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与重装从来也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装备天下
“轻量化的帐篷结实吗,背包能负重吗?””轻量化就是玩玩,真走长线还得重装“
经常听到有朋友说类似的话。轻量化和重装并不是谁取代谁,谁比谁优的关系,两个是和平共存的。

恶劣气候、长途无补给,即使什么都换成轻量化的,但是因为总共需要的装备多,消耗品多,备份也多,因此即使总重超出轻量化范畴,也别羞愧,觉得自己轻量化做的不好,该背重装包就背重装包,别为了轻量化,小马拉大车,用超轻包不堪重负。比如正在开发的77天横断山脉国家步道,貌似很难把总重降到UL的范畴。
但是,但是,不是因为总重减不下来,就放弃使用轻量化的装备,因为如果不在乎重量,可能总重会搞得增加2倍还不止。
15kg、12kg、10kg、7kg、5kg,这是常见的轻量化打包总重,选用对应负重能力和容量的轻量化背包,舒舒服服的玩。
18kg、20kg、25kg,这是常见的重装打包总重,选用对应负重能力和容量的重装包,保证胯部、肩部受力舒服些。
负重区间都不一样,没有任何冲突,不是谁取代谁,是和平共存的关系。
国内之所以有那么多驴友信不过轻量化,问题并不是出在装备上。而是出在线路的信息数据上。美国的长线三重冠:PCT、CDT、AT,都有公益组织维护对应的网站,上面有详细的攻略可查:包括气候、线路、营地、天数、补给等等信息一应俱全,而且还在不断实时更新。国内如果有这样的攻略网站,把线路的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详细信息收集起来,比如建个www.鳌太.orgwww.狼塔.org,你不论是五一、端午、国庆啥时候去,带什么温标的睡袋,带不带羽绒服,白天夜里大概多少度,雨多不多,下不下雪,需不需要冰爪,一查就能查到,谁还过度准备装备啊,重装自然就减轻了,只需要适当的备份就可以了。那就人人都可以相对于自己不了解情况前轻量化了,也不会发生五一那些驴友遇难被困事件。
这帖子写得好,信息的及时获取太重要了
难度最大的就是实时的天气信息

重装也好,轻量也好,都各有利弊,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问题不在于选择哪种方式出行,而是在于过度夸大某种方式,并因此而具有莫名的优越感。

是的,任何圈子都有鄙视链,莫名的优越感只是自欺欺人的心理。

并不需要那么精确,某个时间段(可宽泛到某个月份)大概温度范围是多少,降水、降雪、风力大概的历史数据有个范围就可以。也可以采用数据共享的方式,让临近地区的驴友发布近期天气,或让刚刚完成的驴友发布天气信息参考。依赖精确的实时天气,就有点赌的成分了。
本帖最后由 古纟工 于 2017-6-27 11:33 编辑

真正需要轻量化的的是思维,而不是装备。一个不懂轻量化理念的人就是用了轻量化装备也轻不起来的。

轻量化从来都不是仅仅依靠1,2个土豪装备就能简单做到的。

一旦真正理解轻量化理念又怎会小马拉大车呢,对吧?

本帖最后由 3509 于 2017-6-27 12:32 编辑

天气信息的确很重要。有年去武功山,天气不给力,去之前看天气预报,3天预报中雨到暴雨,但实际结果除了第三天坐上车回老家的时候才开始下大雨,剩余几天基本都小雨不影响前进。除了第一天夜里下个中雨。装备上我基本中雨暴雨准备了。原本是准备在中雨大雨天天气下,穿越武功山的,结果准备的装备基本没用。反而是武功山金顶夜里刮起了8级风,不少帐篷被吹倒了。总之如果有比较准确信息,装备准备上的确可以更准确一些。当然完全信历年信息也多少有点赌博的意思,到底山区气候变化太剧烈了。但武功山这种随时可以下撤的路线,就不算赌博了,准备不足也有补给点,不会太大问题,至于那些无人区的路线,就需要慎重一些了。但实时数据库的建立,对户外意外发生的几率有很大的减少作用。

本版轻量化介绍,基本以吹牛逼为目标.  
至于数据, 这种苦力的活国人是不干的.
不仅仅不敢,还给你拆台.

我在天石时期, 做的路标被人拆过,  在小五台建的自动温度记录仪, 还在测试时间就被人给拆了

我收集的温度记录,法出来也没人看.

干实事的人很沮丧的.

有没有兴趣我们先把温度实时记录搞起来.

http://bbs.8264.com/thread-1003456-1-1.html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