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之上,天地之间:5396M之上的独白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序——
“哈巴雪山”:为纳西语,意为金子的花朵。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东南部,是一座具有丰富自然景观和文化传说的雪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六)山魂永铸:归途中的启示
回来躺平就好了,在整理装备时仍会抖落出哈巴的泥渍,它们在装备间灯光下缓缓升腾,如同微型的海市蜃楼。那些看似惊险的遭遇——湿透的装备、冻僵的肢体、崩溃边缘的坚持——其实都暗合着山野的生存哲学。
记得下撤后遇见凌晨放弃登顶的队友,他们惋惜又倔强说:"10月再来。"这五个字在雪山间回荡,比任何登顶豪言都更动人。山永远在那里,而人类每次攀登都是在攀登自己的认知边界。





回首看去,最珍贵的不是summit时刻合影的金属奖牌,而是途中那些微光闪烁的瞬间:沙山家小儿子偷偷塞来的糖果,铁皮房里共享的橙皮爆珠香烟,毛哥用伤手三五次的为我检查冰爪上绳结绑带。或许这就是登山运动的终极浪漫——它用极致的苦难为我们镀上光芒,又用险峻的自然反照出人性的温暖。当我在小红书,户外论坛等分享这些故事时,有些人问是否值得冒这么大风险?
所有堪称伟大的旅程,都不是征服的史诗,而是归来的叙事。山在那里沉默千年,而人类每次叩问,得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回声。
后记:本文依据2025年8月19日哈巴雪山真实攀登经历创作,应保护性要求隐去部分敏感细节。登山有风险,出行需具备充足准备与专业指导。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坚守安全底线的山地向导,以及每一个敢于向高峰发出问候的灵魂。
——————完
(五)天堂时刻:5396米的涅槃
刚过月亮湾不久,在毛哥的提醒下,我无力的抬头看去,不远处的已经隐约能看到矗立在风雪中峰顶的标示牌模糊的轮廓。所有的疲劳和不堪此刻已抛之脑后,三步并做两步走,带着激动和兴奋奔他而去。
木制碑牌高约2米高,直插雪地里面,直径20公分左右,原木底色,竖向用红色字刻写着“哈巴雪山5396”的样式。1995年4月13日,哈巴村村民好四第一个登上了哈巴雪山。当时他听老人讲有个洋人从印度带过来一个佛头埋在了雪山顶上,于是他前往山顶寻找,虽未找到佛头,却在山顶发现了昆明登山探险协会放在山顶的铝合金牌子,并拿回了家。
对于登山者来说,哈巴雪山峰顶的标示牌是他们成功登顶的重要见证。2016年5月25日,常州诺斯贝尔户外俱乐部的登山爱好者队伍登顶哈巴雪山,领队金玉是第一个到达山顶的人,当时5396米的标志柱只露出一个完整的“5”和半个“3”,他努力了好久才把“9”挖出来,最后的“6”还埋在雪地里,所以他们的照片里都是“哈巴雪山539”。




凌晨07:45分,冲顶成功!!!在顶峰5396的标示牌旁拿着冰镐戴着奖牌,和我的向导毛哥拥抱合影留恋,5396米的木牌标识硌着掌心时,云层恰好裂开一道金缝。初升的太阳将我们的影子投在云海上,那影子绵延数十里直至天地交界。毛哥为我戴上登顶成功的铁制奖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毛哥张开双臂拥抱我,两个冰冷的身体碰撞出铿然声响。这时风雨停了,天也亮了,乌云也散开了。视线开阔了不少。

《第一位冲顶的哥们》
下撤到来到来时路的绝望坡,才具现化的看到它的陡峭和高度。他指着我们来的路,绝望坡的冰面上,镐印与脚印交织成神秘的图腾:"这是山记住我们的方式。
回到大本营的路上,毛哥用伤手替我脱下安全带:"八年了,你是第一个在5100米帮我检查冰爪的人。"他眼底的笑意融化着眉梢的霜雪,"山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共存。"
他说:“我是他这几年来带过最棒的队员,全程什么都不用他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我都会,体力又好。”这应该是实话。我是今天哈巴雪山冲顶的第二名。全程没休息,累的时候就用冰镐插在雪地里,原地调整一下。技术装备自己穿的。包括冰镐的正确使用,以及滑坠时如何用它制动等。穿羽绒绒服也是他提醒我前一刻穿的。没有问过一句“绝望坡还有多久爬完”,“我们多久能冲顶”,“还有多久到”等等。确保万无一失的成功登顶,少不了在此之前在之前要做充足的准备:我们身处什么位置,大概什么地形,有什么难点,今天大概的温度和天气等等,我清清楚楚。
4900米的绝望坡在头灯照射下显现出令人绝望的几何学。混合着冰粒的雪浆不断灌进已经湿透登山鞋,衣袖,领口,右脚拇指已经渐渐失去知觉……三年前慕斯塔格冻伤截肢的案例幻灯片般闪过脑海。
"在慢一点,跟在我后面!"毛哥的吼声劈开风雨,"冰镐每次插入深雪都带出沉闷的噗声,像极了生命倒计时的节拍器。
就在我大口呼吸调整的时候,一直在身后不远处的哥们和他的向导已经窜了上来。下山才得知,那是和我们一队的队友,是我贵州的同乡:权涵。也是今天第一个登顶的,莫名的骄傲一番。“兄弟好样的!”。但是情况复杂,大家都无心无力去顾及身边的任何事物。更何况是裹的严严实实,眼睛都没漏的一个人,谁知道谁是谁。侧身让他们过了以后,这样也好。跟着他们脚印确实轻松了不少。
就在苦恼何时爬完这一段时时,在这一大块被雪覆盖过半的平铺的石板处,毛哥说,这向上右切过去,就是“月亮湾了”,预示着绝望坡我们爬完了。为冲顶又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月亮湾离峰顶只有100多米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月亮湾在绝望坡之后,是登顶前的最后一段险要路段,距离主峰不到100米。它是一个弧形的断崖,因山体在此处呈巨大的U型弯,形似一轮弯月而得名。这里的坡度不大,但左侧是悬崖峭壁,右侧是陡坡,且有少量冰裂缝,地势险要。该路段风势极大,强风可能导致积雪滑落,登山者易被积雪掩埋或因狂风失衡坠崖,据说已有多名登山者在此遇难,因此需格外小心。

月亮湾景色壮美,云雾散开时,可见冰雪铸成的巨大山坳在阳光下银光闪闪,若天上有银河,那月亮湾就似银河的港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可惜此刻恶劣的天气浓见度极低,加之疲倦的身躯和所剩无几的意志力,已经没有空余的精力去陶冶这风光了。
我也是在这段出现了轻微高反,乏力,胸闷,头痛,摇头时后脑勺里想是有块石头跟着摇晃。好在可控范围内,并没有影响基本行动。只是几十步就不得不停下来,冰镐插入雪里,双手撑着,刻意深呼吸,大口喘气,提高氧气对身体机能的协调调动。如此重复,果然得到不错的效果。大脑清醒了不少!
绝望坡是冲顶的最后阶段,登山者经过前期的攀登,体力已有所消耗,而在陡峭的坡面上行走,需要不断抬腿、攀爬,进一步加剧了体力消耗,容易导致体力不支。由于坡度陡、地质复杂且风大,攀登者在行走或休息时,稍有不慎就容易后仰滑坠,一旦滑坠,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绝望坡位于海拔4900米至5270米处,是哈巴雪山登顶途中最具挑战性的路段。绝望坡部分路段坡度可达60度,平均坡度约40度至45度,是哈巴雪山最长且最陡的雪坡,每步都会下陷约10cm,还混合着暗冰,增加了行走的难度和危险性。该区域风速常常可达45米/秒,强风会影响登山者的重心稳定,且低温环境会迅速消耗体力,增加失温风险。处于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低,登山者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呼吸困难、乏力等,这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