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阳行(五)白马寺(完)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2021端午车过洛阳

一探白马寺。

无作门进,

转六祖殿,

观藏经阁,

法宝阁赏宝。

无相门出,

山门白马同在。

中华第一名刹,

经文戒律如满院古树。

我佛慈悲,

兼容并蓄。

中泰印缅,

四国佛殿并存。

白马驮经的故事,

已成传说,

那一刻的心绪,

有点踌躇彷徨。

唯有一群信徒,

用虔诚侍奉信仰。

        2021.06.14端午节早上8点从林里故事酒店出发,十来分钟就到了慕名已久的白马寺了。

        白马寺,我国各地有若干寺庙均为此名,其中以河南白马寺最为有名。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白马寺的传说与故事: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驴行户外,一直在路上!


户外纯属兴趣爱好,希望有一天能走遍神州大地。有空时我会慢慢记下现在以及过往的驴行历程同大家分享,也许偶尔会发发牢骚。喜欢的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好友也可点击标题下蓝色字“随风印迹”关注。驴行路上有你更精彩!




逆时针绕塔一周,祈求幸福平安,石材地面也磨得光滑异常了。

        返回白马寺大门口给青青和线线两姐妹合影,然后回到停车场大家各自返程,一路顺畅,下午5点回到霸都大合肥,行程完美结束。

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

        进入解脱门,人生得以解脱。

        

印度佛殿大门紧闭,不知为何没开放。

        2003年6月,时任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的到访为白马寺印度佛殿的成立埋下了伏笔,瓦杰帕伊受白马寺泰国佛殿的启发,产生了在白马寺建设一座印度佛殿的念头。 

        在印度总理产生修建印度佛殿的设想后,经过洛阳市地方政府与印度驻华使馆多次洽谈,最终形成了《关于印度在中国洛阳白马寺西侧建设印度风格佛殿的洽谈》的文件, 2005年4月9日至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在访问期间,中国总理和印度总理辛格签订了《印度在中国洛阳白马寺院西侧建造印度风格佛殿的备忘录》。

        2006年4月26日,在白马寺举行了印度佛殿施工奠基仪式,2007年7月2日,由印度政府提供的印度风格佛殿内外部装饰需用的装了28个集装箱的石材运抵施工现场。2010年5月29日,印度风格佛殿正式落成,印度总统帕蒂尔于当日参加了落成仪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为印度风格佛殿开光。

        逛完后再从白马寺无相门出来,去左边的齐云塔院看看。路边的放生池里很多乌龟,老鳖,锦鲤游来游去。

        

金塔内中心摆有6座缅甸赠送不同材质的佛像,随便拍了几座。

  “龙护佛祖”雕像位于白马寺大金塔东门前的东北侧,对缅甸文化不太了解的人往往把它当成是绿色的眼镜蛇。在缅甸,它不是眼镜蛇,而是一种叫做“龙蛇”的吉祥物。雕像表达的是“龙蛇护佛,吉祥如意”的场景,龙身盘在一起,龙头高高昂起,盘起的龙蛇躯体形成一个宝座,上面坐着一尊金身佛祖。

        

缅甸风格佛殿看起来同泰国佛殿风格类似,由缅方出资兴建的,缅甸时任总统登盛对该佛殿的兴建十分支持,2014年佛殿落成时,他亲率72人的代表团专程来到白马寺,出席了佛殿落成典礼暨安奉开光法会。

        白马寺大金塔仿造仰光大金塔,红色门楣上,有几个缅甸文烫金大字,翻成汉语就是“中国大金塔”。据说“中国”二字用的梵文,在缅甸语境中显得颇有文化。大金塔本身高32.9米,只是仰光金塔的四分之一,但整个塔身金碧辉煌,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显得雍容华贵、气势非凡。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