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贡嘎死亡率真相的一点探讨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20 19:46 编辑

声明:这个帖子笔者于8264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8264

2008年8月《户外》杂志在专栏文章“贡嘎攀登的红白蓝”中称:
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全部在贡嘎主峰遇难的攀登者共21人,而登顶的人数只有22人。这一比率远远超过有8000米杀手之称的安娜普尔纳和K2峰。

2017年央视在其三集巨制纪录片《贡嘎》中称:
贡嘎山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

这组数据其实来自百度百科的贡嘎山条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A1%E5%98%8E%E5%B1%B1/507005?fr=aladdin
贡嘎山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高山探险和登山圣地,但贡嘎山也是最难以征服的大尺度极高山峰,其登顶难度远远大于珠穆朗玛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这包括14名外国人。登山死亡率远远超过珠峰的14%和乔戈里峰的30%,仅次于梅里雪山和雅拉雪山。

2002年的时候遇难人数为21人,按百度百科的统计现在遇难人数为37人,新增16人,这16人属于哪支队伍,何时遇难,百度百科却无法说明,但却因此误导了伟大的CCTV

所以贡嘎死亡率虚高的第一个原因是有人虚报遇难人数,事实是攀登贡嘎主峰的遇难人数自2002年以来从未改变过,就是21人

相对而言,维基百科就严谨多了,维基百科的数字是登顶25人,遇难21人,并且详细列出了他们分属哪支队伍,何时登顶,何时遇难

那么登顶贡嘎的真实死亡率是否就是:21/25= 84% 呢?回答是不一定,实际上这个数字的可靠性取决于两个前提:
(1)所有的攀登队伍都是沿相同路线攀登贡嘎
(2)不存在因低级失误而导致的大规模人员遇难

显然攀登贡嘎的队伍选择了多条不同的攀登线路,于是我按维基百科提供的数据,对各条攀登线路的登顶人数和遇难人数进行了重新梳理,梳理结果如下:

贡嘎各攀登线路遇难人员统计:
~~~~~~~~~~~~~~
西坡转西北山脊
1957         中国        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滑坠 3,雪崩 1
1983         瑞士        滑坠 1

东北山脊
1981         日本        北海道山岳联盟队  滑坠8
1982         日本        市川山岳会登山队  雪崩2
1994         日本        雪崩4
1998         韩国        Kim Jai-myung等    滑坠1

南坡、北坡
1980         美国        Rick Ridgeway等    雪崩1

贡嘎各攀登线路登顶人员统计:
~~~~~~~~~~~~~~
西坡转西北山脊
1932        美国中国      西康探险队             2
1957        中国        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6
1982        美国        D. Coffield, D. Kelley     2
1983        瑞士                                         3
1984        德国      Gerhard Schmartz等3人        3
2002        法国 挪威     Antoine、Laurent         2
2017        捷克       Pavel Kořínek等            1

东坡转北山脊转西北山脊
1997        日本                          2

东北山脊
1998        韩国      Kim Jai-myung等           4

于是得出贡嘎各攀登线路的死亡率如下:

西坡转西北山脊           5/19 = 26.32%
东坡转北山脊转西北山脊      0/2 = 0%
东北山脊              15/3 = 500%

接着,我开始检查各支攀登队伍中是否存在因初学失误而导致的大规模人员遇难
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为西坡转西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贡献了80%,主要遇难原因为结组滑坠;北海道山岳联盟队为东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贡献了53.33%,主要遇难原因为结组滑坠

如果剔除这两组非正常遇难数据,重新计算后得出贡嘎各攀登线路的死亡率如下:
西坡转西北山脊            1/19 = 5%
东坡转北山脊转西北山脊       0/2 = 0%
东北山脊               7/3 = 233%

由此可以看出西坡转西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是很低的,只有5%,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按此线路登顶的人员中不乏民间业余爱好者,而东北山脊路线的死亡率为233%,依然很高,原因在于前后有三支日本队分五次试图攻克同一条线路,而韩国队只是对此线路做了微调,即取得显著进展,今年李宗利选择的线路已与日韩线路有很大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计算贡嘎的死亡率应考虑具体线路和剔除非正常遇难人员才有意义,贡嘎某些线路的攀登很安全的,而某些线路则很不安全,但日本人因为天性使然,不肯改变线路,导致其遇难人数不断攀升

后记:因为长期得不到澄清,贡嘎死亡率问题一直迷惑着普通大众和专业攀登人士,以至于国人要过61年之后才敢怀着荆轲刺秦王的心情踏足贡嘎,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国人肯定不缺智慧、勇气,之所以看不清这个问题是因为缺乏严谨、踏实的深入思考,缺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担当和责任感,谣言只有当它被人普遍采信和添砖加瓦时才会变得极其可怕

预告:在所有贡嘎的攀登中,有一条线路经过四支队伍的六次奋战才得以开辟,围绕这条线路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但相关事件在日本因为是一个严重的失败而不被广泛宣传,而韩国的当事人因为种种原因已不再活跃于攀登界,当年的事迹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即使在韩国也没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成就来宣传,所有的队伍都没有向国际知名攀登媒体提供任何报告,这导致把相关事件的真相展现出来的难度极大,笔者因为感念于那些无比执着、勇敢、为了这条线路赌上生命的人们,决意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利用极其有限的资料对相关事件做一个解读,拟分成两部分在8264山版独家发布
西北山脊线路的几个变种:
一般多从贡噶西坡进入西北山脊的引山梁,登到西北山脊之后,是45-50°以上的硬冰坡,并伴有雪崩危险。引山梁是垂直相交于西北山脊的三道山脊,东西走向。一般采用最北山脊攀登,1989年法国人开辟了中间山脊路线,最南山脊1984年开辟的。
2017年捷克人登顶时的路线特点:
西北山脊特点是横穿破碎陡峭的冰雪丘地形。尤其在海拔6300米处,最大的垂直冰雪丘形成一个准卫峰6344米,之后有80米的下降。登顶前山脊:离开卫峰,最后一段主山脊为岩冰混合线路,难度UIAA标准为II级。一号营地海拔5310米:位于最北"引山脊"的山肩。二号营地海拔5900米:位于西北山脊上,引山脊的交界处。三号营地海拔6700米:位于登顶大坡的下段,有小雪台允许扎一个帐篷。从燕子沟进入有西北山脊及东山脊两种选择:这一西北山脊线路与西坡西北山脊线路在卫峰6344米前汇合,东北山脊线路需从6652米峰山下横切过来。
看顶峰高清图片,感觉从西北山脊上到顶部区域后有相当一块平坦区域,两端各有一侧高地,海拨相差不大,是否会出现真假顶的问题?
死亡率=死亡人数/登顶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登顶人数?额,逻辑上感觉不太对呀。不是应该“死亡人数/攀登人数”么。就比如西北山脊,应该是5/(5+19)才对额。而且为啥大队伍事故就不算在死亡率里呢?
一个概念而已,不一定非要包含,以“死亡率=死亡人数/登顶人数”来定义死亡率,能够更直观的反应攀登这座山所需要的代价。意思就是,每成功登顶一百人,需要付出多少个生命的代价,这样不是更直观嘛。如果说攀登人数,那这个攀登人数这个分母,是很难确定一个足够严谨的基数的。
    个人不太愿意接受楼主关于低级失误的说法,虽说有些事故的确有一些人为原因,本来可以避免,但山和人一样,都是多变的,事故其实也一样,每个事故都不同,都有其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没有哪一个事故是正常的,不应该用低级失误这样的词去形容那些为了理想付出生命的前辈们,登山,就算失败,也是英雄。
      贡嘎山的难度我个人认为这两年可能比较好登,但前些年不同,过后几年可能也会不同。山上的地形,特别是冰壁、冰裂缝等危险地形,一年一个样,2000年初那次好像是西班牙还是哪儿的攀登队伍不是被一道十多米高的冰坡挡住了吗?说不定这些年就没有了,又说不定哪年指不定哪个地方又形成一块大冰,挡住现在的道路,都说不准。而且说贡嘎难度大,最重要的原因是强调的天气变化无常,而不是说山有多陡,天气变化大,不就是影响这些吗?
哈哈哈。看到文章开头的通过百度百科搜索遇难人数就想说还是用wiki比较靠谱……
果然楼主还是采用了维基的数据。
结组滑坠个人觉得也许不能算低级错误。除非有证据表明这些人都不够专业……说不定是因为环境+体力……等原因造成的错误也属于难以避免的错误?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19 19:55 编辑

版主说得对,低级错误的说法过于苛刻了,有一段时间我本来想发一个关于结组滑坠的专题贴,那时候想用田海子山难、总工会队贡嘎山难以及北海道山岳联盟队贡嘎山难做例子,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今年阿尔卑斯那边也有两个例子,一个是7人结组,一个是8人结组
但我手头正在做日韩东北山脊路线这个专题,北海道山岳联盟队贡嘎山难的例子会在这个专题里详细描述
,等这个专题做完了,到时再发一个结组滑坠的帖子,从多个例子去考察结组滑坠算什么类别的错误。顺便说一下,总工会队贡嘎山难本来会导致全军覆没,幸亏另一个3人结组被一块大石头给挡住了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1-19 20:08 编辑

说得在理的,现在山峰的难度评级没有把天气因素考虑进去,其实攀登的天气窗口是最重要的。攀登的天气窗口极少或者极不规律,这一类山峰被称为天气捕捉型山峰,一般来说都绝对高差极大,跨越几个气候带,导致天气变化剧烈。类似的还有落石捕捉型、雪崩捕捉型,大部分时间都是落石、雪崩,只允许在某个特定的短暂时间通过

1932就能登顶,能有多大的难度?网上总有那么一群看不见的人,总喜欢把一些事物神秘化,或者去美饰神话化,如果有人意见相佐,就什么爱国之类,民族大义,故乡情怀的大帽来了。还是那句话,1932就能能登顶的山,在人类科技进步如此巨大,天气预报能精确到几分钟内能否下雨,人类体质进化能更适应高寒气候,按理说早就应该是座馒头山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