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宫所在地灵石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2016年10月3日早上8:40乘坐 太原 开往 西安 的高铁列车来到了 灵石 县,这个县不是太出名,但 中国 现存最大的晋商大院王家大院就在县东部的静升镇。

灵石简介


灵石 县位于 山西 省中部, 晋中 盆地南端,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 灵石 县,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赵后魏;

秦汉时,先属 太原 郡,后属河西郡;三国时属魏;晋时属西汉郡;隋初属平周县(今 介休 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杨竖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 灵石 ”,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 灵石 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郡设道, 灵石 县属河东道;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为路, 灵石 县属河东路汾州府。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 1286年)创立行省, 灵石 县属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公 元1595年)改属冀南道汾府;清初属 山西 省 平阳 府。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12年)设 霍州 , 灵石 县属 霍州 管辖,直至清末;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州设道, 灵石 县属河东道。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废道直属 山西 省。1938年成立灵西抗日县政府,归洪赵地区领导。1939年成立灵东抗日县政府,属太岳专区管辖。 1948年6月 灵石 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 榆次 专署。1958年 灵石 、 介休 、 孝义 三县合并为 介休 县, 灵石 县城改为 灵石 镇。1961年分县,恢复 灵石 县建置后 一直归 晋中 行署管辖。

灵石 县的主要景点有王家大院、红崖大峡谷、石膏山、静升文庙,介子推的纪念地和墓地介庙、介林、资寿寺等。著名菜肴有王家蒸排、王家豆腐、烤鹌鹑蛋、著名小吃有黄条条、捏巴巴、摊摊、油糕、骨累。 灵石 县的经济在我这次到的几个 山西 县城里是最好的,虽然这里90%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但县城和乡镇的市容远远超过 平遥 、 浑源 、 应县 ,工业也是最多的。可以赶上 安徽 经济中等县城的水平。工业的五大骨干产业是煤焦、化工、冶金、建材、电力。虽然 灵石 的地形没有 平遥 那么平坦,但是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没有古城保护压力,地下水资源比 平遥 丰富,人口也少。

到达 灵石 高铁站后,按照高铁站前武警的指引,走到站前的7路车停靠点,上了7路公交,到了静升镇,王家大院的路口,从路口走到景区还有2公里多距离。

静升镇


静升古镇地处 山西 省 灵石 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丘陵地带。东眺绵山,西望汾河,北与 介休 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边沟壑纵横,层层梯田,海拔900余米。其地形有似双乳,高不露风,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产富庶。可谓占尽了祥和山色田园之“风水宝地”。

静升古称“ 旌善 ”。据考,周襄王十六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晋文公火焚绵山,后悔不及,“为志吾过,且 旌善 人”,以环绵山之田封介子推。由此得“旌介”“ 旌善 ”之村名。旌介村在 旌善 之东2公里处,其名直观地表达了旌表介子推之意;“ 旌善 ”则似乎在取旌表介子推“好善乐施”之意。此为多数人的理解与推断,但不论确切与否,两者都是为了永久地纪念介子推而取名的。后来由于 介休 与 灵石 一带的方言,“ 旌善 ”与“静升”相近,且旌介、 旌善 同用一个“旌”字,容易误读误写,便取意“居静穆祥和、歌舞升平之地”而易名“静升”至今。

静升文庙


从路口走进去,首先看到的景点就是静升文庙。静升文庙全票10元,优惠票5元。我到文庙门口买票的时候,售票员竟然说了一句“这里不是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从这条路拐过去向前走。”进去以后,里面始终也只有我一个人在游览,非常冷清。

静升文庙,位于 山西 省 灵石 县静升镇, 兴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至顺三年(1332年)开工,历时四年到至元二年(1336年)落成,经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维修,现存为元明建筑。

庙址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戟门、大成殿,两厢建奎星楼、配殿,占地面积2237平方米。庙前照壁,元代修建。大成殿建于高0.95米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结构,外檐斗栱三踩单翘,单檐悬山布灰瓦顶。

文庙现存两进三路院。中轴线上有影壁(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寝殿和尊经阁。文庙建筑以元明为主,门口的鲤鱼跃 龙门 影壁是元代遗物之一。棂星门为四柱三间的石牌坊,明次楼的仿木石斗拱五踩双下昂,骑马雀替采用透雕,异常精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有泮池、泮桥。主殿大成殿单檐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出前廊。外檐斗拱三踩。大殿修缮较多,前廊也加上了平棊,但沿用悬山顶这点颇让人寻味,另外台基的丹陛石也应是元代遗物。大成殿北面还有无梁殿五间,中间三间作为寝殿供奉至圣先师夫人亓(音其)官氏;东为崇圣祠,供孔子上五世祖(雍正时追封王爵);西为启圣祠,供孔子父母。无梁殿之后是尊经阁。

在 中国 传统民居建筑中,为了保护住宅区的隐秘性,都会在大门外,或大门和正房之间,立一堵装饰性的墙,像屏风一样,这堵墙就被称为"影壁"。 山西 晋商四合院的影壁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独具特色,装饰也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山西 灵石 县静升村文庙前的午壁,壁心为"鲤鱼跃 龙门 "双面镂空石雕,高7米,宽10余米, 龙门 气势雄伟,波浪翻滚,二龙飞舞腾跃,显首藏尾,鳞爪隐现于云雾之中,其中一龙张口泻水,直冲 龙门 中心。有一条鱼正冲向 龙门 ,头已成龙,尾还是鱼,等待着最后跃变成龙。水中另有七尾鲤鱼逐波追浪。整个画面富有动感,气势张扬。静升文庙为学堂,有许多人在此就学并步入仕途,因而此午壁非常受欢迎。

静升文庙已经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参观完文庙,来到王家大院景区,将随身携带的行李箱寄存在王家大院门口的存包处,是免费寄存的。随后买了票。王家大院的全票66元。优惠票30元。

王家大院

一到景区门口就被汹涌的人潮震惊了,我原先以为很少有人来 山西 旅游,这种场面之前没有考虑到。进入景区大门,在门口花50元找了导游,非常幸运,轮到我的时候,接待我的导游是一位举止端庄的美女姐姐,而且也姓王。她与我表姐性格和动作有几分神似。

王家大院位于 山西 省 灵石 县城东12公里处的 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 古城35公里、 介休 绵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灵石 静升王氏家族,源出 太原 ,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 大兴 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 大兴 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 清道 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

如果历史记载没有错的话,我和带着我的美女导游都是 太原 王氏的后代,和王家大院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王家大院由五个部分组成,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现在作为景区开放的是红门堡和高家崖两个部分,面积4.5万平米。

首先来到的是高家崖。

王家大院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双狮滚绣球。

王家大院有 山西 最好的砖雕,导游向我讲解了这些雕刻的含义,但是我主要都是在看导游,没记住多少。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鲤鱼跳 龙门 。

王家大院

辈辈封侯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