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壮123 于 2015-12-21 14:03 编辑
黄巾军寨 黄巾军寨位于海拔1062米的凌霄山中段,黄巾军寨自然景观壮美,尤其是金秋十月,苍鹰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野菊怒放,五彩缤纷,青松翠柏掩映其间,红叶似火,染尽层林,更胜香山红叶。
黄巾军寨是太平道的发源地,黄巾军的大本营。东汉末年,邢台巨鹿人张角在灵霄山创立“太平道”,聚义的四方英雄豪杰,招募平民百姓,惩治贪官污吏,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地主阶级治。山上至今还遗有当年黄巾军的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八角亭等,尤其是“水牢”保存完好,是当年张角惩治贪官污吏、豪强劣绅的地方。
军寨遗址 军寨的北寨门已无存,一座石屋横卧在寨口处,权做了寨门,入寨首先看到一座砖窑,为历代修造寨内建筑而设。一座精心雕琢的龙头石拱桥,连接着内寨通道,桥的尽头是一口据说是东汉时期挖掘的、有八块梯形大石拼装作口的古水井——八角琉璃井。井的对面原有的营寨已充做了黄姑庙,是信奉灵空教的信徒们自发重修的。黄姑庙原留存着两条张角建宫殿时的滚龙石柱,一千八百多年来龙柱一直安静的接着晨起的朝阳,可却被几个人偷走,幸被发现,追回。龙柱后被文物部门保管收藏,故现场只留有两根镌刻着楹联的青石廊柱。

黄姑庙的右侧是一排普通的平房建筑,均已空闲,往前200米有一座院落,里面居住着看山人。继续前行,小路的尽头拐弯处,有一块顶部平坦的巨石,高高的矗立在山崖边上,这就是过去黄巾军的三个点将台之一。在此,张角曾点齐了讨伐东汉政权的兵将,于公元184年2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军起义。
点将台的下面是一险峻的石壁,石壁象一整块巨石雕琢的一样横卧在峡谷尽头由于石壁上常年有溪流向下滴淌,此处也被叫做滴水岩。石壁向内凹进很大的空间,里面修建了一座睡佛寺(也叫卧佛寺),睡佛殿向南。睡佛寺内供奉中天未来佛,也就是明代的灵空教主刘才运的涅盘雕像。听说这里的睡佛很灵验,身上哪里疼痛,虔诚的抚摸一下睡佛相应的部位,便会摸到病除。
沿一条小路可至黄巾军寨的南门,叫做南天门,门已经不见踪影,只有两座石雕的门当显示着曾经的门户。
南天门的右下方悬崖瀑布的左边,就是张角关押叛徒、惩治贪官污吏的水牢。水牢周围地势险峻且荆棘丛生。水牢口小肚大,下面有两间屋大,全部用条石垒砌,水深1米多,常年不干不涸。虽然此处也用来惩治叛徒,可也正是叛徒唐周的告密,使得起义提前一个月仓促起事,起义军遭到了很大的伤亡。
第二点将台
沿灵霄山的主峰方向上行,到黄巾军第二点将台,这里修建了一座三层阁式八角亭,八角亭的北下方、皇姑庙的上方,坐北朝南,是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外散放着许多碾滚,石磨,石臼,这是黄巾军在山寨加工粮食的用具。院里有五间平顶石窑,另有门楼和厢房,门楼和厢房经过改建,石窑保持着原貌。石窑内呈穹隆型,石质窑顶,白灰抹缝,里外套间,各有一个小型窗户,墙壁厚达1米,西侧墙壁有一石龛,外挂一布帘,是灵霄山的全景示意图。示意图所显示的庙宇殿堂,许多已经不复存在。指挥部的上方曾有张角的“大帅金銮殿”和铁瓦楼,可惜已被摧毁。
第三点将台
沿石阶而上,是黄巾军第三点将台,台上是一片面积不小的平地,可容纳数百人。是张氏兄弟在此居高临下,点封将官,分派任务之处。
其他景点
继续往上走已没有石阶路,只有宽仅能容足的羊肠小道通往山上,草丛中有精雕细琢的石坊底座和营房遗址,显示了往日曾经的辉煌。临近山顶处有一块酷似仰天嘶鸣的骆驼的巨石,山顶建有灵空庙,庙内供奉着灵空教教主刘才运的塑像。山顶约4-50平米,四周悬崖峭壁深不见底,黄巾军寨墙隐约于树丛间,沿山崖边绵延数公里,是黄巾军寨的西部屏障,雾气中与北面的太子岩遥相呼应,山后是内邱县境的马豆庄和瓦窑庄。据说张角撒豆成马,剪纸为兵,因雨淋兵马显现原形,故得名马豆庄;又因灵霄山建庙时,北峰是峭壁,骡马难以上山,只有赶羊群从山下瓦窑背驮琉璃瓦,一只羊仅驮两片瓦,故得名瓦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