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石龙椅与北京二伏劫:一渡至三渡艰难登山钻行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本帖最后由 lauyusji 于 2025-8-8 19:48 编辑

天然石龙椅与北京二伏劫:一渡至三渡艰难登山钻行

早上六点多到了徒步地方,出发,总共快11个小时才出山到乐谷银滩的车站。徒步数据:2025年8月2日,泊车在星城(免费),再搭车。今天行程一渡-三皇山-三渡,15公里的距离,爬升1010米

队员:非常6+1,其中6人完成登山徒步,1人天气炎热身体肥胖就在半山腰提前下撤,下撤的人也得走10公里左右。

装备:背包,过河脱了鞋和袜子,我带了5升水全部喝光,给了领队360毫升的冰水和300毫升矿泉水,3-4人已经没有水喝了,下到乐谷银滩的河水(北京7月底大暴雨)冰凉,有的说喝了两瓶,真解渴。

周一早上在家把瓶子摆了一下

数据:我看着运动训练超过1200时就知道今天是大活,通常我一周训练量在运动手表建议在600-900之间,果不其然,消耗了5100大卡。一个全马才3000大卡左右,中间补给2-3支能量胶和数个盐丸,在城市街道没有爬升,人体储存的能量在1500大卡左右,这个消耗相当于一个半马+一个全马消耗。
之后公交车到一渡口取车,在空调公交车上腿开始抽筋,坐在座位上就腿直了,高速运动之后肌肉突然在冷分中抽筋。正好帮助别人刷卡,就一屁股坐在前面,可以伸直腿,就很多了。趁着去接人的功夫,我拉伸了一下,实际上这么大运动量不能立马拉伸。结果杯具了。
我搭车的空调制冷效果奇好,最高只能到20°,不能再高,我一般开24-25°,坐车没事,到了星城一下车,左侧大腿立马抽筋,直直的,直挺挺的,右侧是小腿抽筋,有个腰包的糖纸掉了出来,下腰去拿,蹲不下去,只好放弃。拎着背包,一步一挪到了我的车,好在是只有10米,打开后备箱,腿更加抽筋,背包放地上,慢慢把屁股挪到我crv车后备箱边上。先坐一会再说,星城治安很好,警察巡逻,本来想求救,估计也是把我拉到医院,我还不如歇会,看看能否缓解。给老象(之前老领队)打电话请教,未接通。折腾了一会,右腿缓解了好多,左腿也开始减缓。慢慢起身把背包从地上扶起来,再拖进后备箱。把腰包摘下来,湿湿的帽子摘下来,这时身体已经能感受到二伏天的北京热。右腿好了,就可以开车走,自动挡的车就是好。
倒了3-4次车掉头出小区,打开风,不开空调,一股热风吹来,马上冒汗,但是很舒服,干脆开窗户,关闭热风。走高速,10几分钟到家,下车还行,不抽筋,背着包,假装非常正常的走回去。 要是一渡五渡能出来吃中午饭,路上我还开玩笑。今天红色路线,实际路没有走错多少

故事的开始:水墨房山的魅力召唤
北京刚刚下了2025年入夏最大的三天雨(死亡40多人),各个密云、顺义等地方房屋、道路冲毁告急。周末还有不断预警,这二伏天的北京像一口密不透风的巨大蒸笼,空气黏稠得能拧出水来。当朋友圈里都在晒空调房里的冰西瓜时,我却被一条徒步召集令勾住了魂——“房山一渡至三渡穿越,探秘石龙椅,拜谒三皇庙”。这个决定源于几年前的一场奇遇:同样是雨后初霁,我曾在一渡至五渡的群山中邂逅过翻涌的云海,那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峰峦,至今仍清晰如昨,看看25°温度是可以接受。
8月2日的天气预报显示阴天,路程不长且难度标注为"不休闲",尽管从未涉足三渡,我还是在周五傍晚果断报了名。睡前整理装备时,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格外清晰,仿佛在提醒我:这场看似轻松的徒步,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考验。


沈家庵猕猴桃,最近多年没有在夏天走沈家庵,村里的猕猴桃不错,看着喜人,可惜是人家院里种的。
由于集合时间是5;40,早起床集合,匆匆忙忙拿包装上吃的和喝的,没有来得及喝水补水就临时多带了3瓶水。所以今天背包有一升冰水、600毫升冰红茶、550毫升茶水和600毫升矿泉水在保温层里散发着冷气,330毫升冻成冰坨的自来水、一升白开水,还有500毫升备用矿泉水安静地躺在主仓。早上去星城停车边上的煎饼很难吃,一半之后没有食欲,喝了一袋牛奶,和保温杯的茶水。边走边聊到了一渡沈家庵,晨光带着一丝凉意,7人的队伍像一串彩色的珠子散落在山间小径。刚踏上步道,眼前的景象就让人惊叹:乳白色的云雾如同轻纱缠绕在黛青色的山脊,湿润的空气混杂着草木与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这哪里是二伏天的北京?分明是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



“快看!那山顶的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同行的驴友兴奋地指向远方。确实,云雾在山谷间游走,时而将山峰化作孤岛,时而又让整片山峦隐入仙境。脚下的石阶覆盖着薄薄一层青苔,每一步踩上去都能听见细微的“咯吱”声,仿佛在诉说着房山古道千百年的岁月沧桑。
进入杜龙沟开始出汗,不一会就浑身是水。和领队第一次在百花山相遇,当时加微信,可以约时间徒步,第二次见面就来了一个大的,感觉不错,轻松享受着夏天少有的天气,25°。
快接近台阶道时的右手有摩崖石刻,他们经常走这里却没有发现,我们在此欣赏三皇福地之后就继续前进。
由于降雨的缘故,杜龙沟已经瀑布成群,溪水清澈,是这场晨行最灵动的注脚。山涧里的泉水唱着欢快的歌奔流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细碎的银花。有队友忍不住掬起一捧水洗脸,“凉丝丝的,比空调还舒服!”水珠顺着脸颊滚落,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与周围的绿意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夏日山居图。

《戏水登高有感》

飞流直下溅青崖,

云卷松涛入袖怀。

石径穿林消暑气,

清泉漱足洗尘埃。


汗滴如珠溅九天,

身缠湿雾似缠绵。

山花笑我空痴瘦,

却引骄阳炙背煎。


回首来途云霭闭,

轻身逐日踏风旋。

此间真味谁参透?

坐看群峰化酒钱。

在一矮洼处水到小腿肚子以上,由于大家体力不一样,等后续上来,今天需光脚过去,是难得的一幅景象。在这里我们还捡了不少李子,可能是游客忘记拿了,我们吃着凉水洗过的李子好不惬意。一会需要过河,光脚小石子搁脚,特别的合影之后开始过河,现在开始担心上面的情况。 这种户外过河应该是是为数不多的一次了,看着很爽,就像在狼塔一样(狼塔当然水量极大,而且是冰雪溶化的,只是让我在北京郊区还能体验到的地方想起来看过8264的穿越狼塔的很多帖子而已)穿越,我们也没有充分准备朔溪鞋。




非常6+1,那个1给我们6个人拍照的,冥冥之中为我们壮行啊!现在看来是非常巧合的,那个1也在秋林铺上百花山路上认识的,还和我邻居爬山的很熟悉。




大长腿








到处都是小瀑布,雨后的山路不好走。
石龙椅与三皇庙的哲思

行至海拔600米处的山坳,领队突然停下脚步:“大家看那块岩石,像不像一把天然的龙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块巨型青石横卧在峭壁边缘,顶部平坦如座,两侧天然形成的石棱恰似扶手,背后蜿蜒的山脊线如同龙身延伸至云端——这便是传说中的“石龙椅”。
我小心翼翼地坐上去,冰凉的石面瞬间驱散了些许暑气。俯瞰脚下云雾翻腾的山谷,恍惚间竟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队友掏出手机拍照,镜头里的石龙椅在云海映衬下愈发显得神秘庄严。“据说这椅子有灵性,坐过的人会得到山神庇佑。”路遇当地牧羊人抽着烟说道,“以前山民上山采药或拜谒祭奠三皇庙,都会来这儿歇歇脚,祈求平安。”

今天穿了一双新买的登山鞋,算是黄帝的新衣。

继续前行半小时,登上打卡伸出去的大石头像冲浪板一样。之后在山脚下的三皇庙终于露出真容。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小庙虽显破败,却透着古朴的禅意。庙门两侧的石刻依稀可见"天地人"三字,正殿供奉着燧人、伏羲、神农三皇神像。香火虽不旺盛,但案几上新鲜的野果贡品表明常有山民前来拜谒,香是免费的。我们虔心希望天地人给世人带来幸福和希望。

“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画八卦定方位,神农氏尝百草救万民。”同行的驴友轻声讲解,“这三位先祖代表着华夏文明最初的火种、智慧与慈悲。”在神像前驻足片刻,看看文字描述,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我们今天的徒步装备再精良,终究是站在文明积淀的肩膀上,才能如此从容地走进深山,走出深山。









从三皇庙出来,一路上蜱虫特别多,因为养羊的缘故,路边植物叶子都是蜱虫。只好这段荆条子,边走边抽腿脚,鞋面,头一次见蜱虫,我在裤子边撒点风油精,也是有效果的。到了山顶,这玩意就没有了。在这里我们的预案是后面2人不上来,我们就拍些照片也往回走。那个1打好招呼就自己下山,那2位上来说体力还可以,后面是下山路,爬升少,我们决定一起走,休息一下。







轻奢徒步的惬意时光
上午的行程轻松得不像二伏天的徒步。7.2公里的路程在欢声笑语中悄然走过,我的背包里还剩着大半的冰镇饮品。出发前特意冻在冷冻室的"冰菜"(用矿泉水瓶装的冻冰块)此刻正慢慢融化,为背包食物提供着持续的低温。

“你这简直是来野餐的吧?”队友看着我掏出冰镇红茶时夸张地惊呼。确实,前半程的惬意让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山间下午茶。午餐设在五渡九渡垭口的观景台,自带的细细的豆腐丝、拌心里美和胡萝卜丝,配着冰红茶,品尝同行,远眺层峦叠嶂,近听山风呼啸。连阳光都显得格外温柔,半小时上衣下衣干的差不多。此时手机显示已行进7.2公里,海拔累计上升680米,剩余的两升水让我对后半程充满信心。

第二章:二伏炼狱的突然降临,犹如猛兽般
失温的冰水与淹没了路迹的茂密树林
下午12:33,队伍准时出发。没人能预料到,真正的考验正悄然逼近。起初的路还算平缓,虽然海拔在下降,空气仿佛被点燃了。原本缭绕的云雾不知何时散去,有时出太阳,有时阴天,无风,裸露的皮肤传来针扎般的灼痛。






后面只顾赶路,钻灌木丛,擦汗,拧毛巾。喝点水润嗓子。
我的"轻奢饮水计划"很快破产。冰镇饮品在高温中迅速升温,14:00时,最后一块冰也融化成了温水。更糟的是,15:40在一处垭口下坡时,队伍意外偏离了轨迹。“应该从左边切下去!”手持对讲机的领队话音未落,我们已钻进了右侧密不透风的灌木丛。

这一钻就是漫长的30分钟。齐腰深的榛莽刮擦着带着太阳袖的手臂,白色的太阳袖已经变黑色、绿色,有些地方已经刮破。藤蔓像毒蛇般缠绕脚踝,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汗水顺着帽沿的系带流淌,流过眼镜,在眼角结成盐粒,蛰得眼睛生疼。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后背的汗水浸透衣衫后又被体温烘干,留下大片白色的盐渍,然后又被新的汗水覆盖——如此反复,直到所有衣物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滴水。

终于遇见在前面开路的领队,正疲惫的靠着背包,今天领队非常负责,一直走在队伍前面开路,茂密的灌木丛逐渐露出路,我们跟着折枝和脚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