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盛夏,赛里木湖的蓝,在我记忆里至今清澈如初。
湖水像被风吹皱的绸缎,漾开层层波纹,远处的雪山顶上还停着未化的云。
我正端着相机捕捉这“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温柔,身后忽然传来一句略带羞涩的询问:“您好,可以帮我们拍几张照片吗?”
回头望去,三位女生正站在湖畔花丛中,手里握着手机,眼神里有些旅行中常见的期待与不安。
我笑着接过手机,为她们按下快门的间隙,她随口问:“你是领队吗?看您取景很专业。”
我有点意外,笑了笑说:“是啊,我就是做旅游的,今天刚好来湖边走走。”
等她们看到成片时眼里闪出的光亮,让我也不自觉高兴起来。
分别之际,我半是玩笑半是真诚地说了一句:“要是明年还来新疆,找我玩啊。”

我们加了微信,我在她的备注名后加了个“赛里木湖”的后缀。
其实话刚说出口,我就没太放在心上。
旅途中的相遇,常常就像水面的涟漪,泛起时很美,散去也很快。
我们甚至没多说几句话,告别时那句“下次见”,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多只是一句温暖的客套。
可有些缘分,偏偏不肯轻易散场。
今年六月,微信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大哥,请问您这边九月初有没有伊犁8天的环线团?”
我愣了一下,看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和后缀,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去年的那个午后。
我们竟然像老朋友一样,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行程安排。
更让我触动的是,每当我给出建议,她总是毫不犹豫地说:“你安排就好,我都信你。”——那么干脆,那么坦然。
那一刻,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我们不过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去年的对话加起来不超过十句。
我随口的一句玩笑,她竟真的记了一年,甚至愿意带上朋友,跨越几千公里前来赴约。
这份信任,轻得像赛里木湖上空飘过的云,却又重得让我心头一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