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致企业外迁 珠三角上千制造企业倒闭 - 户外资料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资料
CCTV.com  2007年12月11日 09:45  来源: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内容速览]据记者调查发现,上午十点,正是上班的时间,不少工厂的大铁门却紧紧地锁着,零乱的场景告诉记者,这里似乎已经人去楼空。张华荣,第一个到赣州吃螃蟹的广东商人,5年前当赣州的经济开发区还是一片荒山的时候,张华荣从广东东莞来到了这里,建起了他的制鞋生产线。
没那么严重吧!!!!
我们在下单子的过程中,感觉到了生产的压力。
低成本优势也是一种竞争手段,但目前这种手段的根基已动摇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以下在其他帖子里贴过了,我再贴过来。

引自《22条商规》11、远期效果法则

    降价销售到底能增加还是减少公司的销售量?很明显,在短期内,降价曾加销售会增加销售量。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明,从长远看,降价销售只会减少销售量。因为,这会促使人们不愿再以正常价格购买商品。

    除了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东西外,降价销售还会给人什么信息呢?它不过说明你平时的常规价格太高了。在降价销售结束以后,顾客往往会回避这种有减价声誉的商店。

    为了保持一定的销售量,零售商店会发现,自己不得不几乎不停地进行降价销售。当你走过一段零售街区时,经常会发现有一连串的商店都在橱窗内挂着降价销售的招牌。

    汽车的折扣销售活动是否增加汽车销售量?实际情况是,销售折扣的提高与汽车销售量下降同时发生。美国已经历了连续五年的汽车销售量下降。

    纽约市地区最大的家具经销商西曼斯公司曾经每周都进行一次降价销售,最后,该公司破产了。

    没有证据说明优惠券销售从长远看会增加销售量。很多公司发现他们每季度都要发放一次优惠券,以保持平稳销售。而一旦停止发放优惠券,销售量便会下降。这意味着,该公司发放优惠券不是在增加销售量,而不过是在保持发放优惠券后的销售量不致下降。优惠券销售就像一种毒品,你连续使用它只不过是因为停用它的结果会过于痛苦。

    任何形式的优惠券销售、折扣销售以及其他降价销售都不过是在告诉消费者,只有在得到便宜时才购买。如果公司一开始就不发放优惠券又会如何呢?在零售业,那些成功的大零售商都是那些实行“每日都是低价格”策略的公司,如华尔。马特公司、K·马特公司以及一些发展迅速的仓储式商店。

    然而总的来讲,几乎走到任何地方你看到的大多价格都是起伏不定的。民航业与超级市场业就是例子。然而不久前,宝洁公司还是大胆地作出了实行一贯价格政策的决定。这可能会是一种趋势的开端。(引文完)

另外。听说新疆5445从不打折,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过几个月再看,还是哪个价格,就没有了吃亏的心理,从而成为新疆5445的忠实消费者。新疆5445也做批发业务。在小地方的新疆5445的下属经销商,也不打折,理由是你到5445都没有打折,我们这些小店运营成本高,就更不能打折了。

    劳力士手表,每一款产品出台后,第二年不仅不降价还要抬升一些价格。这样就给消费者一种劳力士表保值增值的感觉。

以下引自《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

    西蒙和波特一样,在所有可能的场合都不忘记提醒中国企业:在未来需求越来越细分的市场环境中,单纯基于价格/成本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危险,基于客户价值(valuetocustomer)的战略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战略。前者习惯的思路是“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产品卖得更便宜,客户价值(包括质量、服务、品牌等)只要还凑合就行。”而后者的目标是:“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价格只要我们的目标客户能够接受就行。”西蒙认为,真正的隐形冠军公司应该是这样看问题的--谁有本事把产品卖得越贵谁就越有竞争力。而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许多迷信价格战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颠覆。

    西蒙每一次的演讲都会提到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出路在于价值导向而非成本领先的战略:“不要以为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可以吃一辈子,也许过几年就会轮到印度、越南、巴基斯坦……所以你们只有生产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产品,卖更贵的价钱,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真正建立自己的地位。”
“政策” → “真拆”
  半小时观察:中国制造业需要“阵痛”

  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珠三角当成了“中国工厂”。然而一家家工厂的关停和迁移使珠三角陷入了危机当中。

  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

  阵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阵痛过后的“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一场危机能够使珠三角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苏醒的话,那么这场阵痛无论对于珠三角企业还是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都算得上一个“利好消息”。(主编:周人杰 记者:殷莉 摄像:樊建恩)
  对于迁移到内陆的广东企业来说,同样经常遇到当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记者,到底何去何从,其实现在是很多鞋厂都比较茫然。

  看来对面临成本压力的企业来说,转移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除了对成本精打细算,企业到底动不动窝,还要考虑产业配套、地方产业政策、地方风俗民情等等变数。但不管这些企业最后会走向哪里,留给珠三角地区的选择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这是珠三角唯一的希望。

  东莞市厚街镇镇长陈仲球告诉记者,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东莞鞋的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厚街国际鞋业采购商已经超过1000家。

  全球最大的女鞋贸易商美国利威公司的总裁美国利威鞋业公司总裁查理斯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广东的成本在不断提高,甚至已经高过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但他并不打算离开,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地方的产业链配套会如此完善。

  为了吸引更多的研发机构和贸易商来到东莞,陈仲球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东莞的厚街镇打造一个亚洲鞋业总部基地。

  陈仲球:“总部基地一个就是它是新产品的研发中心,知识产权的开端,另外它通过这个地方,它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中心,成为这个贸易订单的中心,也成为定价的中心,因此通过这个基地,它是对整个行业提供高端服务的,他不一定给你增加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而是给你增加品牌,增加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有人说,像制衣制鞋制玩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候鸟行业,它总是在寻找最适合生存的地方,哪里成本最低,它就会往哪里搬迁,不过,对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层楼的企业来说,都不可能靠四处搬迁来延年益寿,如今正身陷困境的珠三角制造业,今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现在当地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了新的尝试。

  眼前这位拿着一只鞋仔细琢磨的老外名叫毛罗,来自世界鞋都意大利,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最新的制鞋技术,8个月前他被华坚鞋业聘请来到了中国。

  张华荣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们一直给国外大品牌做出口订单,从加工环节获取微薄的利润,一双鞋只能赚1到2美金。如今为什么会不惜重金投在研发上?张华荣说,为的就是做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教授一直从事制造业研究,在他看来,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就是从低成本优势向高效率转移,科技含量光靠引用创新不行,必须要自主创新,那你有了这个成本方面的一定优势,特别是有了你的科技优势,那怎么样把它体现出来,品牌。”

  日前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使广东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