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骑行露营那些事儿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长途骑行露营那些事儿(一)

前言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本帖非攻略,只是记录〖长途重装骑行〗这一圈子的营地事宜,属个人经验、感悟和偏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同,各自安好。

理念

重装,其实是一种精神,和装备多少没关系。只要带露营装备+炊具,50斤装备和150斤装备都算重装。重装骑行,一般指带有露营装备和炊具,有的觉得不带炊具,只带露营装备也算重装。现在有些骑友搞出来个超重装概念,连车+装备至少得有150斤甚至更多。也有些骑友追求轻量化,总装备也就10公斤左右,还没很多轻装骑友装备重。自己装备+车在120~150斤左右。早期装备+车,70-80斤,那会最多的时候也就100来斤,现在起步都100来斤。

说理念有点虚,其实是不同方式,不同长途重装骑友理念完全不一样。重装骑友大体分以下几种。

户外型

“能扎营绝不住宿”、“能野外扎营绝不城镇扎营”、“能人迹罕至的地方扎营绝不人口密集的地方扎营”。
这类重装骑友基本都是更喜欢大自然,可以几个月不住宿,几个月不和人深入交流。对营地选择很有心得,每天景色不同的扎营、不同的地方的醒来,是骑行乐趣之一。随身补给至少3天,大米动辄10斤起步,基本自己做饭而且做饭有心得,起码比较符合自己口味,太阳能板是必须的,河里洗澡洗衣服是家常便饭,很多每天都打山泉水饮用,身心极其耐操,对环境适应性非常强,除了必须的生活补给,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类文明。骑行节奏也比较慢,很少赶路,每天没有特定目的地,骑到哪算哪。有时候心血来潮,骑个几公里,有好的景色或者合适营地就直接扎营了。大多是长年累月骑行,少则2-3个月,多则2-3年。大多经验丰富,你知道的路线他骑过,你不知道的路线他也骑过,更偏好小众路线和人迹罕至的地方,高原、新疆和一些山区是他们长期活跃的地方,单溜为主。海拔5000的高原,大风呼啸、冰凉的河里洗澡洗头洗衣服,了解一下?

人文型

这类重装骑友更喜欢人多的地方,城市博物馆、人文景区、地方美食等是必须的,没事和人唠家常,一唠几个小时。扎营基本都在城镇和室内,很少野外裸搭,借宿比较多,经常光顾村委会、乡镇府这类。扎营和做饭频率比户外型低很多。相对户外型,装备一般来说也少很多,是否扎营、自己做饭没那么强原则性,对人类文明依赖性更高。每天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了解了解当地风俗是重要的乐趣。喜欢组队骑行。

应急型

这类重装骑友和户外型完全相反,带帐篷只是应急,能住宿绝不扎营,虽然有帐篷,但几乎不扎营,除非赶不到目的地或者特殊情况才扎营,每天赶路为主,骑行节奏、方式和轻装差不多。有些会带有轻便炉头,扎营时煮个泡面之类,装备非常少。而且一般来说总行程时间比较短,很少超过1个月,可能整个行程扎营也就2-3次,有些连帐篷都不怎么会搭。新藏线、川藏线、独库公路这种成熟的路线这类骑友比较多。每天定好目标,到达目的地,洗个澡、大吃一顿,大功告成。每天行程也比较长,日均100-150公里很正常,有些在高原上一天也可以骑200-300公里,重在骑行本身带来的乐趣。青藏线,一天200-300公里,8-9天骑完了解一下?

不知所云型

这类重装骑友,新手较多,大部分非骑行爱好者,甚至没骑过车。不知道什么是重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重装,大体都是通过网上或周边人了解到骑行领域,感觉人家好像带帐篷,然后也带帐篷了。

其他

比如减肥型,好像多带点东西减肥效果更明显。实际情况是,女骑友通过骑行根本减不了肥,反正我没遇见过。有些女骑友重装骑新藏线这种条件艰苦的线路,体重也掉不了。

其实,不是减不了肥,而是体脂率问题,虽然体重没掉甚至涨了,但体脂率肯定低了很多,极少数掉体重的,一回到城市文明,体重反弹很快。神奇的是,男同胞长途骑行,体重掉的特别快,2-3个月重装骑行,掉20-30斤非常正常,川藏线这种20-30天的路线,体重10斤起步掉的男骑友比比皆是。

比如经济型,因为露营不需要住宿,可以大大节省开支。

比如观光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他们的理念,自行车只是代步工具,骑行和露营本身不重要,也谈不上骑行乐趣和露营乐趣,但得有露营装备,喜欢去那些耳熟能详的景区景点,哪里人多往哪里钻。

装备

露营装备

露营装备简单的说,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件套:帐篷、睡袋、地垫(防潮垫)。

不是非常冷的地方露营,三者只要具备各自功能就行,比如帐篷防风防水,防潮垫防潮,睡袋保暖。但非常冷的地方露营,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很大。去年11月份,嘉黎一带海拔4900的高原,零下20°左右,空房子扎营,普通的内账+外账四季帐篷,2张铝箔垫+R值2.6的气垫,G700+B1000睡袋,黎明时依旧冻醒。身上不冷,主要身底下凉,靠近地面的部位捂不热。

有些新手骑友前期开挂,没有地垫,就只有睡袋和帐篷,晚上露营算是和大地亲密接触。被冻过几次,果断上蛋巢垫或者气垫。

这里不说选择什么牌子的装备,也不做什么装备测评。争议太多。只说一下自己的经验和偏好。

首先,身体。

户外最重要的装备就是人的身体本身。这个不是说身体健康或者体能好坏之类,而是身体的耐受性。上过高原的人都有感受,为什么藏区的人都不怕冷,尤其一些小孩子。在高原上,内地游客抓绒+冲锋衣,甚至羽绒服,而很多当地人就一件T恤的场景非常常见。人的身体神奇之一就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物质水平越来越好,身体却越来越娇贵。稍微冷一点、热一点,就感觉水深火热、要死要活了。现代文明才多少年,人类文明又多少年。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远比任何高性能的装备都重要。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运动强度,同样的地方露营,同样的露营装备,不同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所以,你冷吗?

其次,消耗品。

户外用品都是消耗品。一顶帐篷能用多少年,是很多因素决定的,产品本身质量,使用频率,使用方式,使用环境,收纳环境,用后保养等等。5000的帐篷,5年之后并一定具备优良的防水性能,尤其是长途骑行(这里说的长途骑行是指一次行程连续2个月以上而且扎营次数至少占三分之二,类似川藏线这种20-30天、扎营3-4次的不算)这种把专业装备当日用品使用的行当——装备长期、连续使用,损耗太快了,而且高原条件恶劣,装备损耗也快多了。把专业东西当日用品使用,也不大可能存在用后保养这一说法。一两年换一个500的帐篷,绝对比5年只用一个5000的帐篷更划算,也更实用,性能也更好。按长途骑友的露营频率和露营方式,估计没有什么帐篷能用5年。其他装备也是同理。能用20-30年的黑帐篷了解一下?

再者,次品和质量。

再好的装备,也有次品,只是占比大小问题。国产帐篷,总体来说,因为生产工艺和品控问题,次品率很高,或者说销量高、次品量大。不管什么牌子,也不管它专营多少年,也不管什么户外达人做什么专业测评,都属于走量不走质,买到次品的概率比较大。

几个大牌子的国产帐篷都使用过,也看过很多相关帖子,和其他骑友也交流过经验,没有哪家最好这种说法,都是参差不齐各有优缺点,或多或少都有小问题,比如防水性,透气性,冷凝水问题,压胶脱落,拉链,稳定性,搭建方式等。个人而言,有款帐篷在没有大风的温和的环境中用了半个月,撑杆断了两处,还有款帐篷因为稍微有风就摇摇欲坠、用了一次就退了。至于其他人遇到的外账随便戳一下就一个洞,或者下大雨时帐篷里面下小雨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国产帐篷选什么牌子无所谓,随便买。对了,那种公园快搭、亲子游式帐篷最好不要买(很多新手喜欢选购),那种虽然搭建收纳非常简单,但基本都不防水,稳定性也不行,风雨天气要你老。当然,如果你只是室内扎营或者偶尔用一次,那就无所谓了。

至于国外牌子,没使用过,不做评论。当然,这年头没有傻子商家,一般来说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没有商家会把价值1万的商品,100块就卖给你。但可能会把价值100的商品1万卖给你。经济允许,可以考虑国外牌子,虽然,也不能100%保证买到合格品或者100%满意的产品。

再者,磨合

人磨合装备,装备磨合人。人适应装备,装备适应人,任何装备都需要磨合期。一双新鞋,不管怎么合脚,一开始穿绝对不是最舒服的,往往都是穿了一定时间之后才最舒服,这也是为什么新鞋不走远路。很多骑友装备开挂,不是因为装备牛逼,而是他适应了那套装备、并能物尽其用将其发挥出200%的性能。川藏线穿拖鞋骑车的骑友大有人在,你让一个骑行5年、从没穿过拖鞋骑车的骑友穿拖鞋试试。一路遇到很多骑行大牛,装备都非常便宜、简陋。装备好坏,很多时候不是装备本身性能,而是看谁在用。

帐篷

其实性能无所谓,有就行,国产那种200-300的能防水防风足够了。毕竟长途骑行,不是那种极端环境下的户外。如果帐篷防水性不好,又实在囊中羞涩或者觉得没必要花大价钱,那就买块塑料布,比什么防水材质都好用。如果塑料布也懒得买,那天气不好就住宿、借宿或者室内扎营。如果更偏好室外扎营,那帐篷防水就是刚需,国产的600-700的也够用了。如果去特别寒冷的地方或者冬季高海拔地区,最好选用更专业的帐篷(很少会有骑友在零下20度以下的地方骑行)。

自己这款是圆顶帐,内账+外账型双人四季账,其实不能完全算四季账,达不到高原冬季使用条件。双人帐,虽然体积大、重量重、天气寒冷时比单人帐更冷,但长途重装骑行,耐操性、空间感远比轻量化更重要。双人帐篷空间大,更舒服些,天气不好时露营,可以把东西都放帐篷里,甚至可以帐篷里做饭。虽然,所有帐篷都明确说明,不要帐篷内用火,但没有人愿意雨雪天气寒风凛冽中做饭。

再一个,帐篷是圆顶式,撑杆四个角都可以栓风绳,这种结构对不同营地适应更好,抗风性更好。能打地钉的地方就不说了,能打地钉,大部分帐篷都会比较牢固,只是人在里面感受不同。设计合理的帐篷,地钉打牢,风绳拉紧,不是那种6-7级以上大风,帐篷基本纹丝不动,人在里面感觉不到外面刮风。有些帐篷,如鱼脊结构、隧道帐,如果那种打不了地钉的地方扎营,比如亭子或者水泥地,稍微有风,帐篷就真的在风中摇摆。因为经常扎营一些亭子、江边观景台之类,即使不用石头压,起码能2-3个角栓风绳。即使打不了地钉、栓不了风绳、也没有石头,因为双人帐篷空间大,把东西都放帐篷里,也可以把帐篷压住。黄河、金沙江、雅鲁藏布江这类大江大河,江边的风是真的大,真的真的大。帐篷种类繁多,有兴趣自行科普。

地垫(防潮垫)

目前用过的有4类,地布、铝箔垫、蛋巢垫、气垫。

不是特别冷的地方(-15度以上),铝箔垫、蛋巢、气垫,单纯某一种、两两随机组合或者3个一起使用,都可以。如果你耐冻,零下十几度一张铝箔垫也没什么不可以。

地布

一般都防水,放在帐篷底布下面,可以防水,也可以防止帐篷底布被碎石、尖锐物刮破。体积小,携带方便。不是刚需,要不要都可以。

铝箔垫

算是户外神器,很多都是那种双面铝箔,防水、隔寒气、保暖性都很好,像地布一样放帐篷底布下或者放帐篷里面都可以。轻便、便宜、性价比高,缺点是体力大,占地方,时间久了会被压瘪,保暖性下降。最好买那种双面铝箔、2米×1.8米,几十块钱,折叠之后4面铝箔,如果天气冷,还可以再折叠一次使用。

蛋巢垫

这个是很多驴友首选,大多蛋巢垫都具有防水、防潮、隔寒气、保暖功能,轻便、收纳方便,价格几十到几百不等。缺点和铝箔垫类似,体积大,占地方,时间久了也会变薄,保暖性、舒适度都会下降。还有个缺点就是天气寒冷时,很多蛋巢的巢里,也就是那些圆圆的坑洼小槽里会积水,来自身体的水蒸气会在巢里冷凝成液态水,就像帐篷内侧的冷凝水一样。尽量选R值高的,R值越大,保暖性越好,当然,价格也会更高些。

气垫

气垫大体有两种,自动充气和人工充气。普遍来说,气垫优点是收纳后体积都很小,很多收纳后体积也就15×10×5cm。但使用和收纳完全没有铝箔垫、蛋巢垫方便,而且重量大、价格贵,前期没适应睡起来不是很舒服,适应之后会很舒服,而且很多气垫,身体稍微动一下,声音很大,嘎吱嘎吱响,也容易被尖锐物体刺破(可以补),而且有可能会鼓包。大部分气垫因为材质和内部空气对流等问题,虽然夏季很凉快,但寒冷的冬季拔凉拔凉的,保暖性比蛋巢垫和铝箔垫差很多,根本捂不热,即使同样R值。如果去寒冷的地方一定要用气垫,那就选那些抓绒或者铝箔材质以及能很好处理空气对流问题的气垫(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自动充气一般都是那种带有记忆海绵的,展开之后会自动充气,最后吹两口就可以了。这种气垫充气很方便,不怎么需要人力,也不需要额外气泵,缺点就是价格贵,收纳费事,而且用久了记忆海绵没有记忆效应了,还是得用气泵。

人工充气的气垫,就是得完全用嘴吹或者气泵充气。完全嘴吹很考验肺活量,高原上很容易吹的头昏眼花。还是用气泵吧!气泵也有很多种,需要额外选购。也有很多气垫内置脚踩式气泵,不需要额外采购气泵,实际踩起来,很有画面感。价格比自动充气气垫便宜很多。

睡袋

睡袋是重要的保暖装备,绝对不能湿。收纳后,最好用防水袋等防水收纳物再包裹一层,即使你的最外层包也防水。很多帐篷因为设计问题,冷凝水出不去,很容易把睡袋打湿,晚上睡觉时可以用外套、锡箔纸、或者急救毯之类盖在睡袋上。

常见的睡袋按填充物来分大体有三种,充绒、抓绒、棉睡袋。

充绒睡袋

大部分骑友首选充绒睡袋,充绒睡袋一般是鹅绒和鸭绒,鹅绒保暖性和蓬松度比鸭绒更好,也更轻便,收纳后体积更小,当然价格也更贵。充绒睡袋缺点和所有充绒衣物一样——会跑绒,用的时间久了,里面的绒也跑的差不多了,保暖性会下降很多。而且阴雨天气,会有浓郁的主人气味——鹅鸭那种腥味。尤其经常使用的睡袋,脚臭、汗臭等人的体味,混杂着鸭鹅腥味,别有一番滋味。充绒睡袋阴雨天容易吸潮,或者被帐篷内冷凝水打湿。充绒睡袋一旦打湿,保暖性直线下降,捂不热。天气好时一定要把睡袋拿出来晒晒,但也不能长时间暴晒。寒冷冬季使用时,因为羽绒会被压扁,如果身下蛋巢垫等防潮垫不够保暖,身底下会很凉,比较折磨人。如果冷,可以把衣物垫在身下,最好不要穿着冲锋衣这类不透气的衣物睡觉。充绒类之所以保暖性好,很大原因是因为鹅绒鸭绒这类充绒物需要靠身体热量导热,形成一个保暖的空间。因为睡袋外表材质,睡觉时也是嘎吱嘎吱响,白天身体出汗的部位直接接触睡袋会黏黏的,难受的很。所以,有的人会在充绒睡袋里面再加一层薄的抓绒睡袋。这个看个人,有的人觉得充绒睡袋再加一个抓绒睡袋,保暖性和舒适度没有什么都不加好。充绒睡袋尽量少洗或者不洗,官方就这么介绍的。

抓绒睡袋

抓绒一般都比较薄,适合夏季或者当充绒和棉睡袋的内胆用。

棉睡袋

价格便宜,体积大,没有跑绒这种问题,使用寿命更长,阴雨天或者身上出汗之类也比充绒睡袋更舒服些。虽然阴雨天也吸潮,但比充绒睡袋好很多,即使吸潮,但也不像充绒睡袋那样保暖性直线下降。因为体积太大,保暖性也远不如充绒睡袋,大部分骑友不会选用,只有极少数资深骑友或者新手会选用。如果去的地方不是很冷,对体积大小无所谓,也可以选择。

还有些骑友会选择毛毯、被子之类,其实,开心就好,适合自己就好,真的。

选购睡袋时,不能单纯看舒适温度,一般得“升档”。官方标的舒适温度,是在的特定环境特定的人,比如新睡袋+合适的帐篷+合适的防潮垫系统+特定的环境+某某人。实际使用,情况复杂的多,也不可能那么理想。不同地方,不同天气,同样的温度,人的感受绝对不一样,而且每个人耐寒性也不一样。所以,保险起见,得升一级。比如睡袋舒适温度-5℃,极限温度-10℃,实际去的地方-5℃,你用舒适温度-5℃的睡袋,大部分时候都不会舒适,得再升一个档次,也就是选择舒适温度-10℃的睡袋。去天气寒冷的地方,睡袋系统得向下兼容,保暖性更高绝对比保暖性不够更实用。单纯就睡袋来说,性能冗余总比性能不够更实用。

如果去的地方都在0度以上,没必要升档,除非你特别怕冷。山区是例外,西南山区,即使最低温度在0度以上,但阴雨天也特别冷。

睡袋按结构来分,分为木乃伊式和信封式。大部分人选择木乃伊式,木乃伊式包裹性更好,保暖性也更好。信封式主要睡袋脚部比较宽,如果睡眠姿势比较狂野,去的地方不是很冷,那就选择信封式。

营地

长途骑行露营找营地,是件极其简单又极其复杂的事。对于长途骑行,当天营地,就是当天的家。可能极其马虎,也可能精挑细选,甚至精挑细选中精挑细选。一个完美的营地,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人类文明、水电、补给、天气、安全、景色、个人性格等,甚至日出方向。所谓完美,本身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很多时候,一个所谓完美的营地,其实是当时最合适的营地,往往是由当时最迫切需要决定的,比如恶劣天气时的一栋破房子,狭窄公路边的一块50公分宽的平整地,或者一块墓地。一切美好,都是上天恩赐。

露营地点

简单的说,按人类文明来分,大体分三种——城市文明、荒郊野岭、恐怖屋。前面两种比较好理解,城市扎营,就是有很多人类活动的的地方,大多是公园、广场、店铺附近、郊区之类,或者借宿ZF机构、居民等。尤其借宿这种方式,很多骑友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是很多骑友首选。荒郊野岭,那就是字面意思。

城市文明型

说起骑行露营,不知道为什么网上很多攻略都是建议城市广场、公园、体育馆、博物馆这种人多的地方扎营,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吃螃蟹的。实际情况是,稍微有点经验的骑友都不会这种地方扎营,这种地方人多、事多,很容易被围观,大家会围着你帐篷各种闲聊,有些小屁孩隔三分钟就来掀你帐篷,或者做饭时被各种家长里短的问候,有的各种说教,传授人生经验,教你做人的道理,一些脾气不好的骑友会和这种人吵起来。总之,广场公园露营被围观的骑友被俗称为大马猴。

而且很容易休息不好,晚上广场舞,能嗨到凌晨,早上天不亮就各路大爷大妈晨练,要是碰到个别唱歌跑调、拼命练歌技的“民间歌手”,他们能鬼哭狼嚎到天明。

对了,城市里一些敏感的地方附近不让扎营,比如军事管理区、银行、加油站、学校等。内地很多有保安的场合,有些多事找存在感的保安会各种折腾你,这种地方扎营最好提前沟通一下,藏区基本不管你。不过现在藏区很多大城市管理也越来越内地化,很多地方也不让随便露营了,藏区县城、乡镇基本还是宽松人性化些。

内地火车站附近偏僻角落扎营,巡逻人员看到你,会让你滚蛋;藏区火车站附近偏僻角落扎营,巡逻人员看到你,会问你要不要去屋里空房子扎营,要不要热水之类。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喜欢西藏的原因之一,除了这片神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景色,更多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西藏,大家称之为能净化心灵的地方。

荒郊野岭型

主要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种地方,可能附近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没有人烟。这种地方一个人扎营,需要一定的胆识,而且需要提前储备补给。虽然说睡哪里都是睡黑夜里,但荒郊野岭的黑夜和城市文明的黑夜,不可同日而语。人类,对黑夜有着本能的恐惧。

恐怖屋型

第三种主要是城镇附近那种废弃、尚未交付或者主人常年不在家的建筑,俗称恐怖屋。大体来说,都是长时间无人问津,而且很像恐怖屋,有些废弃的建筑确实发生过各种事故。人类建筑,一旦无人问津,很快就会落寞,变得阴森恐怖。有些人不怕荒郊野岭,但很怕这种地方。废弃医院,了解一下?

个人而言,更偏向于后两种,安静、惬意。

露营方式

按具体方式来分,分为室内扎营和室外扎营。

室内扎营

室内扎营,就是室内搭帐篷,可以选择直接打地铺或者搭帐篷。关于选择室内露营,稍微多说几句,个人偏好室内也搭帐篷,因素很多,比如蚊虫,灰尘,隐私,安全感等。尤其安全感,一些废弃的建筑或者比较空旷的建筑,是否搭帐篷,完全两种感受,虽然只是一顶小小的帐篷。“房屋”带来的安全感——人类进化的本能,在野兽横行的远古时期黑夜里,除了恶劣天气,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恐怖的东西拜访你。

室外扎营

分为半裸搭或者裸搭,半裸搭就是有一定遮挡物,比如围墙、走廊、亭子等,刮风下雨时可以稍微遮挡一下。裸搭,那就什么遮挡物也没有,天地之间一顶帐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恶劣天气时很考验帐篷性能和扎营经验。个人偏好河流流水声、草地虫鸣这类有天然白噪音的地方扎营。

安全

关于露营安全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他人的伤害,劫财劫色要你命。这几年国内治安还是很好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哪里露营都很安全。其他国家不好说,但就国内、来自他人的伤害来说,从来没听说过骑友露营出事的。确实有听说骑友露营时被附近人骚扰或者半夜被人撵走之类,但人身伤害,从来没听说过。当然,单溜的〖女骑友〗还是稍微注意些,尽量不要在荒无人烟、偏僻的地方露营。城镇扎营尽量在有监控、公共场所之类,偏僻的乡村扎营尽量找村委会、卫生院、公安局等ZF单位。有不少女骑友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自行科普。其实,大部分单溜的女骑友都勇气过人,体力也贼强,什么都不怕。男同胞,无所谓。总的来说,虽然哪里扎营都安全,但防人之心不可无,稍微谨慎点,也没什么不好。心向善,则所遇善人为多;心向恶,则所遇恶人为多。

自然

来自大自然的伤害,主要是自然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之类。这个,极小概率事件,运气占很大成分。如果河道附近扎营,得稍微注意点,雨水天气,不要河道里扎营,河岸扎营也尽量离水面远些。即使当时天气晴朗,也很难保证晚上不会风雨交加或者上游什么情况。而且有些河流会有水库,水库可能不定时开闸放水。恶劣天气扎营时,要充分观察地形和周边环境,比如水流痕迹等,不要扎营低洼处,最好在帐篷上游位置(也就是地形高的方位,通常是睡觉时脑袋的朝向,很少有人会脚高头低这种睡姿,高海拔地区,这种睡姿也容易高反)弄个隔水堤。桥洞涵洞扎营时,一定要谨慎,最好靠近帐篷上游的地方用石头或者泥土堆一个隔水堤。如果天气不好,睡觉也要警觉,晚上下大雨,那不是开玩笑的。桥洞涵洞,那是给流水用的。

动物

这个分3类,一类是野兽,一类是蛇鼠虫蚁类,一类是家畜。

野兽,主要指比你体型大、或者同等体型(体重或体长相近)。总体而言,在国内,野兽除了在动物园能看到,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不是很常见。



虽然国人谈狼色变,但打狼运动之后,尤其进入21世纪,几乎没听说过狼袭击人事件,不要说狼袭击人,大部分人都没见过狼,见过的也只是在动物园里看过。人口密集的内地,除了偶尔听说野猪攻击人,或者自己作死调戏老虎的事故外,听不到野兽袭击人的案例。

当然,如果是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黑龙江等地广人稀的地方,去那种几乎只有当地居民活动的偏远乡镇,碰到野兽的概率会大很多,尤其西藏、青海。在西藏、青海等藏区还有新疆的一些山区,如果去那些不是旅游常规区域的偏远乡镇,碰到狼和熊的概率大很多。川藏线、新藏线这种成熟的旅游路线,碰到野兽的概率可能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低。再一个,藏区大雪封山的冬季,碰到狼等野兽的概率比夏季大很多。

还有,如果碰到野兽,不要听人家说或者电视里,碰到狼、野猪这种,手里有家伙可以硬刚,那是在大白天、正大光明、一对一、数好123双方再动手那种理想条件下的刚,那也只是有可能,有可能能刚赢。规则稍微变一下,比如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你睡的昏天黑地,那人类是毫无胜算的。一来,在大自然界,同等体型的动物个体,人类是最脆弱的。人类站在进化的顶端不是因为体力,而是脑力、群居和残暴。如果你手里没家伙,你连你家发飙的二哈都干不过。普通人,徒手,100斤的人绝对干不过100斤的猪。100斤的野猪?想都别想。体型比你大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二来,捕食者说,很多动物,尤其那些脚上有肉垫的猫科动物或者犬科动物,捕猎时都是悄无声息的,接近你时,一点动静没有(不要问怎么知道的),都是偷袭。武松打虎也只是在小说里,据说原型是施同志看到一个壮丁,把正在睡觉的大黄狗打跑了。

当然,狼、雪豹、野猪这类野兽大多比较谨慎,基本碰不到,即使偶遇,不是极端条件,不会攻击人类。熊、野牦牛、大象、老虎这类没有天敌的大型动物是例外,领地意识非常强,攻击性也非常强。在西藏、青海等藏区,藏民最怕的动物就是熊,偏远的乡村,每年都有熊攻击人事件。不要说偏远的乡村,那曲、玉树、果洛等地,很多县城都经常有熊出没。包括林芝、山南一些偏远的乡镇,也经常有熊出没——狗熊。还有藏区的野牦牛,体重能达1000多斤,在藏区,除了人类,没有天敌。尤其那种单溜的雄性野牦牛,攻击性贼强,看到人就是一副尾巴竖起、后腿张开的攻击姿势,根本不怕人,越野车都能直接顶翻。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经常会有野象出没。东北大兴安岭一带碰到东北虎,那只能自求多福。

话说回来,正常旅游路线,碰到这类野兽都是极小概率事件,很多驴友走遍中国,也碰不到野兽,偶尔能碰到像新藏线那种“家狼”。如果碰到,怎么办?凉拌,反正刚不过,只能说运气不好。

实在不放心,带把斧头、菜刀或者炮仗之类的,心理安慰一下。

阿里中线偶遇的健硕的野牦牛
狼、雪豹这种就不放照片了,大多离得远,不是很清楚。
第二类,蛇鼠虫蚁蚂蟥等害虫类,这个非常常见,而且防不胜防,尤其林区、草地、湿地等植被旺盛的地方。户外扎营,条件允许,可以带点防蛇、驱蚊类的药物。在这种地方扎营时,帐篷门一定要时刻严闭,哪怕只是去小解。露营时,食物不要放帐篷内。残羹剩饭等垃圾,也不要放帐篷边,用垃圾袋装好、放在离帐篷稍微远点的地方,最好挂起来,第二天再带走。早上起床或半夜小解、拍星空时,敲打敲打帐篷——打草惊蛇、驱赶小动物,穿鞋之前也最好清理清理再穿,防止有些小动物在鞋里安家。

第三类,家畜家禽。

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扎营,尤其一些牧区,很容易被家畜骚扰,比如牛、羊、马,他们很喜欢在帐篷附近转悠。尤其晚上,虽然没有物理攻击,但很吓人。不要招惹他们,他们虽然蠢,但是记仇。而且体格硕大,很容易把帐篷踩的面目全非。

有次在马尔康扎营,附近很多牛,感觉很烦,就拿石头把它们撵走了。第二天,有头牛,不吭不声到我跟前,差点把我顶飞了。

在广西,夜幕降临的山里,难得有块空地,转悠转悠是否适合扎营。空地上有匹马,追着我跑了几十米,要不是被拴着,估计就没有机会记录这些了。

318古乡湖扎营,有个游客差点被马踩嗝屁了。因为那之前有几波游客一直在追那几匹马,可能他们觉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绿草丛生的湖边〖追马奔腾〗很有意境。隔了段时间,当不知情的小伙子靠近记仇的马时,被一脚踢翻在地,然后那匹马跳了段霹雳舞,差点把那孩子踩嗝屁了。

加查县猕猴景区,也就上了个小号,撒泡尿的功夫,附近的猕猴把车把上挂的吃的,全都给祸害了,裤腰带都没系紧,一路狂奔,后面又被追了好几次。这种地方扎营,想都不敢想。

猴子,不管是猕猴还是金丝猴还是其他什么妖猴。不要在这种地方扎营,也不要停留太久,如果停留,一定要把东西收好。始终想不明白,所有有猴子的地方都有标语,不要投喂猴子。然后,大家到那里都集体性失明——往死了投喂。然后猴子说,你不投喂,那我就抢你。虽然很多猴子是野生的,但也归为“家畜”类。因为要么人工圈养,要么人为投喂。

临时的营地,临时的家。
长途骑行露营那些事儿(二)

前言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本帖非攻略,只是记录〖长途重装骑行〗这一圈子的营地事宜,属个人经验、感悟和偏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同,各自安好。

装备

关于长途骑行〖装备〗,之前聊过基本的〖露营装备〗,这次大致说一下自己使用的其他装备。还是那个宗旨:

这里不说选择什么牌子的装备,也不做什么装备测评。争议太多。只说一下自己的经验和偏好。

户外用品种类繁多,尤其这几年露营热,也催生出很多户外用品。但实事求是的说,网上很多户外用品,噱头太多,只能偶尔城市公园露营、摆拍之类用用,不适合长途骑行这一领域,上高原更是严重高反——性能大打折扣。实践,是检验装备的唯一标准。

炊具

很多长途骑友,经常自己做饭。做饭,那炊具就是少不了的。

炉头

炉头种类很多,价格也天差地别,便宜的十几块钱,贵的几千块。很多东西都属于一分钱一分货,但炉头是例外,尤其气炉炉头。单纯就炉头来说,实用性非常重要。

炉头大体有气炉、柴火炉、酒精炉、汽油炉等。长途骑友常用的是气炉和柴火炉。

气炉

气炉种类很多,主要有一体式、分体式、卡式炉等,各有优缺点。总体来说,不是极端环境,比如零下20°以下,海拔5500以上,差别不是很大,看个人喜好。不过有些便宜的炉头,火力过大时会喷火,像柴火一样,火焰能蹿很高,要是买到这种炉头使用时得注意些,一个不小心就火烧眉毛。自己带了2个炉头,一个喷火,一个正常,正常那个炉头,火力再大都是那种蓝色火焰。

气炉主要用气罐,气罐一般分长气罐(卡式炉气罐)和扁气罐(高原罐),长气罐就是大家吃火锅那种气罐,3-15块一瓶。扁气罐不常见,基本都是户外圈子才用。扁气罐,官宣是高原专用,更安全,火力更稳。实际,高原上长气罐也很好用。关于长气罐和扁气罐,之前稍微聊过。

上午去尼玛县城逛了逛,买气罐。现在还有2个半,加上一个G2高原罐(之前和几个长途骑友聊过,高原罐,噱头占主要,价格贵了几倍,实际使用比长气罐更不耐用、火不稳、占地方、补充困难,完全没有长气罐亲民实用性价比高。就像有个骑友说的,用了这么多炉具,最后发现1-2k的反应堆还没20大洋的卡式炉好用耐用。还是那句话,装备这玩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按理说到班戈县没问题。但是,现在天越来越冷,时不时下雪,万一下雪大雪封路,那就尴尬了。

长气罐,高原上基本所有乡镇县城都能买到,补给非常方便,5-12不等,藏族一般卖6-8块,汉族比较狠,能卖到12块一瓶。

大部分气炉炉头默认接口都是扁气罐那种接口,用长气罐需要转换头,网上20-30块一个。

一体式炉头和分体式炉头,大多可以折叠,折叠之后体积非常小,也非常轻。因为炉头体积小,两种炉头都存在翻锅的问题,尤其用那种只有一端带把的锅。实在担心翻锅,买一个架子好了。

高原上,除了人会高反,很多事物也会高反,比如炉头,很多气炉都带有电子点火功能,有些做工不好的炉头,上海拔5000,就打不着火了,尤其那种零下十几度的地方。还是用打火机吧!高原专用打火机。

一体式气炉,大多一体式气炉气罐在炉头底下,炉头上再架锅,气罐+炉头+锅,一层加一层,加起来很高很高,要是风大点、地面不平,更容易翻锅,而且有些一体式炉只能用扁气罐。一体式炉比分体式最大优点是,没有管子结冰这种问题。至于分体式炉头管子结冰这种现象,也是在非常非常冷的环境,本人分体式气炉,零下十几度、5000的高原也一样好用。个人更偏好分体式炉头。

如果用一体式炉头,不要买那种炉头和锅一体的型号,那玩意特定炉头配特定锅,而且锅很小,只能拿来煮煮咖啡、泡面之类,临时应急一下。炒菜、做饭就别想了。如果经常做饭或者不想一直吃泡面,最好还是选购其他型号的炉头。

类似这种锅灶一体式,长途骑行最好不要选购。

分体式炉头,这种炉头会有一根软管,炉头通过软管和气瓶连接,非常冷(零下20度以下)的环境中使用,可能会有结冰问题。时间久了(有个骑友用了6-7年,管子折断了,漏气)或者收纳不当,软管可能会折断(可以更换)。

卡式炉,结构很像吃火锅那种卡式炉,不过小很多,体积15×15×10左右,气罐也外置了,有的可以直接接长气罐,有的也像分体式炉头带有一根软管,感觉有点介于一体式炉头分体式炉头之间。相对来说,体积比一体式炉和分体式炉头大很多,不过长途骑行,这点体积不算大。因为体积大,和锅接触面积也大,基本不存在翻锅这种问题。

柴火炉

这个柴火炉不是以前农村做饭那种柴火炉,而是户外用的柴火炉。户外用的柴火炉大多带有小型鼓风机(需要接充电宝,但是非常非常省电,1万毫安充电宝能用1-2个月),非常省柴,随便捡点柴火就够做顿饭了。但柴火炉相比气炉体积大,重量大,动不动2-3斤,气炉炉头有的只有100-200g,而且柴火炉价格也贵。现在有那种折叠柴火炉,折叠后体积和户外卡式炉差不多大。柴火炉优点是火力贼猛,尤其炒菜、烧水,贼快。而且省钱,因为用柴,除了前期购买炉具投入,后期不需要购买燃料。天气冷还可以烤火,烧水洗脚洗头之类。个人不喜欢用柴火炉,最大原因是柴火炉得用柴,每天要拾柴,而且有锅灰,蹭哪里哪里黑,尤其房间里生火,烟雾弥漫,最主要也是一开始就用气炉用习惯了。柴火炉长途重装骑友用的也比较多。有些会柴火炉+气炉。

酒精炉

这个骑友用的不多,酒精补给不方便,尤其上高原,有些酒精炉用那种块状酒精,实际做饭时得不断加酒精。

汽油炉

这个骑友用的也不多,汽油炉燃烧功率高,比用气罐、酒精更节省,火力也猛,但零散汽油很难搞。汽油炉体积也大,因为用的是液体汽油,炉头和管子容易堵,得经常清理。很少有骑友用,有些摩友会用汽油炉。但汽油炉在某些领域是刚需,比如自力穿越类户外,尤其一些无人区穿越,比如羌塘、可可西里等,这种行程,补给都是一开始就准备齐全,中途没得补给,携带汽油比携带气罐、酒精方便多了。这种地方其他炉具都不能满足需求。当然,现在官方不让随便穿越。

其他还有些混合炉具,就是上面气炉、酒精炉、汽油炉两两组合,甚至三者组合。还有极少数骑友做饭更原始——柴火,没有任何炉具,几个石头一堆,生火做饭。

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这个其实没太多好说的,经常自己做饭的骑友基本两个锅,一个炒菜,一个煮饭。大多是户外锅,尤其把手能折叠的锅。其实折叠锅有个大问题,折叠锅大多是把手在一侧,重心不稳,容易翻锅。所以那些经常做饭的骑友会买那种把手在锅两侧的普通家用锅,虽然把手不能折叠,体积也稍微大了点,但不容易翻锅,体积大炒菜也方便,价格也便宜很多。这年头,带上“户外”二字,价格就水涨船高。

对了,柴火炉一般得用炒锅,很多是把手可以拆卸的那种,柴火炒菜更香。火候,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用柴火炉得用有锅盖的锅,尤其烧水,不然锅里全是柴火灰。

〖高压锅〗关于锅,有一点得说一下,如果经常上高原,高压锅是神器,也是刚需。高原上做饭很有技术含量,再牛逼的厨师,上高原,厨艺都得大打折扣,尤其4500+高原。因为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低,食物很难搞熟,更不用说做出美味的食物了。挂面煮成浆糊,也煮不熟,最后熟了,和粥一样,已经完全看不出来是挂面了。如果经常自己做饭,高压锅算是必需品,尤其煮饭,包括他食物,也都可以一锅炖。

因为要满足户外使用,轻便、体积小、安全,户外高压锅有一定技术含量,大多价格昂贵,种类也少。话说回来,其实家用型也行,体积重量是大了点,但好歹是高压锅,能有米饭吃。如果实在不想带高压锅,又想吃香喷喷的米饭,那也有一招——泡。大米提前用水泡,泡1-2个小时,米全泡开了,也就很容易煮熟了,5200的地方也能煮熟。天太冷不行,泡着泡着,全结冰了。太饿也不行,骑一天车,泡米泡1-2个小时,人都饿嗝屁了。

高原上米饭做熟,真的不容易。想起之前一个藏民说的,小时候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米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挡风板

虽然很多炉头都说防风,但实际效果嘛?!还是带一块挡风板好了。

打火石

带着,有备无患,有时候打火机也不好用。

其他

还有菜刀、砧板、各自调料、小碗之类,做饭一般是少不了的。上面都是常用的,还有些完全是因人而异的炊具。

比如,钛合金杯子

钛合金最早应该是用作航空等特殊领域,近些年钛合金日常用品也比较多了,尤其户外或者说旅游。钛合金因为材质特殊、稳定,有耐高温,耐酸耐碱,不易腐蚀,强度高,超轻等优点。钛合金杯子可以喝水、煮茶、煮咖啡、泡牛奶,而且颜值高、轻便,很多人会用。有些大款的骑友,锅具也是钛合金的。

这个不是刚需,但很多骑友会用,尤其需要装逼的骑友。

茶具

有些喜欢喝茶的骑友会带上,在有些地方,比如雪山,湖泊,摆上一套茶具,真的是太惬意了。

如果长途重装骑行不做饭或者极度追求轻量化,每天吃干粮或者下馆子,那整个炊具系统都可以省略。内地自己也很少做饭,人口密集,乡镇城市集中,吃饭方便,很多小地方物价也低。尤其一些乡镇小县城,都是些地道的地方小吃,标准的当地风味,不能错过。

实用装备

此类装备,不是刚需,但很实用,能有效改善露营质量,或者很适合装逼。

折叠水桶

主要用来打水,因为可以折叠,携带方便。当然,2L、5L的矿泉水瓶也挺好用的。一直觉得车子上挂很多空瓶子,很有画面感。各种瓶子叮叮当当、飘来飘去,反正我是不习惯。之前骑友说,你东西绑的太规整了。确实,大部分骑友第一眼看我装备,都会觉得我东西很少,试了试我车子,发现抬不动,才明白——东西真多。

折叠水桶除了拿来打水做饭,水桶也可以洗头、洗澡、洗衣服,没洗过脚。洗脚,心理阴影太大了。其实,洗澡、洗衣服也好不了哪去。人嘛,奇怪的很。就像内衣和袜子到底能不能放一起洗,争议了很多年。洗衣机发明才多少年哦!可以和宠物互舔,和陌生人在同一个泳池,却接受不了自己的袜子和自己的内衣亲密接触。

折叠水桶不常见,如果去别人家接水,得提前把水桶展开,不然人家会纳闷,你用什么接水。

折叠马扎

折叠之后体积很小,可以装口袋里。骑车骑了一天,蹲着做饭太累了,还是有坐的地方才舒服。选购时,多看看评论,有些无良商家,尽卖假货,用了几次,就断了,差点把人摔残了。

月亮倚

雪山、湖泊,拍照装逼神器。确实舒服,但体积大,重量重,很少有低于1.5斤的月亮倚。最好选有那种带收纳网兜之类的,雪山下拍照很重要,雪山下玩手机更重要,没有收纳小布兜之类,躺椅子上,小东西没地方放啊!当然,自己自制收纳布兜也行,比如挂个塑料袋、腰包之类。

营地灯

黑灯瞎火的营地,很容易摔狗吃屎,这玩意也不重,体积也小。最好选购那种带磁吸、开口式挂钩的营地灯。磁吸,钢铁直接吸上去。挂钩得有,最好开口式能闭合的结构。大部分营地灯都具有防水防尘功能。也不是刚需,有人说手电筒甚至手机照明,也一样用。

开口式挂钩,类似这种,金属可以摊开闭合,悬挂更方便。
地钉锤
有些地方,地质太硬,打地钉太费劲。其实,石头也挺好用的。

斧头、工兵铲、锯子等

斧头主要用来劈柴、打地钉、防身等,工兵铲用途比较多,但大部分人用不上。因为喜欢篝火,所以带了把折叠锯,锯点枯树当柴火。西藏不实用,大部分地方没树。内地扎营,天冷的时候,升起篝火,看着篝火发呆,听着柴火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很是催眠。有时候买点土豆、玉米之类,围炉煮茶,烤玉米真的香。烤土豆烤玉米是个技术活。

对了,带斧头的话,不要挂醒目的位置,有些检查站会直接给你没收了。

折叠小桌子

主要做饭用来放置炉头、锅具之类,或者喝茶摆茶具。有些地方地不平,或者那种沙土地草地,炉头放不稳,容易翻锅。有人说,砖头、木板不好用吗?

太阳能板

对于户外型长途骑友,必不可少。其他类型长途骑友,非刚需。

风绳

这个用途比较多,除了给帐篷当风绳用,也可以拿来当晾衣绳、绑绳之类,多学几个户外绳结,很实用。选购时得选那种夜间能反光的风绳,晚上看不清,很容易跘倒。

急救毯

这玩意主要临时应急,用途很多,比如失温、防晒,临时雨衣,雨天包裹鞋子,甚至天幕、担架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携带方便。非刚需,长途骑友因为身心极其耐操,极其能抗,一般不存在失温、中暑这种问题,什么下不下雨、刮不刮风、晒不晒的。


营地

这个营地,主要是指找营地。之前有些人问,怎么找营地。其实,到一定程度,找营地也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行当。每个人偏好不同,需要的营地不一样,找营地方式也不一样。关于长途重装骑友分类,上一篇也介绍过。

游记封面是攀枝花迤沙拉景区附近的金沙江观景台,说是观景台,但周边什么都没有,就孤零零一个观景台,离最近的小村子差不多1km,离迤沙拉景区2公里左右。从主干道过去是很陡很陡的村道,推车推不动那种。晚上风贼大,鬼哭狼嚎那种。虽然上去废了很大精力,但这种地方扎营,非常非常完美,一辈子都忘不掉那种。全景大致这样。

有些人会觉得找营地很难,很大原因是因为安全问题、城市文明问题、个人卫生问题。

安全问题之前也说了,其实哪里扎营都安全,但有些人会觉得“这种地方扎营不安全”,或者对野外扎营、荒郊野岭扎营、恐怖屋扎营,有本能的恐怖,也就很难找到合适营地。

城市文明,比如水电补给等,认为能扎营的地方必须有水或者有电或者补给方便或者有卫生间,也就是不能脱离城市文明。长途骑行,对于营地,这些都不是刚需,也就是营地不需要有这些。原则上是先找补给,再找营地,而不是先找营地,再找补给。有补给,任何地方都可以扎营,尤其荒郊野岭、恐怖屋。补给,一般提前准备,比如水,扎营之前就可以准备了,路过一些村镇或者有山泉水的地方就可以打点水,也可以每天多带点。至于食物,每天带2-3天的食物,扎营时也就完全不需要考虑食物问题了。至于卫生间,忍一忍不会憋死人,野外解决也不会羞死人。

自己一般补给带的比较多,食物至少3天以上。水每天也是至少2L,扎营之前都是提前打水,路过村子或者山泉水,打个3-4L。然后一边骑,一边找营地。如果城镇扎营,那就不需要提前准备水和食物。

个人卫生,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每天是否洗漱洗衣服,多少程度的洗漱(洗澡、洗头、洗脚、洗脸还是只刷个牙,甚至牙也不刷)。真正的露营生活,多多少少都需要妥协,就像人家说的,不可能像家里一样。还有营地卫生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满是垃圾的地方安然入睡。如果你能妥协的比较彻底,那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扎营。实在没条件洗漱,带包湿巾好了,哪里都可以擦。

有些地方找营地确实难,比如那种峡谷或者山里面,有时候连一块平整、帐篷大小的地方都找不到。所以骑友说,扎营,只要有身体宽的平整地就行了。或者人口密集的城镇,想找个人少安静的地方露营,确实也挺费劲。累了,再吵的地方也能睡着。

如果野外扎营,尽量不要抹黑找营地,天黑看不清周边环境,不安全,也折腾人,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扎到人家新选的墓地上去了。

关于找营地,总结来说,补给充足,骑慢点,想扎营的地方多转悠转悠,不洗脸也没关系,身体废物也可以回归自然,没人会迫害你,也没野兽会吃你,更没鬼怪吓唬你,有时候单纯就是想这么漂亮的地方扎营,营地也就很好找了。

洗漱

这个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很个人主观的问题,有些骑友坚持每天洗澡,有些可以几个月不洗澡,完全因人而异。至于怎么洗,尤其洗澡,多大程度的洗,也完全因人而异。如果真的进入长途骑行这个领域,肯定会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经验。

单纯就洗澡来说,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住宿

大部分骑友首选,隔几天住宿,洗澡、洗衣服之类。尤其内地骑车或者骑行前期,几天不洗澡,非常难受。

卫生间

这个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心理压力,不是很好操作,而且大部分卫生间都是凉水。有些骑友会带根水管或者那种简易洗车装置,也挺省事的。

河流

这种比较原始、粗犷,有时候找那种干净的河流不容易。河里洗澡须谨慎,别被水流冲跑了。旱鸭子,别随便下河。高原上很多河流是雪水,拔凉拔凉的。

打水

用水桶或者瓶子接水,然后各种骚操作,自制淋浴或者毛巾擦一擦都可以。

浴室

早些年,浴室在内地是刚需,很多地方都有,现在大部分地方都没了,都是各种SPA之类了,骑累了,泡个脚、做个SPA也挺舒服的。但,在藏区,浴室很常见,县城都有那种淋浴、木桶浴,很多乡镇也有,淋浴15-20,木桶浴30-60。

温泉

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看上天是否恩赐。

加油站等

有些加油站有供司机洗漱的浴室,比较少。

粉丝、朋友家之类

朋友多,粉丝多。

湿巾

这个不是开玩笑,湿巾稍微擦一下,也会舒服很多。

其实关于洗漱,真的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有些坚持每天洗澡,有些牙也不刷。比如上高原,尤其海拔4500以上那种地方,因为日照强烈、紫外线强(杀菌消毒)、风大且干燥,基本也不出汗,环境好,空气也很干净,个把月不洗澡,也不会觉得身上难受。内地或者海拔低、非常容易出汗的地方,有时候一天不洗,就非常难受了。像北方一些雾霾严重的地方,尤其那些产煤的地方,鄂尔多斯、大同这类,这种地方骑车,一天下来全身都黑不溜秋的,不洗澡,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或者雨季走那种泥泞的路段,简直要老命。戈壁、沙漠等,一天下来,身上全是灰,到处都是灰。

洗衣服

基本能洗澡的地方都能洗衣服。春夏季,比较容易解决。冬天比较折磨人,尤其高原的冬天,一来很多河流都结冰了,二来,冷,真的冷,洗双袜子手就没知觉了,更不用说厚衣服了,还是去浴室洗吧!

其他一些个人美容养颜的习惯,长途骑行都可以忽略。不过话说回来,真正骑长途的,大部分还是比较讲究的,虽然沧桑,但也不像川藏线那种前后判若两人,有些保护的比较好,也只是皮肤稍微黑了点。

临时的营地,临时的家。

值得参考,多谢多谢!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