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简介
徽州 位于
安徽 东南端。 徽州 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
徽州 在先秦时代居住着土著山越人,史书里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越人断发纹身,以稻为饭,以鱼为菜肴,水耕火耨(用人力和石器在围着水的田地上耕作,用火烧来除杂草和施肥),有成年仪式磨平犬牙和猎取人头祭祀的风俗,越人居住的土地地广人稀,食物靠狩猎和捕获水产就能自给自足,越人没有饥饿的痛苦,但也没有积蓄,越人的语言与当时的古汉语完全不能通话。 徽州 地区靠近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有记载说当时这里可能已经成为吴、越的领地,然而今天并没有在 徽州 地区发现来自吴国和越国的文物,相反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从种类到器物的造型都与中原迥异,当时这里非常有可能是山越人居住的蛮荒之地。
有关 徽州 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 中国 后,在古 徽州 地区设置了最早的两个县, 黟县 和 歙县 。黟的意思是皮肤黝黑,因为来到这里的中原人看到这里的山越人皮肤黝黑,身材矮小,性格彪悍,以此命名。歙的意思是山水集聚。因为来到这里的中原人看到这里崇山峻岭,溪流密布,以此命名。秦始皇在位时期为了防止
浙江 的越国遗民反抗,强行迁移越国遗民到 皖南 定居。
徽州 地区的第一批中原移民是来到这里的官吏和士兵的家庭。当时, 歙县 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 歙县 、 徽州 区、屯溪区、 休宁 县、汤口镇、 浙江 淳安 县和
江西 婺源 县的一部分。最早的 歙县 县城位于今天的练江、渐江的交汇处处,今天的 歙县 雄村乡浦口村。当时这里的大部分土地依然是秦朝政令无法到达的地方,山越人仍然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退到山区中继续反抗,不接受中原王朝的tong治。
到了西汉时期, 歙县 辖地的越人和汉人交流增多,一部分越人开始融入汉族,但越人聚众对抗汉人仍然十分频繁。东汉末年和东吴时期,在 皖南 山区的山越人在金奇、毛甘等人带领下几次举行起yi,攻击汉人与 孙吴 对抗。孙权先后派遣贺齐和陆逊 平定 皖南 山越的起yi,并用围困山区和安置投降者的办法,迫使越人瓦解。最后直到诸葛恪担任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 丹阳 太守时, 皖南 的越人才全部成为列入东吴户口,为东吴纳税服役的臣民。汉人政权从此才全部控制 皖南 、浙西、赣北的山区。东吴征服 皖南 以后,从 歙县 分出休阳、黎阳, 始兴 三县,至此 歙县 的辖地大体上就只有今天的 歙县 、 徽州 区、
绩溪 县和汤口镇。汉人在东汉末年随着东吴对 皖南 的逐渐征服,开始大量进入 皖南 山区。
280年西晋灭亡东吴后在 徽州 地区设置 新安郡 ,后人以 新安 为 徽州 别称就是由来于此。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 中国 北方在此以后陷入持续270年,主要由异族统治的分lie战乱,大批北方汉族南迁。东晋时期居住在 皖南 山区的汉人逐渐增多,取代山越人成为 皖南 的主体民族。从北方南迁的汉人把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传播到南方,让 徽州 地区的生产力和技术有了极大进步。牛耕、犁、水车、水锥、播种的耧车、筛选稻谷的风车、先进的织布机这一时期在 皖南 得到普及,北方先进的种植和施肥方法也传播到 江南 。因为古 徽州 山多地少,土地不肥沃,而耕地面积/人口的平均数很大,一年所产的食物不能自给,早在东晋时期,这里的人就开始出外经商。以山区所产的木材外销。 歙县 人工种植枇杷、柑橘、雪梨等水果的历史也是在东晋到隋唐时期,外出经商的人所发展起来的。
589年,隋朝消灭了南朝中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 中国 。在 皖南 设置歙州,下辖 歙县 、 休宁 、 黟县 三县,与后世古 徽州 下辖六县的地域大致相同,当时的歙州治所在 休宁 县万岁山(今 休宁 万安 镇古城岩),当时那里也是 休宁 县城的所在地。隋代以前 安徽 的经济文化重心在淮河流域,唐末以前 寿县 是 安徽 最大、最发达的城市。 安徽 的另外三个次于 寿县 的重要城市是
亳州 、庐州(
合肥 )和宣州, 皖南 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江淮地区介于二者之间,歙州受限于多山、闭塞的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和那个时代落后的商品经济发展水 平和 环境,是 安徽 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隋朝末年,天下大乱。 歙县 人汪华(他的出生地现在属于 绩溪 )占据了歙州,闭关自保,在战争频繁的乱世保障了古歙州几个县的安宁,并且识时务的在621年主动归附 新建 立的唐朝,保障了古歙州地区免遭战火的破坏。汪华割据歙州时期,把歙州治所从 休宁 古城岩迁到 歙县 , 歙县 从此成为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汪华把 歙县 县城和歙州古城迁移到今天 歙县 老城区西面的古关地区。653年陈硕真起yi军曾攻打歙州,没有攻克。762年歙州爆发方清起yi,起yi波及今天苏浙皖赣沪五省区,766年起yi才被唐朝 平定 。到了晚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 徽州 地区迎来了第二批移民潮。隋唐时期,歙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来, 徽州 茶叶的种植和徽墨、歙砚的制造都是在唐朝开始的,问政山种植竹笋的历史也始于唐朝。歙州还成为全国著名的纸张产地。歙州商人群体这时也壮大了很多,财富也比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增长。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里大量中原移民迁到 徽州 定居。这是 徽州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到了公元9世纪的晚唐时期,歙州考取进士的人数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又以 歙县 人最多。唐朝又分出歙州几个县的土地设置了 绩溪 、 婺源 、 祁门 三县。歙州一州六县( 歙县 、 绩溪 、 休宁 、 黟县 、 祁门 、 婺源 )的格局形成了。唐代歙州经济开发速度加快,是 安徽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州。五代十国时期,歙州先后属于 合肥 人杨行密建立的杨吴政权和李昪建立的南唐,这一时期歙州的文具制造和经济继续发展。
976年, 徽州 归降宋朝,成为宋朝的领土。宋朝占据 歙县 以后,979年,当时在 歙县 古关的县城和歙州州城被大水冲毁, 歙县 的风shui先生们发现在练江以东的乌聊山下,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较高,井水甘甜,土壤润洁而质地紧密,于是让地方官把 歙县 县城和歙州州城迁移到了今天 歙县 老城区。
宋代的歙州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歙州商帮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官府和民间办学之风大为盛行,这个时候,来自 歙县 的商人活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科举及第的人数达到了全国前列。宋徽宗时期,方腊起yi,短暂占据过 歙县 ,北宋 平定 方腊起yi以后,把歙州改名为 徽州 ,徽是美好的意思。古 徽州 一府六县的格局正式形成。当时的 歙县 是全国雕版印刷业和印书业的中心,大儒和学者不断涌现,家族办学,重视教育成为传统。徽菜也是在南宋时代从 歙县 起源的。南宋时期,呈坎人罗愿编写了古 徽州 第一部地方志《 新安 志》。南宋时期是 徽州 的第三次移民潮。宋代 安徽 经济文化重心在江淮之间的庐州 合肥 , 徽州 的文化和经济在南宋时期开始在 安徽 崛起。唐宋时代,限于当时人对歙州和 徽州 贫困落后的固有偏见,李白(为
黄山 写过诗,没接受邀请)、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唐代大诗人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均未上 黄山 游览。
1276年 徽州 投降元朝。元代的 徽州 是 安徽 少数几乎没有受到战乱破坏的地区。1357年朱元璋军攻克占领 徽州 , 徽州 人朱升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字策。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明清时期, 徽州 十分繁荣兴盛,在各方面达到了远超以往的巅峰。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中期开始, 徽州 成为了 安徽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府州。15世纪明朝中期开始, 徽州 商人发展为全国与晋商并列的两大商帮之一,经营范围从早期的木材、茶叶、土产山货、文具发展到各行各业,垄断了
江苏 的食盐贸易,钱庄、典当、饭店、茶馆也成为 徽州 人主要从事的行业。徽商中,又以 歙县 商人占到6成以上。明清时期以 歙县 人为主的 徽州 商人垄断了
淮南 淮北 的食盐贸易,并大大促进了苏南浙北地区 江南 城镇的发展,足迹遍布 中国 各个省区,并延伸到
日本 、
朝鲜 、 蒙古 、
俄罗斯 、 东南亚 等地。15世纪中期,明朝成化年间,徽派建筑风格基本形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歙县 知县史桂芳修筑在 徽州 府城之东 歙县 县城,扩建 徽州 城, 徽州 城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 徽州 岩寺人潘之恒创作 黄山 志书《黄海》,邀请和接待当时的著名文人到 黄山 游历,改变了16世纪以前国人对 徽州 的偏见,因为大量社会名流作诗撰文宣传, 黄山 和 徽州
旅游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开始打开。随着明朝末年徐霞客的到来,和《徐霞客游记》的刊印, 黄山 优秀的旅游资源逐渐被全国人知晓。
1645年清军攻入南直隶,当年农历六月 徽州 人金声组织民众kang清,九月清军击败金声组织的kang清yi军占领 徽州 。1648年南明金声桓攻入 徽州 。1658年南明张煌言率部短暂占领 徽州 ,1674年三藩之乱中耿仲明军曾短暂占领 徽州 。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徽派木雕,砖雕,石雕从形成到发展,徽派盆景也在明朝晚期到清朝中期发展起来。当时的 徽州 文风鼎盛,人均考取进士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绝对数量是全国前几名,其中又以 徽州 府治 歙县 的人口占大半。 徽州 人还在乱世中为 中国 保存了很多古籍善本。 歙县 雄村曹氏家族四世一品,影响了 中国 历史。1835年道光帝委任陶澍在
扬州 进行盐法改革,改革废除了徽商对淮盐的垄断地位,放开食盐贸易的自由竞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向徽商摊派战争赔款。同时境外商人从此大量进入 中国 ,开店设厂,洋货大量输入,这让徽商走向衰落。1851年,太平天国起yi爆发,1853-1863年,太平军与清军在 徽州 地区展开了长达10年的拉锯战,战争双方为了zhen压反对者和鼓舞士气,对 徽州 地区进行了can wu人道的大tu sha和qiang劫,很多古迹毁于一旦, 徽州 人口损失大半,太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是长江中下游的
湖北 、 江西 、 安徽 , 江苏 , 浙江 等省,而这正是徽商财产的主要所在地,洪秀全部下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还曾经下令抄没太平军占领区所有徽商的家产,诛sha徽商家族,供给太平天国国库。清政府也加紧盘剥徽商,徽商向清政府缴纳摊派份额和捐献军饷一亿两以上的 白银 。徽商的财富大多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战后, 中国 经济已经走向近代化,徽商的封建思想跟不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 徽州 没落了。
民国初年, 徽州 地区军fa混战民不聊生,1927年国民dang占领了 徽州 ,共产dang方志min率领的红jun在1930年代初曾经在 徽州 部分地区建立su区。抗战时期,大量军民涌入 休宁 县的屯溪镇,屯溪镇从此取代了 歙县 县城成为 徽州 和 黄山 市的中心。日军飞机几次轰炸屯溪、岩寺和 歙县 。1949年4月30日屯溪、 歙县 解放,1949年5月28日,guo、gong双方在 休宁 县 溪口 镇豸山展开最后一场战斗,当日红旗插上山顶,俘虏国民dang 安徽 省头目,宣告了 徽州 和 安徽 全境的解放。同年 婺源 最终被划出 徽州 。1984年汤口划出 歙县 并入 黄山 区。1979年邓先圣游览 黄山 ,做出了一定要把 黄山 旅游的招牌打出去的讲话,确立 黄山 旅游兴市发展战略。1986年 歙县 成为第二批 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 徽州 地区改名 黄山 市, 绩溪 县划出。1988年划出 歙县 西部几个乡镇成立 徽州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