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溪大地缝十二背后穿越略记 - 贵州 - 8264户外手机版

  贵州

油桐溪大地缝十二背后穿越略记

杨光友(南国红豆)

贵州绥阳宽阔镇油桐溪大地缝,地处黔北大娄山腹地,人称“十二背后”。这里流传着一些神秘诡异的传说,诸如:这是条绝路,没有人走通过,没有人敢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就没有出来过。总而言之,十二背后是个神秘莫测、极其凶险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深度游的兴起,十二背后渐为驴友所闻所问所往。虽心有所惧但仍向往。于是,趁暑假有时间终于冒险成行。

2020年8月7日,我们一行5人从松桃出发,驱车400余公里,于下午1点左右到达遵义与领队汇合,包车前往绥阳茅垭镇中坪村,接受领队对我们进行速降技能培训。培训基地位于山腰处,山上广泛分布着碳酸盐类沉积岩,垂直节理发育,几条裂隙在葱郁的林木遮蔽下,格外清幽而隐秘。在长满青苔的崖壁上,我们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训练,掌握了速降技能的基本要领,为明天穿越十二背后做了必要准备。

图片解读:节理即岩石因断裂而产生的断面。经观察,岩层倾角很小,呈水平或近于水平分布,两个断面没有或很少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崖壁高二十多米,裂隙宽一、二米不等。虽盛夏时节,身处其中也浑身清凉。

茅垭镇中坪村(28.12°N,107.17°E),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地处大娄山山脉高山半高山地带,宽阔水河和干河沟河由北向南在这里汇合,称“羊岩河”,注入乌江支流芙蓉江茅垭镇段。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人们休闲避暑观光的好去处。加之距离有“火炉”之称的重庆较近,被重庆投资商视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临河而建的休闲山庄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里并没有因此而热闹起来,小小的街道两边的店铺、酒楼空无一人,分外冷清。倒是羊岩河在黄昏里静静地流淌,清澈的河水中三五成群的小鱼儿正悠闲地游弋。

图片解读:左图,晚饭后,伙伴们在桥上闲聊,身旁是临河建造的山庄一角,就这样闲置着,只能看到一两个垂钓的村民;右图,桃花鱼,学名鱲鱼,生活在水质好的溪流中的小型鱼类。

闲逛时,偶遇一位年长者,我们便向他打听关于十二背后名字的来历,遗憾的是他也说不清,只是听人说起有采药人去过那里,流传着几句用方言说起来很押韵的顺口溜:“十二背后马甲岩,我去采药材。不是背兜系系款到起,差点没得命回来!”看来,这名字的由来真无从知晓了。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黄昏时分,小村渐渐浸润在若有若无的薄雾中,像一幅难以描摹的山水画,也像一篇优美的散文。

突然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于是和伙伴们小酌了一场,带着微醺和对伙伴们的谢意满意地睡去。

2020年8月8日,伙伴们起了个大早,乘车沿一条乡村公路上到半山一个小村子,公路已到尽头。7:20左右,伙伴们开始徒步前往十二背后。

眼前是一座山坡,是宽阔水河和油桐溪的分水岭。爬上一段约二里地的缓坡,地势变得开阔平缓,是一片点缀着各种野花的草地。
图片解读:娄山山脉腹地久经侵蚀形成的夷平面和缓丘(山岭),植被以草甸和灌木为主。

走过草地,山路渐渐变得崎岖,稀疏的乔木下生长着茂密的箭竹林,伙伴说,走过好多山,一到这个高度就能看到这种相似的景观。

从山腰到油桐溪谷底,山势异常陡峻,树木越发高大茂盛。这是一片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植物种类丰富,不乏国家级保护植物。经查阅资料得知,植物区系原始古老,有源于中生代白垩纪的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槭树科等十五科,新生代第三纪残留下来的珙桐科、紫树科、山茶科等二十二科。

图片解读:左图,探险者的路,山高路陡,如遇阴雨天则无法行进。自上而下,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草甸-灌木林-刺竹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右图,高大挺拔的金丝楠木。

娄山山脉山体庞大、腹地宽广,森林覆盖率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空间。有资料可考,不完全统计,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和昆虫约四百一十八种;两栖类二目七科九属十九种;爬行类二目五科十四种;鸟类达一百四十八种,分属十五目三十二科,占全省鸟类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七;小型兽约二十四种;大中型兽类共二十二种,其中珍贵兽类达六种。

9:20左右,到达油桐溪十二背后上游峡谷,伙伴们换上5毫米保暖连体潜水衣,要通过二、三百米的峡谷,谷底乱石嶙峋,凸凹不平。时而在沟床上看见大大小小破碎的的石块,新鲜的断口上残留有白森森的石粉末,这是不久前从高处崩落下来的石头砸成的。伙伴们不敢大声说话,感觉危险就在头顶,尽力快速通过这段充满恐惧的路段。

图片解读:十二背后大地缝入口,两边的岩体高约二、三百米,峥嵘而崔嵬。受光照不足和土层薄瘠的影响,乔木难以生长,成为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生存的领地。在这种连猿猱都难以攀援的地方,也许只有先前的采药人光顾了。

进入十二背后大地缝,两侧悬崖壁立,巉岩耸峙,夹持着一川溪流。天空成了一条线,阳光照不到沟床上,眼前如天将破晓前一般昏暗。这里和外面温差很大,溪水冰凉冰凉的。沿途水文条件复杂、沟床地貌类型多样。

图片解读:沟床上正在形成的壶穴,直径大约1米,深度一、二十厘米。

图片解读:壶穴,即基岩河床被湍急水流磨成的深穴,直径超3米,深五、六米,岩壁被磨蚀的很光滑,在下游方向上有被流水侵蚀而成的缺口。

图片解读:左图,先后形成的两个壶穴相连在一起,形成顺序应是先下游后上游,与流水的溯源侵蚀有关。右图,深槽,即河床中低洼的水下地形。

图片解读:左图,岩槛,又称“岩坎”或“岩阶”。坚硬岩层横贯河床底部或河流与构造线直交而形成的局部岩槛。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右图,沟床上的小生灵,由于地缝狭窄且深,水体温度受外界的影响小,常年保持17-18℃的恒温。
这里并不是生命的禁区,清澈的溪水里常能看见游动的石蚌的幼体(蝌蚪),偶尔还会与毒蛇不期而遇。

十二背后大地缝,地处地球上最神秘的北纬30°纬度带,全程约15公里,沟床宽多为4-6米,深达数百米,沟床比降大,落差或许达三、四百米。娄山山脉受长期侵蚀和多次间歇性构造抬升,形成了800-1000米、1100-1250米和1400-1500米三级夷平面,很多地方山高谷深,地形破碎,不乏断裂带形成,这或许就是十二背后大地缝的成因。

进入十二背后,就只能顺流向而下,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因为每一处光滑的岩壁,你都不可能向上逾越。无数的岩槛、深潭和深水沟以及水底不明的地形,随时可能掉下的落石和不可逆料的降水天气引发的山洪等都极具危险性。

图片解读:左图,流水搬运来的大小石头在弯曲的沟床上堆积,由于沟床狭窄,雨后山洪汇集,水位在短时间内可上涨几米抑或几十米;右图被流水冲刷得非常光滑的沟床,沟床左侧被侵蚀成很深的沟槽。

图片解读:左图,垂直的崖壁高达数米,最好的行走就是跳进深水潭里;右图,岩壁高达一、二十米,有岩石突兀,需采用绳降方式下行。

下午两点多,历经艰辛的伙伴们走出了十二背后,顺着河道往下游继续走了千米左右,再翻越一个陡坡到达一个小村子——底水村,终于完成了这次穿越。

穿越十二背后,就是穿越一次生死。我似乎理解了人们对它的各种传说,十二背后也许就是一扇最接近地狱的门。唯有神秘,才心怀恐惧;唯有心怀恐惧,才会心怀敬畏。

每次完成野外穿越,我都会感觉格外的身心愉悦,总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用文字记录下我骄傲的心情。而穿越十二背后却让我久久不敢提笔,因为我没法准确的描述出十二背后透露出的强大而神秘的自然之力。基于此,对于十二背后的描述,我更愿意以一个地理爱好者的身份用地理的视角去仰视它,认识到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图片解读:穿越者,左起:罗志,沧海,南国红豆,万岁H人(领队),冰山雪莲,咖啡。这是第一支成功穿越十二背后的松桃人队伍,其中冰山雪莲为穿越十二背后的铜仁第一位女队员。

伙伴们用时近5小时完成了对十二背后的一次超高强度的穿越,成为目前穿越十二背后速度最快的队伍。
感谢伙伴们的照片,感谢伙伴们陪我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感谢伙伴们的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死的挑战。

南国红豆记于2020年9月20日

5个小时算快的一支队伍了!那条青竹标是主人,有个队伍也拍到过,不过没那条粗!呵呵,安全第一!!!
本帖最后由 老@空 于 2022-9-23 00:37 编辑

我两次穿越十二背后,如果从山垭口下沟(马甲岩上部)算起都是从早上约9点一直到天黑。虽然两次都因不是非户外人员拖累(被迫承担义务照顾这些碰见的临时同行人,遇见也算有缘),但与楼主比起来、感觉你们真的很强大,用时五小时,简直不敢想象。

五小时中还包括在深水谭中捞了大半小时的绳子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