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我的自驾之旅——走进三门塘(20151001) - 贵州 - 8264户外手机版

  贵州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08:37 编辑

    三门塘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50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侗族分南北,三门塘隶属北侗,之前三门塘的祖先们以放排贩木为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村内有刘氏宗祠,是清水江上下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0:22 编辑

       这次自驾途经远口到竹林老家,顺便去看看重建后的吴氏总祠,遗憾的是铁将军把门。吴氏家祠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咸丰、同治年间,总祠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复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族人再次维修;“文革”期间,总祠再遭破坏;1988年族人筹资5万元再度修缮。为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文物部门投入300多万元作原貌后靠迁建。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0:29 编辑

   如今,掩映在参天古树下的吴氏总祠徽檐翘首,高大雄伟,令人仰慕。牌楼上,立体塑像五彩缤纷,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古雅鲜艳,天仙配、文王访贤、刘海采樵、云长出关、司马迁写史、屈原赋离骚、嫦娥奔月……一幅画一个故事,循循善诱着后生晚辈崇德向善、奋发向上。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0:29 编辑

   吴氏总祠从其诞生那天起,就一直以宗政合一的方式发挥着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前,总祠曾作为远口县衙行政办公地,新中国成立初,土匪头子罗义忠在此建伪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作远口区办公地,撤区并镇后,它又是远口镇政府所在地。对它,我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0:37 编辑

   三门塘,因邻居有位婶娘是从这里嫁去,打小我就听到这个地名,但从来没有去过。此前,往返锦屏和竹林,曾多次路过三门塘,但都没有机会停留,只是在今年春节路过对面拍照时,拍下了三门塘的远景。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09:05 编辑

   村中两座家祠,造型别致,是建筑上的瑰宝。

   王姓家祠叫做太原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十分坚牢。白粉粉刷的墙体上,用水墨画绘制各种花卉图案,大门上方,六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墙柱上,塑有巨龙缠绕图案,用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镶作龙鳞,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门楣上方,两侧,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绘画。 相隔百米左右的刘氏宗祠造型更为独特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0:08 编辑

    刘氏宗祠占地25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高高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不论是画是塑,均维妙维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雕塑一只振翅欲飞的老鹰。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十二分这个充满晨曦的时刻。正面的窗户,为哥特式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8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能看到它的雄姿。这是清水江上下游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物,至今保存较好,现正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0:43 编辑

    三门塘的王、刘氏宗祠和远口的吴氏总祠,同在白市电站库区。但三门塘的古文物是采用靠水的一面筑堤拦水,内水采用抽水排涝。因此,文物保存得完好如初。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1:22 编辑

   白市电站的蓄水,高峡出平湖的独特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了三门塘的旅游产品,将使之成为集生态效益、化展文示、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本帖最后由 klszfzzsh 于 2015-10-7 11:05 编辑

碑是三门塘鲜活的历史,寨内现存56块,多系乾隆、嘉庆年间所立,记筑桥、修路、摆渡、架桥、造船、修墓、办学、凿井事,颇具特色。有一块高4米,宽2.25米的青石义碑,被文物专家誉为“中国碑王”。

   此处,在没修电站前是三门塘的村口,由此通向码头。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