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峰速攀赛|我在风中慢行许久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天就快亮了,森冷的雾气渐渐散去。

大峰大本营就在眼前的山坡上。

只要风还在吹,步履就永不停歇。


又是一年大峰速攀赛。

今年用时3:21:16,较去年慢14分钟。

连续参加两届了,本帖就主要写写两年的对比吧。

先附上2024年大峰速攀赛赛记:

大峰速攀|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


从主会场(四姑娘山户外活动管理中心,3250米)出发到大峰顶(5025米),单程15km,累计爬升1896米。比赛成绩只取单边到顶用时,但需在关门时间10小时内回到起点(全程30km),成绩才算有效。


赛道整体可以分为三段:

起点-CP1打尖包,7.7km,爬升489m;

打尖包-CP2大峰大本营,4.3km,爬升609m;

大峰大本营-顶峰,2.6km,爬升739m。



1. 关于天气。

比赛是在10月25日,天气整体来说比去年要好。

去年出发起点是在下雨,今年直接下起了小雪。

路上的天气情况倒是相差无几。

垭口过后到顶,一如既往的冷。高海拔冻人的方式,真是层出不穷、次次不重样。去年主要是因为阴天加小雪,空气中的湿度很高导致的寒冷;今年直接狂风大作,在海拔五千的地方,凌烈又刺骨的风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过(单纯指早上八点多我登顶时的天气情况)。


但今年顶峰的风景,当真变幻莫测美不胜收。

快到垭口时突然起了雾,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在云雾里,地平线的晓色将天空映成了淡粉,遂即突然的大风又瞬间将雾气吹散。此时如果你也恰好抬头,便可看见倏忽间群山林立,左侧的婆缪峰端坐在雪里,俊美无比。

但大峰顶的狂风和啸鸣是赛程的记忆点,那样的寒冷是难以忘却的。铮铮山峦的辽阔与巍峨,足以彰显自然的威风凛凛。

当天地壮阔到能容纳所有的悲欣,我的灵魂与生命,便在自然的脉搏里,找到了一丝共鸣。在一次次与群山旷野的沉默对望里,我将生命的意义一遍遍重塑、定义。我意识到时间是流动的,汗水是流动的,生命也是。

生命是勇往直前、不由分说的。


哪怕途中会被暴雪裹挟,却仍可以坚定的仰起面孔,承接雨雪的每一次坠落。

天冷,喝杯热茶就好了。

但在山里,你需要不停地奔跑,跑向那触目可及,总会到达的阳光和温暖。

要相信,爱比冬天先到来。

回程不用赶时间,想跑时可轻快的跑起来,亦或闲庭信步与群山对望,惬意极了。


青山的巍峨足以容纳世间的酸涩,天空的磅礴宽慰了我的沮丧和遗憾。


再遇上一场恰到好处的秋风,允许我暂时挣脱所有桎梏,感受着生命的丰盈与旷野的静谧。


此刻再回想整个赛程,疼痛已经被淡化了。人就是这样,可以很快忘记那些负面的感受。以前总会在比赛中寻找惬意、舒适、自得,但这次更多的是坚持、毅力和拼搏吧。极少用这些字眼形容自己,多少还有点不适。


总觉得这是匹悲伤的马。


5. 关于补给。

因为吃不下东西,赛前一晚也只是简单的喝了点汤,吃了几口软一点的饼。实在没什么可以吃的。肉类更是根本咬不动。

比赛当天定了早上3:40的闹钟。起床后热了杯牛奶,很勉强的花了二十分钟强忍着痛吃了两片三明治,就出发了。两个水壶里一边装白水,一边装功能饮料。

已经尽最大可能的储备碳水了,奈何条件有限。


路过两个补给站时都做任何停留,因为我知道里面没有我能吃的东西。就连喝水,都需要先用下牙齿抵住软水壶嘴,然后杠杆般撬开上牙齿,才能抓紧喝两口水。艰难的喝水过程和寒冷的天气也总让我选择不喝,最后30km回到起点时,两个水壶里的水都剩余超过一半。白白负重了一斤重量。


自知无法享用组委会的补给,我出发时带了足足四根胶。无论是比赛还是训练,我都是很少吃胶的,但这次实在情况特殊。

吃胶时间:出发前、刚过了打尖包、快到大本营时、和翻垭口时。

四根胶足以续命登顶,回程实在饿得慌,在大本营精心挑选了一片切的最薄的苹果、在打尖包揪了一小块面包勉强塞进嘴里,得以活着回到起点。(组委会是准备了粥的,但需自带餐具。我总嫌用过的餐具无法在赛中完全清洗干净,可能会弄的背包或者衣服到处粘糊糊的,所以干脆选择不带不吃。)


4. 关于用时。

去年用时3:07:50。

今年目标至少要比去年快,能进三小时以内当然更好。但实际用时3:21:17。比预期慢了二十分钟左右。

??2025年分段用时??


??2024年分段用时??

很不幸,今年在赛前一周时我的右上智齿开始发炎。

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小小智齿能奈我何!

直到10月21日晚我在去往成都的飞机上疼得痛不欲生,下飞机后连夜打车去了华西口腔急诊,通宵输液却丝毫没有好转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牙疼真的要人命。

连夜连夜的睡不着觉、脑瓜子嗡嗡的,不知道脑袋里哪些神经一直在活跃的跳动着;吃不了东西,嘴巴都张不开,也没法正常咀嚼食物,每一次咬合都是折磨,只能喝一些流食维持生命。

右脸已经肿成了大包子。


23号一到镇上,我继续跑去卫生所输液,妄想着赛前可以痊愈。但直到25号起跑前,智齿也依旧不见好,已经连续六天没睡好觉了,赛前两晚更是疼的几乎彻夜未眠。


下图左边是21号照片,已然肿成了大胖子哈哈。右边图片是23号在四姑娘山卫生院输液时状态。

“破三应该是不可能的事了”,站在拱门前我心知肚明,但似乎总还是没死心。

跑也跑不快,更不能连续跑太久,因为跑动带来的震动会颠的右脸很痛。出发前吃的布洛芬似乎用处不是很大。


直到用时1小时15分(比去年慢了6分钟)才到达打尖包时,我才彻底死心了。路况这么好的情况下慢了这么多,这样的速度别说进三小时了,能330完赛都不错了。

打尖包到大本营较去年慢3分钟,大本营到顶较去年慢5分钟。合计慢14分钟。


是真的跑不动也爬不动。了解我的人大多都知道,以前训练或者赛中,无论多么累多么痛苦,看见摄影师我总是可以迅速表情管理,强行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去年大峰速攀赛中甚至可以和摄影师或者工作人员(假装)轻松聊天。

但今年看见摄影师和直播团队,我只想他们快点离开。当然不是针对任何人,是我的状态太差了。牙齿的疼痛让我不想说话,肿胀的右脸让我想将面巾拉起,稀薄的空气又让我难以呼吸,龟速般的行进让我感到一丝的烦躁和焦虑。今年快到顶峰时看到直播的蒋扬我好像连招呼都没力气打。我不希望任何人搭理我。

现在回想,依旧觉得痛苦且艰难。而且因为没有时间适应海拔,应该多少还有一些高反症状伴随。



3. 关于装备。

因为出发提前了两小时,装备上较去年略有调整,但大体都一样。


上装:

始祖鸟Norvan shell冲锋衣。鸟的冲锋衣效果无需多言,超轻透气,防水防雪防风效果一流,比赛全程没有被雨雪干扰。过了垭口狂风大作时戴上帽子,又能暖和几度。冲锋衣下依旧穿一件速干短袖。出发前纠结半天长袖还是短袖,最终还是选择了短袖。最内层多穿了一件骑行排汗衫,是那种无袖的超级速干衣,这是我的新晋贴身神器,已经荣升为我登山必穿装备。包里还装了一件始祖鸟Cerium排骨羽绒。


下装:

始祖鸟Norvan冲锋裤+Essent high rise跑山短裤。这样奇怪的搭配也是让我纠结了很久,巨大的海拔跨度和无法预测的天气状况,还要综合考虑排汗、保暖、轻量和运动舒适度等各方面因素。最终证明这个选择在此次比赛中基本正确。Norvan冲锋衣裤厉害之处在于出汗后直接接触皮肤也不会觉得冰凉,所以短裤配冲锋裤体感上很合适。


配件:

越野包:始祖鸟Norvan 7。很适合竞技的一款背包,水壶设计了两个固定带,丝毫不用担心跑动时会晃出来;胸前两个巨大的袋鼠仓可以装非常非常多的东西,弹性很好且跑动时不会掉出。左侧内部还有一个拉链设计,我习惯装很重要但赛中不会取用的物品比如GPS。背后两个袋鼠仓,装羽绒服充电宝等强制装备绰绰有余。


越野鞋:始祖鸟Slyan Pro。对于跑量匮乏的我来说,这款中后底偏厚的鞋简直是福音。如果月跑量稍微富足一点的话,我会首选Norvan LD4。

帽子:始祖鸟Calvus Visor空顶帽,我很喜欢的一款跑山帽。属于是作为始祖鸟赞助选手,我也会自己额外花钱去买的那种喜欢。

头灯:奈特科尔某款。具体型号忘记了。但Nitecore有款很适合越野跑的超轻头灯,这次忘记带了,应该是NU21,可以列为下次的装备优化清单中。

充电宝:奈特科尔超轻充电宝。碳纤维外壳+保暖套设计完全满足高海拔赛事需求。也可以为了减重选择不带保暖套。以及运动手表:高驰Vertix 2S,这款手表综合了出色的导航功能,超长的续航能力,以及全面的数据覆盖,是我高海拔攀登和赛事的首选手表。


装备大体是这样吧,其他就是保温毯急救包等赛事强制装备了。


2. 关于路况。

路况比去年好太多了。

听镇上人说,因为四姑娘山登山活动近来一直关停的原因,马道没有被踩踏的稀烂。游客中心到CP1打尖包的路,确实可以说是近些年来跑过最坚实的一次了。加之出发时间也从去年的7:00提前到了5:00,前一晚下的雪还没开始融化,路面跑起来不至于一步三滑,这势必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选手的行进速度。


第二段打尖包到大本营的路况较去年略差一点。持续几个小时的降雪让这段路有了一层积雪,踩上去又很快融化,和成稀泥在脚下轻微滑动。但个人觉得对行进速度几乎不会造成影响。因为这段的坡度已经逐渐变陡,对于不能快速跑起来的选手来说,这点雪量对速度不太会造成影响。


第三段路。对于没有太多雪山经验的选手来说,今年大本营到顶峰的路况比去年好走。去年大本营刚出发没多久路面就开始有持续的暗冰和厚雪,同时也有工作人员催促早点穿上冰爪;而今年由于是新雪的缘故,还来不及结冰,相比之下整段走起来可以流畅很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