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着学着,情不自禁写下拙文《一叶染红的历史魅力》: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迄今为止,野生古茶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争论茶树的发源地就显得意义不大.中国的茶专家倾向于把茶树的发源地定位于西南地区,但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曾出土过6000年前的古茶树,类似的学术争议不必过于较真.但把茶树叶子制成茶叶为人饮用之俗起源于中国,为世界所认同;需要强调一点,最初茶叶的身份是以能够祛除百病的稀有草药为人接受的,渐渐地喝的人多了就演变成了一种日常饮品.
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长的饮茶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那么神农氏会制茶吗?神农氏喝的第一杯茶是白茶黑茶还是红茶绿茶?
可以大胆想象的是,当初无意间飘落进神农氏汤锅里的茶树叶子,绝非是青青的茶叶子,很可能是自然萎凋日晒干枯的白茶类茶叶,借风之力,茶结人缘,经由神农氏之口,造福人间.神农氏惊喜之余,收集了若干这样的茶叶塞进药草背篓,待回到茅屋时发现,篓里的茶叶受体热影响正冒着热气,遂赶紧烧火热锅,烘干之,于是绿茶诞生了;抑或幸运的是经过发酵的茶叶烘焙成最初的红茶.咦,红茶诞生于炎帝时代,这仅是我个人的想象而已.
确信无疑的是,红茶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是红茶的故乡.要把茶叶做成红茶,就离不开发酵这道工艺关口,也可以说发酵茶就是红茶的前身吧.随着茶种植业的盛行,饮茶的大众化趋势发展,到公元十至十三世纪的宋朝,发酵茶出现了.
但此前八世纪中后叶陆羽的《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里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尽管紫苏本身气香味辛,但从文中所言松桂蜜气判断,该茶也具备红茶香味特征.
单道开为晋代人,好隐栖,修辟谷,冬能自暖,夏能自凉,坐禅饮茶驱睡,逾百岁而卒.其中茶的功劳不能说不大.倘若单道开所饮为红茶,则红茶诞生时间又可上溯六七百年之长,只不过那时候的红茶没有形成气候,只是小范围小圈子小品饮而已.
可以肯定,晋代高僧法显,西行取经前应该有机会在国内品尝过茶滋味;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佛经繁华之地,当时当地并无茶叶一说.法显身后,历史开玩笑般让红茶在这两个国家演绎出别开生面的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精彩红茶茶叶贸易故事.
但中国红茶的历史红茶之名,始见于明初.大臣刘基(1311-1375)在《多能事鄙/卷三/茶汤法/兰膏茶》中记载:"上等红茶研细,一两为率."而在《酥签茶》记载了:好酥于银石内溶化,倾入红茶末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的"酥签红茶"调制方法,这是现存最早记载红茶的典籍.
明代朱升的茶诗《茗理》则介绍了红茶制法.红茶批量生产的确切年代,尽管至今尚无定论,但应该在十五世纪前后.江西《铅山县志》记载:河口镇在明代宣德、正德年间(公元1426-1521年),除加工"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又精制出了小种河红茶、玉绿等名茶行销市场.其中"河红"茶是我国最早的知名红茶.
有人据此说,铅山河红比武夷山的正山小种早一到二百年的时间.而且福建崇安的制茶师大都聘自河口,所以说,正山小种是河口小种河红的复制品罢了.
其实早晚之说,复制与否,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把红茶发扬光大才是硬道理.你江西说河红是中国红茶鼻祖,也不及福建红茶蓬勃发展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良好口碑更让人钦佩.更何况最初的正山小种产区也应该是包含着铅山茶产区的.
如此一来,仔细想想那个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诞生的传说故事,是不是有一点牵强附会了呢.突如其来的军队睡在茶青上一夜,无意间成就了桐木关小种红茶的诞生,正山小种由此名正言顺地成了中国茶界公认的中国红茶的鼻祖.不过这样的传说,终归比碧螺春姑娘的茶传奇和达摩眼皮扯落于地长出茶树的神话更为靠谱一点.闽地茶民沾光于此,大做红茶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吧.
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载有:"...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茶香...".说明当时已有"小种"和"工夫"之分.中国茶学界普遍认为,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之后,由武夷山推广传播到中国东南茶区,简化了制法,到十六世纪发展为工夫红茶.待到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题写的"正山小种发源地"石碑矗立在武夷山保护区内时,更加毫无商榷余地地确立了正山小种的身份地位.
当然福建对中国和世界红茶的贡献毋庸置疑,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小种红茶和以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等为代表的闽红工夫红茶,是中国红茶的精品,她们诱人的芳香醇美,曾引领了欧洲百年的饮茶风尚.
也正是欧洲人对红茶的情有独钟,造就了红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中心地位,世界茶叶贸易量红茶的份额占80%之多.但红茶走出中国,初入欧洲大门时,其身份却出乎意料地别具一格,她被放置在药店中当药出售,昂贵的身价使得她只能由当时的贵族专享.欧洲人对红茶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如同中国先人发现茶时将茶当作一种解毒的草药如出一辙.
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红茶独霸世界红茶市场,尤其十八世纪是中国武夷红茶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有谚云:"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反映当时各地的茶叶大都以星村为集散地,这也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当时的国际红茶消费市场时间表从以下几个年份的红茶大事件可以清楚展示:
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队首先把少量武夷岩茶运回欧洲;
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使用帆船首次运载茶叶112磅回国;
1638年,俄国大使斯塔尔科在中俄边境恰克图换得328磅武夷茶献给沙皇,晋商借机开辟出一条河口到恰克图的茶叶之路;
1640年,武夷茶成为英国贵族的奢侈品;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不久英荷战争爆发,英国取胜并夺取了荷兰在亚洲的红茶贸易权,随后将茶叶运到其北美殖民地倾销;
1662年,英皇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后者将221磅正山小种作为嫁妆带入英国皇宫,英国饮茶之风由此流行;
1670年,受惠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美国人开始喝茶;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茶叶的贸易垄断被打破.
资料显示,最初到达欧洲大陆的第一批中国茶叶,并非红茶,而是武夷岩茶.但受制于当时的保存和储运技术,这些岩茶经过长期(接近一年)的海运颠簸,大都发酵最终变成了红茶.而这正好迎合了欧洲人喜爱芳香红茶胜过青涩绿茶的嗜好.打这之后,红茶的独有魅力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的口欲,红茶风劲吹,刮出了红茶生产的新天地,也吹出了红茶营销的新格局.
自十九世纪之后,中国红茶制法开始向海外传播,随后世界红茶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百年前以中国产销的工夫红茶为主,逐渐发展为当今以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产销的红碎茶为主,中国工夫红茶比例下降,红碎茶的消费达到极盛时期,另外还有红茶再加工的各种速溶茶、袋泡茶等正在不断改变着红茶市场的格局.
关于中国红茶制法向海外传播,请注意以下几个年份的红茶大事件:
1823年,英国探险家布鲁斯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野生茶树;1839年,阿萨姆红茶诞生;
1827年,荷兰人雅各松从中国带回茶籽和工人到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印度尼西亚种植,两年后试制成功红茶药茶等样茶;
1834年,中国茶种籽传入印度,英国驻印度总督班廷克任命茶叶委员会制定种茶方案;
1845年,英国人把阿萨姆红茶和中国红茶杂交后,在印度大吉岭等地广为种植.
1851年,英国人福琼带着8名中国制茶工和2万多株中国茶树苗抵达加尔各答.
1854年,杂交茶树传入斯里兰卡,1867年开始生产锡兰红茶;
当时这些国家都是聘请中国制茶工人前去帮助试制,按中国传统的手工制法生产工夫红茶.1870年后,国外开始采用机械方法生产工夫红茶,之后逐渐生产分级红茶.印度茶开始领军世界红茶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茶的品种提升了印度茶的品质,才使得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败下阵来.似乎一夜之间,中国最热门的出口产品开始无人问津,中国制茶业莫名其妙遭受重创,一蹶不振.
自此,英国的红茶文化开始广泛地流传开来.
而在中国国内,随着红茶外销的急剧扩大,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要,小种红茶的生产也不断向外扩大,全省各地都出现仿制的武夷红茶,红茶制作工艺也陆续传到省外各个茶区,演化出具有地方色彩的各地的工夫红茶.请注意各地工夫红茶开始制作的年份大事件:
1759年,白琳工夫因受地方官员关注而被载入史册;
1785年,宁红工夫在江西宁州(今修水县)诞生(依据当代茶圣吴觉农"宁红早于祁红90年"之说);
1820年许,九曲红梅由闽北移民创制而成,1886年曾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
1840年之前,宜红工夫已制成,当年羊楼洞(今赤壁市)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
1847年之前,湖南平江已经开始生产红茶,湘红工夫自此在湖南各地推广生产;
1851-1861道光年间,浮梁县开始全县制作工夫红茶; 1915年,浮梁江村严台"天祥茶号"所产工夫红茶,获"巴拿马金质奖章";
1851-1861年,胡福四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坦洋工夫;
1874年,江西茶商赵氏到政和倡制工夫红茶,政和工夫轰动一时;
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在东至县仿效闽红制法,祁门人胡元龙在平里镇贵溪皆成功制成祁门工夫红茶;
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会社在台湾北部试制红茶成功;
1903年,日月潭工夫红茶在台湾苗栗试制成功;
1939年,中国机制茶之父冯绍裘在凤庆茶厂试制成功云南滇红工夫;
1950年,江苏被列为新开辟的红茶区,苏红工夫由苏红毛茶统一名称而来.其红茶制作技术于清朝时由浙江传入;
1950年,浙江试制成功越红工夫,其前身"越毛红"在民国时就已经少量生产;
1950年,贵州开始生产条红茶,即黔红工夫;
1950年,川红工夫诞生;
1959年,海南建立了红茶出口基地,五指山工夫红茶问世,此前海南的产茶历史已有1000余年;
1959年,首批英德红碎茶问世,如今英德9号工夫红茶享誉中外;
1965年,广西开始试制红碎茶,1974年广西被定为红碎茶出口生产基地;
纵看中国红茶的前世今生,横观世界红茶的较量制衡,中国红茶几多欢喜几多忧愁.十九世纪后半叶之前,工夫红茶在中国各地的发展受殖民者需求推动,市场拉动生产来满足需求;而到二十世纪特别是解放后,则完全为满足前苏联需求,国家以茶换贷所做的政府计划行为,使得各地纷纷上马红茶加工项目.
即使这样,几百年来,一片茶叶,几丝红茶,可以改变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还能引发枪林弹雨的可怕战争,却难以改变中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饮茶习俗,在世界茶叶市场仍旧以红茶为中心的大格局下,中国的茶消费,依旧绿茶为王.
很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国人发明生产的极具保健养生价值的红茶,自其诞生之日起,大都为外国人享用,为外国人所津津乐道;在红茶发源地的福建省,当地人最初对红茶并不感冒,仅将红茶作为一种出口商品看待.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为:饮食结构和习惯不同导致:欧洲人食肉为主,而肉类属于酸性物质,红茶属于碱性饮品,有较强的解腻作用,与肉食搭配相得益彰,有利健康.
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正在变化着的中国现象:中国人大部分民族吃粮食逐渐发展为大部分民族食肉为主了,在城市中尤为突出,甚至部分人的食肉量已经超过了欧洲人.这可否成为宣传推广红茶文化的一个最好的理由呢?喝红茶有助于消化,使得体内能够及时获得植物类食物所含的维生素、氨基酸、氨茶碱等,与食肉进行互补.在这方面,经过发酵处理加工的红茶,有着其他茶类不可替代的功用.
所幸,中国红茶在经历了出口市场的大起大落之后,已经在国内逐渐红起来了.这说明,已经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开始认识到红茶对健康的提高和保障作用.
这从公开的相关红茶数据便可看出端倪:1989年中国红茶生产量达到13.13万吨,占中国茶叶生产总量的24.5%,几乎全部出口,为历史最高水平.自此之后,伴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红茶生产量和出口量直线下降.到2005年,红茶产量仅有4.8万吨,出口量3.58万吨.
也就在这一年,还是在正山小种诞生的武夷山茶区,顶级红茶新品金骏眉,以其昂贵孤傲的身价横空出世,洛阳纸贵,居然点燃了中国人喝红茶的热情,如星星之火燎原般,红风刮起,席卷全国,正熊熊燃烧呢.
2006年,福建元泰茶叶有限公司在福州注册成立,该公司集全国18种历史名红茶于一身,堪称中国红茶界的一支奇葩;只需在该公司独创的西式红茶屋里,便可坐享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品质红茶.
红茶,尤其工夫红茶,正以其不可挡之态势引领着中国新一轮饮茶新风尚.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2012茶叶各项数据,2012年干毛茶总产量176.1万吨,其中绿茶118万吨,红茶18.1万吨.令人可喜的是,预计今年的红茶产量将继续上升,红茶消费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另一个可喜的红茶现象是,在遍及全国的茶产区中,只要有种植茶的地方,就有红茶的创新试制:绿改红,乌改红,红色占优;信阳红,佛手红,处处见红;古树红,茉莉红,香红袅袅;金骏眉,银骏眉,香眉不逊;甚至在最北产区的山东各茶场,崂山红,日照红,诸城红,能红则红.就连久负盛名的西湖龙井也开始跃跃欲试,试制红茶了.更不用说,云南白药这样的制药企业也赶着热闹,借凤庆滇红之盛名,成功推出一系列红瑞徕品牌红茶了.
果真是,中国红,红中国,重振雄风正待时.
以上文章纯属鹦鹉学舌。现在读来,不禁哑言失笑。一家专门经营国内外知名红茶的企业:元泰红茶,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