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从
合肥 去了 庐江 县一游。庐江县简介庐江历史
庐江 位于 合肥 市区西南面, 巢湖 西南岸,为 合肥 所辖5县之一,这里在西周和春秋早期属于淮夷方国舒国。前657年徐国消灭舒国,但由于舒国和徐国不接壤,不久后舒国又复国。615年楚国灭亡舒国,这里从此成为楚国的领地,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吴王阖闾统治前期(前514-前506年),吴国又击败楚国夺取了
安徽 江淮之间的全部土地,这里并入吴国。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这里又成为楚国领土。前223年这里并入秦朝,隶属于治所在楚国最后国都寿春县( 安徽
淮南 寿县 )的
九江 郡。西汉时期,汉朝设置了舒县(时间大约在前202年-前121年之间)。今天 舒城 、 庐江 、 桐城 三县都属于舒县,舒县的县治位于今天 庐江 县西南部的柯坦镇城池村。经历了西汉早期英布、刘长、刘安三位 淮南 王统治以后,前122年汉朝处死了图谋造反的刘安,将 淮南 国改为 九江 郡,第二年又分出 九江 郡的南部地区设置 庐江 郡,管理 安徽 长江以北, 巢湖 以南地区和
湖北 大别山 区。以舒县为 庐江 郡治所(隋以前 合肥 不属于 庐江 郡, 庐江 郡治主要在舒县和皖县( 潜山 ))。东汉时期舒县是汉朝重要的造船基地。这里可以造汉朝水师中最大的军舰高十余丈(汉代一丈大约是2.3米)的楼船。还可以造大量用于转运物资的商船货船。也是重要的水军训练基地。汉朝在 巢湖 上设置楼船官, 巢湖 楼船官带领水师维护治安,打击走私,征收渔税。汉代之前 庐江 地区原本野兽出没,森林密布,到了东
汉中 期,这里已经成了粮食自给有余的南方农业和生产技术较发达的地区。 汉武帝时期 庐江 县的铁矿设置了专门掌管冶铁的铁官,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机水排在不久之后就被太守王景推广到 庐江 的冶铁生产上。 庐江 的矾矿是从古至今 中国 唯一的大矾矿,从汉代就开始开采。东汉末年,舒县县治被毁,为了躲避曹军,孙权将 庐江 郡治迁到皖县( 潜山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舒县时废时置、时并时析,曾异名昆乡、濳县。南北朝梁天监初(天监元年为502),置湘州,改舒县名濳县,为 庐江 郡治。湘州治亦在此。至梁武帝天监末年(519),改舒县(濳县)为 庐江 县。郡、县同名, 庐江 县名始此。从南齐到北周, 庐江 为 庐江 郡治
583年隋朝设置庐州(又名 庐江 郡)从隋朝开始, 庐江 县开始并入以 合肥 为治所的庐州。此后长期隶属于以 合肥 为治所的地级政区庐州(583-978)和庐州路(1276-1364)、庐州府(1364-1912)、省级政区 淮南 西路(1128-1276),江淮行省(1364-1366),978年至1276年则属于治所在 无为 县的 无为 军管辖。民国时期也一度隶属庐州地区。唐开元二十三年(753),割 庐江 、 合肥 两县部分区域设 舒城 县。从唐代开始 庐江 就以鱼米之乡著称,从那时起, 庐江 所产的大米就大量外销。宋代 庐江 地区兴起了好几个矿业和商业城镇,并且 庐江 矾山的矾矿和铁矿为宋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庐江 的陈氏家族家财数百万贯(宋代一贯购买力相当于今天460元左右)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富商家族。1276年, 庐江 县跟随南宋宋 淮南 西路(治所庐州 合肥 )制置使夏贵降元, 庐江 成为元朝领土。1368年 庐江 成为明朝领土。元末明初 庐江 人口锐减,明朝政府从全国迁移百姓到庐州府定居,这些移民主要来自
江西 、 皖南 、苏南地区,明朝洪武末年,外地移民占到庐州府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二。今天大部分 庐江 土著就是这批移民的后代。明代 庐江 人也有一些到庐州府、
南京 、南直隶省各地经商, 庐江 的大米和农产品通过 三河 镇码头大量销往外地。 1635农历正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革里眼(贺一龙)、老回回(马守应)由巢县经盛家桥,攻克 庐江 城。1642年农历六月十三,张献忠再次攻克 庐江 城。农民起义军两次在 庐江 的活动都sh
ASI官员、地主豪绅,到处qiangjie百姓的财物、牲畜家禽和粮食,张献忠除了纵兵qianglue民间金银、粮食、牲畜家禽外,零星的sharen、fanghuo之事也很多 。给 庐江 经济造成很大破坏。1645年清军占领 庐江 。1645-1648年 庐江 人积极参加、配合抗清起义,反抗剃发易服,多次被反清起义军占领。1658年张煌言的部队来到 庐江 , 庐江 城在无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投诚张煌言。积极参加支援张煌言起义军,支援协助起义军围攻庐州府治 合肥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三次占领 庐江 , 庐江 三次被清军夺回。1858农历十月初二,湘军大将李续宾率湘军围攻 三河 的太平军。夜,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捻军将领张乐行领援军驻金牛、白石山,与清军先后激战于金牛镇、樊家渡。次日晨,清兵营垒尽破,全军被歼。十一日夜,李续宾损兵折将投水而死。十三日战争结束,史称“ 三河 大捷”。1861年李鸿章回到家乡 合肥 组建淮军,通过和 庐江 进士刘秉璋的私交,招募了 庐江 团练首领潘鼎新、吴长庆的部队。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等淮系集团重要骨干都是 庐江 人。1911年11月21日, 庐江 被革mindang 光复 。 抗战期间, 庐江 县城是今天 合肥 市唯一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县城以上城市。
日本 飞机先后17次轰炸 庐江 。日军先后5次进入 庐江 县乡村进行骚扰。 日本 陆军在 庐江 sharen、fanghuo、jianyin妇女、qiangjie民财。guo、gong两dang指挥百姓抗战。1947年9月11日jiefangjun第一次解放 庐江 ,不久撤出。1949年1月22日 庐江 解放。庐江特色庐江 县属于庐州文化区,庐州文化区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俗、建筑风格、地方艺术。当地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淮西话,和 合肥 市区读音区别明显,我不过是能听懂而已。 合肥 五个县里, 肥东 、 肥西 、 长丰 南端过去都属于 合肥 县的地方和 合肥 市区土话是一致的, 巢湖市 的土话也比较接近 合肥 、略有不同,这些地方口音不细听听不出差别。但 庐江 和 长丰 北部的话与 合肥 差别大,尤其 长丰 最北段的水家湖一带,语音已经属于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过渡区(比较类似 淮南 话)据当地人说, 庐江 中部、西部、南部、 东北 部讲话都不一样。当地以大米为主食,不喜面食,做菜擅长烹调 淡水 水产和家禽,蒸菜、炖菜、汤菜多,重视刀工,口味咸、鲜。传统建筑样式是青砖黛瓦小合院,以清水砖墙和马头墙为主,外部不见木材和任何雕刻,采用前后两面建屋,两侧建墙的小合院样式,地方戏剧是庐剧。饮食习俗、建筑风格、地方艺术与 合肥 及 合肥 市除 长丰 西北 部外的四区五县和
六安 、 舒城 、霍山、 定远 、 含山 、 和县 、 无为 的庐州文化区基本一致。当地特色小吃有小红头(一种很小的糖烧麦)、 庐江 米饺(米粉做皮,包上豆腐。猪肉、虾仁等馅油炸而成,个头比蒸饺和北方水饺大)、 庐江 大米、 庐江 咸鸭蛋、 庐江 米线(当地叫米面)、欢团(炒米团)、送灶粑粑(小糯米饼)。
庐江 出产明矾和铁矿。目前人均GDP远落后与 合肥 其他县区,主要是没什么工业,以农业为主,但是 庐江 人在经商做老板的是 合肥 五个县里最多的, 合肥 、
北京 、
上海 、 南京 、
杭州 、
济南 、
无锡 、
宁波 、
东莞 、
常州 、
芜湖 、
金华 、
马鞍山 、
蚌埠 、 昆山 等20多个城市都有当地 庐江 商人建立的 庐江 商会。平均民富比 长丰 县好。 庐江 名人有西汉大教育家文翁( 庐江 或 舒城 人)、东汉末年 孙吴 大都督,军事家周瑜( 庐江 或 舒城 人)、三国吴数学家与天文学家王蕃、五代十国杨吴建立者杨行密的首席谋士袁袭、淮军名将潘鼎新、吴长庆,晚清名臣刘秉璋、北洋水师提督(司令)丁汝昌、抗日名将军事家孙立人等,此外还有在历史上曾经很有影响力的东汉名臣周景、汉末三国方士和魔术师左慈,魏晋玄学家何琦、何点,晋朝思想家杜夷、南朝史学家何之元、文学家何敬荣、占卜术士韩友等( 合肥 人在史书中有传记的有400多位) 庐江 的主要景点有汤池温泉、冶父山、周瑜墓、吴武壮公祠、孙立人金牛镇故居、 中国 稻米博物馆等还有没开发的果树、黄屯、矾山、柯坦等古镇。石头镇、
白山 镇还有老街保存下来。
可以从 合肥 汽车南站或者 明光 路汽车站坐到 庐江 的大巴,70分钟就到,同样的车子, 合肥 到 庐江 的票价是30元, 庐江 到 合肥 的票价是20元。当天我去的这几个景点都是免费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