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人柳 于 2014-7-7 11:41 编辑
我们在刚上到岩石路段的时候,我一直能听到Marcos在喊:“小柳…小柳…….”,但我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一直到Marcos也上到了石头上,我们看到他是一个人,也听清楚了他是在说他没有带绳子,是solo上来的,请我们在顶峰等他上来然后再一起下撤。大约等了二十分钟左右,Marcos晃晃悠悠的到顶了,告诉我们悟空和吹水待在一起在下边等着。他说自己是沿着我们在雪里边淌出来的路爬上来的,并说他也试过要在平着我们路线的旁边自己另外“游”一条,但最终还是没能。
Marcos在顶峰
下撤
三个人在顶上烧了壶水,吃了些东西之后就开始收拾准备下撤。原本有计划从山的另一侧下降,但现在不得不原路返回了,因为有我们的搭档在等着我们。从顶上开始往下撤,因为我们并不打算丢器材,所以靠谱的石头并不好找,更多时候都是倒攀,下降也都是Yann在前边,这次攀登所有的下降锚点都由Yann设置。从顶上一直回到垭口的雪槽里头,我们一共只降了三段。到了雪槽里偶尔能找到栓绳套的石头我们就双绳降,不能降的地方要不就倒攀,要不就正对着下方边走边滑降。因为雪深,也不担心人会摔下去,只是时不时会被深雪卡主动弹不得,除此之外,在这深厚的泡雪里头面朝着下方滑降倒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下降
我们大约在六点半左右天降要黑得时候回到了吹水和悟空等我们的地方,他俩严严实实的裹着,看来冻得不行了,五人再次相聚,都很高兴。两个攀登队合为一队,五个人,四条绳,开始了慢慢下降长路。由于队伍的壮大,加之天也逐渐转黑,所以我们没有再倒攀,而是选择了稳妥的多段下降。人多也体现出了弊端,五个人,下降的节奏明显变慢,还好我们有两套下降绳索,速度损失的不算太大。一路都还是比较顺畅,期间有一次可能觉得锚点并不十分靠谱,在那来来回回搞了半个多小时才降。很多锚点都是套的大石头,所以对辅绳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我们这组带了差不多30m,Marcos那组带了15m,结果全部用完了还不够用,还丢掉了两根120cm的扁带和一个做抓结的辅绳,好在没丢什么金属器材。这次下降中唯一一次卡绳出现在了一个最完美的地方,最后一段,当我们站在下方怎么也抽不动绳子时,Yann说不要了,因为那是他的。那两根8mm的半绳原本已经有些老旧,加上这次攀登的损耗,拿回去也差不多可以退休了。就让他永远的留在山上吧。这次攀登消耗掉了我们差不多45m辅绳,两根120cm扁带,一个100cm左右的抓结绳套以及Yann的两根60m半绳。
下降到雪坡,之后就是轻车熟路的沿着早晨上来的脚印回到营地。看了看表,十一点四十。从营地出发,十九个小时来回。一天之内,我们终究做到了。
后记
这次攀登,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像一年前跟随李宗利老师和迪力老师爬日月宝镜时那样能从心理层面上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了。日月宝镜的那次攀登是我阿式攀登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奠定了我的攀爬风格取向,同时也是阿式攀登的一个模版。而这次攀登我更多的是看到了世界一流的Climber在山上所表现得状态,就某一时间段而言,Yann的速度并不算快,但整个攀登下来,他能一直保持这个速度,并能持续高效率的操作,这就是他的牛逼之处,也是我远远不及的。
就纯攀登能力对比,虽然肯定不比Yann强,至少我也不觉得会差多少,但一上山实际的爬起来,被甩开了就不是那么一截两截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体能是其次,真正的差距还是在于经验与心理,这些数值的增长完全在于你品尝过多少的“冰雪岩”。当然,如果有像Yann这么一位导师带着爬,这些数值的增长速度绝对是成倍的。正是因为Yann丰富的攀登经验,所以才会让人感觉他在攀登这样的山峰时完全不像是第一次爬,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他就像之前爬过似的,攀爬中没有半点多余的犹豫,整个攀登流畅自然。犹如一个攀岩爬9a的人去爬7a的线路,因为能力在那,爬起来自热游刃有余。
非常感谢Yann能带我和吹水进行这次攀登,并带领我登顶。整个过程是十分难得的,从中我学到的实在太多太多,这些都使得我攀登的漫漫长路又往前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如果没有Yann的加入,不说不能完成,至少一天是不可能的了。正因为如此,我把这条线路命名为“Study Day——学习日”,Yann也觉得这是个十分不错的名字。
最后感谢BIGPACK对我们这些默默无闻年轻一代攀登者的支持和帮助。
关于线路
这条线路并不算太难,而且十分的清晰,但夏季落石严重,合适的攀登季节在秋季之后一直到第二年的春雪来临之前。如果雪况变得更好一些,或许能够更加快速的完成。当然,在这座山上还有很多新线路开辟的可能,山体也比较完整,是个非常不错的阿式攀登选择。
装备清单:
60米8.0mm双绳2根
6mm辅绳30米
机械塞5个,2#以下
块塞半套7个
冰锥5根
快挂、主锁若干
安全带等个人装备从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