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 历尽沧桑,不改风姿
初见
故宫 ,始于角楼。
在天气正好的
北京 街道上走着,踢着路上的落叶,竟不经意间来到护城河附近,没有刻意追寻的,一个转身角楼便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它在一片绿树的簇拥下威严伫立,平静的河水倒映着它的身姿,正是那最经典的一幕,曾在许多大师的照片中见到过的模样。
此时的天真蓝呀,属于
北京 的深红色从不显得轻佻,在这天地之间,它已历经沧桑。
故宫
故宫
沿着河边散步,走走拍拍,很快便来到了
故宫 的后门,今日是周一
故宫 并不开门,所以它的门前是格外的清净,我也匆匆路过,待明日再来一睹其容。
故宫
周二的早晨,早早出门,经过几十分钟的排队和严格的安检终于来到天安门前。这里,一边是广场上热闹拍照的大片人群,一边是庄重的天安门与恪尽职守站岗的军人。
即便已经在图片上看到很多次,但当自己真正站在这里时,也有几分恍惚,是天安门啊。
天安门广场
故宫
穿过天安门,便是
故宫 的入口,这里早已排起了长队,除了国人,还有很多外国人的面孔,我想这里值得每一个喜欢
中国 文化的人来参观。
我去时
故宫 的门票50元,现在稍有涨价,在网上买55元左右,
故宫 现在已实施电子门票,提前在网上购好票,直接拿身份证刷即可。
故宫 的门票售价实在非常良心,每每遇到动辄两百多门票的景点我都不禁深深的赞美
故宫 ~
故宫
此时的人是非常多的,穿过护城河前往大殿的人密密麻麻的集中在一起,而侧门却没有什么人,我不是爱凑热闹的人,于是专挑人少的地方走。
进入
故宫 ,尤其是在人少的地方,会有种穿越之感,也不禁伤古悲秋起来。历来风云变幻,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的兴起与衰败灭亡,此处曾上演过多少故事,又有多少人从踏入这里就再也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
现今的我们无法想象古人生活在此处的模样,也正如曾生活在此处的皇族不会知道终有一天这里会成为人人都可参观的景点。
斯人已逝,唯有建筑群看尽沧桑依旧不改其风姿。
故宫
故宫
故宫
白色的石栏,青色的地砖,红色的墙面,黄色的屋顶,正所谓琼楼玉宇,雕栏玉砌。
古人对于建筑是如此讲究,一块石栏上也会有静美的雕花,一个屋檐更是不知花费了多少功夫,从结构、色彩的颜色,雕花的样式都是一丝不苟,这是最
中国 的美。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大多游客都是沿着中轴线的顺序参观,所以偏殿的人极少,我很享受远离吵闹处的冷清,也有了很多心思去仔细观察每一个墙面,每一处屋檐。
你看仅是那墙上的装饰,就不知花费过多少心思,如此精细又如此对称,那是我所羡慕的工匠精神,不求速度,不图省事,做一样便成一样。我相信也唯有真正用过心的东西,才能够得以长存。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的美,在其大,也在其微,大在于其整体的布局,在其规模的宏伟,而微在于其中的每一个小角落都自成画面,将每一个细节单拿出来都经得起推敲。
我更爱微小的美好,走到每一个无人的角落,惊喜的发现属于自己的
故宫 画面。
故宫
故宫
虽然没有带三脚架,却也总能找到适合的放相机的地方,相机放好了,便一个人高兴的玩起来。
一个人出行想要给自己拍下留影就一定不能有偶像包袱,也无需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当然也尽量不要影响他人的游览。
自己给自己拍照,总是放松而有耐心的,所以拍摄的效果也是尽人意的。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虽是学过历史,但对于很多事情还是一知半解,对于中轴线上一层又一层相似的大殿实在看不出所以然来,所以索性来到旁边的小路上,探寻一个又一个幽深的小巷。
这些小巷里大都是古代嫔妃居住的地方,我虽拿着地图,还是常常弯弯绕绕找不到方向,不知古时的女子是如何穿梭于此,又是怎样打发一日又一日的时光。
故宫
故宫
我想
故宫 的精雕细琢值得用一切美好的语言去赞颂,任何地方都是一丝不苟,恰到好处的美着。
小巷里的一些建筑已显破旧,但却丝毫不让人觉得破坏美感。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继续向前,此时已经没有特定的路线,只是随心的走着,喜欢哪里便靠近哪里,觉得哪儿美便停下来拍几张相片,不知不觉走到了玉翠亭,远远的便看到藏于角落的小亭和亭前姿态优美的杏树,它们在一方水池边安静相伴。
在照片里看到过这棵树春天开花时的模样,那是婀婀娜娜,别有一番春意的,如今是秋,树叶还是绿色,比起春季少女时的模样现如今又是安然沉稳的。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亭子的顶上已经长出了植物,便可见其年岁,我想
故宫 这方土地也是极有灵性的,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又是一日的好天气,最爱看光影布在红墙上的画面,影影绰绰极有意思。那年那岁,可曾有小主坐在此处赏鱼聊天呢。
故宫
故宫
经过御花园时本想拍些照片,奈何人实在太多无从下手,于是参观过便离开了。
一路走到后门,出到现代化的马路边,一场穿越的梦结束了。
故宫 之大,想我今日的所见定不及其十分之一,而我也深觉值得,我喜欢那一抹红,一道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