心悸的是尿量变化。从上午正常排尿到下午的灼痛尿少,再到傍晚的无尿状态,身体正在发出危险信号。“你的肾脏在自我保护。”我一路上反复提醒自己,“在极端脱水时,肾脏会减少尿量以维持血容量,但这是饮鸩止渴。”我开始后悔早上浪费的那些冰水,如果当时省着喝,此刻会不会轻松些?

第三章:紧急边缘的人性光辉

最后的水源与共同的坚持

下午17:40,当“下三渡”的红色布条再次出现时,看见了防火道,我们终于走出了迷途。此时队伍已拉成断断续续的分成几组,有些队员已经瘫坐在岩石上,嘴唇干裂得像久旱的土地。我摸出背包底部那瓶珍藏的500毫升备用矿泉水,这是我最后的“救命水”。

“大家分着喝吧。”我拧开瓶盖,将水倒进每个人递来的空瓶盖里。一圈下来,每个人只分到浅浅一盖。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湿润,却像一剂强心针注入队伍。“坚持住!景区路就在下面!”嘶哑的声音此刻显得格外有力。

领队提前到达倒在地上进行休息,我们继续前进发现是景区栈道,指示牌写着出口是反方向,后续的队员到了。大家都坐在地上不动了,看着发呆的队员,我觉得自己体力还有,虽然下山有抽筋现象,此刻已没有。我说我开对讲机去找景区出口,沿着景区路上开始上爬两分钟不到看见景区出口指示牌,赶紧呼叫。大家才再次提起精神,我说前面就看见三渡流水,这时都加快了前进的速度。

下山的路成了真正的酷刑。由于严重电解质失衡,我的小腿开始不受控制地抽搐。每走十米就要停下来揉捏肌肉,否则就会彻底抽筋。暮色四合时,远处景区的灯光像星星般闪烁,那是我们唯一的方向。18:50,当终于踏上铺设平整的景区步道时,我双腿一软跪倒在地,滚烫的沥青路面竟让我感到一丝"温暖"的慰藉。

清凉谷的救赎与腿上的盐霜

我的"轻奢饮水计划"很快破产。冰镇饮品在高温中迅速升温,14:00时,最后一块冰也融化成了温水。更糟的是,15:40在一处垭口下坡时,队伍意外偏离了轨迹。“应该从左边切下去!”手持对讲机的领队话音未落,我们已钻进了右侧密不透风的灌木丛。

这一钻就是漫长的30分钟。齐腰深的榛莽刮擦着带着太阳袖的手臂,白色的太阳袖已经变黑色、绿色,有些地方已经刮破。藤蔓像毒蛇般缠绕脚踝,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汗水顺着帽沿的系带流淌,流过眼镜,在眼角结成盐粒,蛰得眼睛生疼。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后背的汗水浸透衣衫后又被体温烘干,留下大片白色的盐渍,然后又被新的汗水覆盖——如此反复,直到所有衣物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滴水。

终于遇见在前面开路的领队,正疲惫的靠着背包,今天领队非常负责,一直走在队伍前面开路,茂密的灌木丛逐渐露出路,我们跟着折枝和脚印。
这天气遭不住 得玩水 找个潭子泡着
“你这简直是来野餐的吧?”队友看着我掏出冰镇红茶时夸张地惊呼。确实,前半程的惬意让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山间下午茶。午餐设在五渡九渡垭口的观景台,自带的细细的豆腐丝、拌心里美和胡萝卜丝,配着冰红茶,品尝同行,远眺层峦叠嶂,近听山风呼啸。连阳光都显得格外温柔,半小时上衣下衣干的差不多。此时手机显示已行进7.2公里,海拔累计上升680米,剩余的两升水让我对后半程充满信心。

第二章:二伏炼狱的突然降临,犹如猛兽般
失温的冰水与淹没了路迹的茂密树林
下午12:33,队伍准时出发。没人能预料到,真正的考验正悄然逼近。起初的路还算平缓,虽然海拔在下降,空气仿佛被点燃了。原本缭绕的云雾不知何时散去,有时出太阳,有时阴天,无风,裸露的皮肤传来针扎般的灼痛。






后面只顾赶路,钻灌木丛,擦汗,拧毛巾。喝点水润嗓子。
从三皇庙出来,一路上蜱虫特别多,因为养羊的缘故,路边植物叶子都是蜱虫。只好这段荆条子,边走边抽腿脚,鞋面,头一次见蜱虫,我在裤子边撒点风油精,也是有效果的。到了山顶,这玩意就没有了。在这里我们的预案是后面2人不上来,我们就拍些照片也往回走。那个1打好招呼就自己下山,那2位上来说体力还可以,后面是下山路,爬升少,我们决定一起走,休息一下。







轻奢徒步的惬意时光
上午的行程轻松得不像二伏天的徒步。7.2公里的路程在欢声笑语中悄然走过,我的背包里还剩着大半的冰镇饮品。出发前特意冻在冷冻室的"冰菜"(用矿泉水瓶装的冻冰块)此刻正慢慢融化,为背包食物提供着持续的低温。

继续前行半小时,登上打卡伸出去的大石头像冲浪板一样。之后在山脚下的三皇庙终于露出真容。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小庙虽显破败,却透着古朴的禅意。庙门两侧的石刻依稀可见"天地人"三字,正殿供奉着燧人、伏羲、神农三皇神像。香火虽不旺盛,但案几上新鲜的野果贡品表明常有山民前来拜谒,香是免费的。我们虔心希望天地人给世人带来幸福和希望。

“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画八卦定方位,神农氏尝百草救万民。”同行的驴友轻声讲解,“这三位先祖代表着华夏文明最初的火种、智慧与慈悲。”在神像前驻足片刻,看看文字描述,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我们今天的徒步装备再精良,终究是站在文明积淀的肩膀上,才能如此从容地走进深山,走出深山。









石龙椅与三皇庙的哲思

行至海拔600米处的山坳,领队突然停下脚步:“大家看那块岩石,像不像一把天然的龙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块巨型青石横卧在峭壁边缘,顶部平坦如座,两侧天然形成的石棱恰似扶手,背后蜿蜒的山脊线如同龙身延伸至云端——这便是传说中的“石龙椅”。
我小心翼翼地坐上去,冰凉的石面瞬间驱散了些许暑气。俯瞰脚下云雾翻腾的山谷,恍惚间竟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队友掏出手机拍照,镜头里的石龙椅在云海映衬下愈发显得神秘庄严。“据说这椅子有灵性,坐过的人会得到山神庇佑。”路遇当地牧羊人抽着烟说道,“以前山民上山采药或拜谒祭奠三皇庙,都会来这儿歇歇脚,祈求平安。”

今天穿了一双新买的登山鞋,算是黄帝的新衣。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