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之乡,周、秦发祥地宝鸡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串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参观完 宝鸡 青铜器博物院,我感觉这里比一些省级博物馆更值得来参观。馆藏国宝青铜器非常多,绝对值得专程跑来参观。

中华石鼓园

中华石鼓园

从博物院看 陕西 第一大河渭河,看来 宝鸡 市容还是不错的。

中华石鼓园

随后从寄存处取了包,来到石鼓阁。因为还计划去大唐秦王陵,所以也就是简单逛逛。

中华石鼓园

石鼓阁为 宝鸡 市的地方标志性建筑。位于 宝鸡 市高新开发区西侧,中华石鼓园。
石鼓文为先秦时石刻作品,唐初发现于古陈仓石鼓山,故又名陈仓石鼓或陈仓猎碣,陈仓石鼓阁因此而得名,其北临渭水,南依秦岭,高56.9米,阁顶距滨河路相对高度110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气势雄伟,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堪称 西北 第一阁,是 宝鸡 市地标性建筑。
石鼓阁为仿秦汉建筑,高56.9m,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寓意九五之尊。

中华石鼓园

中华石鼓园

从山下看气势不凡。

中华石鼓园

离开石鼓山,问司机师傅附近有没有 宝鸡 最好的饭店,司机师傅同样推荐了家外家。

令氏家外家

打车来到令氏家外家的周礼食府。

令氏家外家铭秀苑

打车10元来到这里。

令氏家外家铭秀苑

家外家的周礼食府,饭店很大,是当地首屈一指的特色饭店。点了一碗臊子面,味道还不错,米饭口感很好,令氏腊汁肉使用青铜鼎容器装的,切成扣肉肉片,味道有点像 广东 叉烧肉,味道感觉不太合胃口。上汤娃娃菜里的娃娃菜菜帮很厚,味道凑合,一共消费94元。;另外当时饭店人爆满,点菜要久等,上菜很慢,有人入席快半小时才点到菜,我等腊汁肉催了三次,最后说了一句我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菜2分钟就上桌了。

令氏家外家铭秀苑

令氏腊汁肉。

令氏家外家铭秀苑

大唐秦王陵

在家外家耽误的时间太长。我还要去大唐秦王陵。我买的是15:24离开 宝鸡 到 天水 的火车票,而在家外家吃好饭已经1点钟,就在家外家门口打了辆出租车和司机师傅约好,到大唐秦王陵之后,他在景区外等我,我多加40元。最后往返一共85元。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位于 宝鸡 市区以北的山上,要走很长一段盘山公路才能上去,因为时间不足且上面难打车,所以我是叫了出租车从令氏家外家打车到这里,又和师傅约好等了1个小时,再拉我去 宝鸡 火车站出站口存包处,一共花了85元。大唐秦王陵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宋文通夫妇的陵墓,宋文通在晚唐因为护驾有功被皇帝赐姓名李茂贞。李茂贞曾经和朱全忠争夺唐昭宗的控制权,因为军事失利被迫交出李唐帝后家族。李茂贞有战术指挥才能却缺乏远见,对父母孝顺,对下属忠厚宽容,性格随和,但约束军队和下属无方,他的军队军纪不太好。因为他占据的土地都是 陕西 西部, 甘肃 东部的狭小不 富裕 的土地,李茂贞曾经对食油进行专卖。李唐灭亡后,李茂贞继续使用唐朝年号,并在自己管辖的地盘上建立了被史学家称为岐的政权,不在十国之内。唐灭亡后李茂贞生活排场和享受待遇都比照唐朝皇帝的礼节。后唐建立后,封他为秦王,世袭自己的封地,所以大唐秦王陵的大唐秦王指的是五代后唐的秦王。他68岁寿终正寝,在当时算得 上高 寿。几年后他的儿子主动纳土归附后唐。大唐秦王陵神道两旁的石像生有些是古代留下的,有些是现代补造的。神道两旁排列着文武官员,老虎、牛、羊、狗、猪。牵马石人等的石像生。大墓有两个墓室,东面是李茂贞墓,西面是他的王后墓,墓室都非常大,秦王墓中有侍女图、仙鹤图、青龙白虎图、乐舞图等精美壁画,中间有墓志铭和石椁。有放着十二生肖和胡人、汉人、马匹骆驼陶俑的耳室。他妻子刘氏的墓中有石雕端门城楼、车驾出行图壁画和很多精美的砖雕和陶俑。墓室非常精美,可惜之前值钱的随葬品几乎盗空了。这里门票50元,学生票25元,导游证必须带团才免费。

大唐秦王陵

叫司机师傅帮我在门口拍几张。事后才发现旁边居然站了个指手画脚的乱入者。

大唐秦王陵位于 宝鸡 市金台区陵原乡陵原村东部,南距 宝鸡 市区仅2.5公里,交通非常方便。秦王陵原属于 陕西 黄土高原的一个板块,原面海拔780m-950m,宽约2公里,由南向北抬升3-4级。通过丘陵与西镇吴山相连接。台原基底由新第三系红色砂砾,粘土层和下更新世河湖相物质组成,上层主要由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黄土组成,黄土厚60-120米,夹有6-13层古土壤层,沟壑非常发育,深切可达150m以上,已经切入较老的河湖相沉积层中。这些极为优越的条件,使这里负阴抱阳,背风聚气,枕山面水,既水位很低,又利于排水,地势雄浑干燥,特别是这里黄土丰厚,地层呈水平分布,很适宜于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又加上这里东有华山, 东北 有箭括山,北有 千山 , 西北 有吴山,西有佛崖,西南有塔梢山,南有秦岭,东南有太白山,八弦系一身,从 中国 古代阴阳勘舆术的角度来看,是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大唐秦王陵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四月一日,大唐秦王李茂贞薨于 凤翔 秦王府,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迁葬于 宝鸡 陈仓里其父母大莹西侧。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勘测发掘,可知在唐和五代就有预造陵寝的习惯,从大唐秦王陵的规模上来看,其决非短时期所能完成,因此我们可以推知秦王陵在秦王李茂贞生前就早已经动工。根据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可知,大唐秦王陵是以唐代帝王陵寝制度中的墓葬形制为模式而建造的,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运用了 中国 传统的风水理论--陵制与山水相称的格局,从挖掘的情况来看,属于唐和五代时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合葬制,在设计布局建筑构造和工艺手法上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征,在古今历史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从秦王陵陵园留下的遗址经过测算,大唐秦王陵中心陵区要达200亩,如果加上统一规划布局的原丘水道等陵区组成部分面积来看达到数千亩之多。因此,其工程量很大,充分显示了岐王国当时殷实的国力,据推测秦王陵中区陵区,开挖工程土方一万多个立方米,仅制作雕刻和砌券地宫墓室的石料就要达到560立方米,从其石质分析可知这些石料大部分来自 宝鸡 市北部约二十五公里的千阳岭上,而质地更为细赋的一部分石料则来自今 富平 一带的石灰石山上。从当时的生产水平来看,要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量,如果按200人参加修建,要用八年时间完成。据有关资料表明,秦王李茂贞为了想修好自己的王陵,除了委派 凤翔 宫内工部尚书负责陵园营造外,还亲自监工,并从辖境内招募了60余位石、木、瓦工巧匠,还从自己禁军中抽出了140余位强壮可靠的士卒参加建造,由所在地的县令派兵丁运输石料、砖瓦和木料,经过大半年的材料筹备,在公元907年秋正式开工,因战事不断,使修筑陵墓工程建建停停,直到公元920年夏日完工。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现场勘察,秦王陵布局与唐末和五代时的帝王陵的形制相近,呈中轴对称布局,最南端的中轴陵道宽竟达42米,在中轴陵道两侧建有两个巨大的阙台,陵园正中为神道,神道宽约10m,长112m,两侧安放着34尊翁仲和神兽青石雕像,北有祭台、祭祀大殿、祭坛和陵冢,陵冢雄踞整个陵园的最高处,气势宏伟,占地4亩(合2666.6平方米),高达9丈(合27m),封土3000立方米,陵冢下建有雄伟的地宫。神道前有华表、后宫门、前宫门、御碑亭、下马碑、整个陵园共有两重城墙,外 罗城 高宽各三丈,环陵寝园而建,前有营房,供护陵土卒和役夫居住,宛如一座城池,占地200余亩,现维修竣工的大唐秦王陵仅有当时陵园的四分之一。根据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大唐秦王陵,将陵寝周围的台原,河道都作为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了统一的规划布局,其面积可达数顷。

竣工后的大唐秦王陵,以陵原的后原为依托,各主要建筑顺着略有起伏的地势,呈中轴对称排列,殿宇巍峨,雄伟壮观,错落有致,主次有序,疏密有间,层层递进,使陵园顺着地形布局一直导向享殿,陵台、陵寝等中心建筑,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杰作。陵内各建筑物的基座,岩石多采用须弥座式的石雕台基,上面刻有精美而又简练的纹饰,其流畅精湛的技法堪称一绝。秦王陵陵寝、祭殿、祭坛的设置和科学排水系统更是精妙,不仅能将陵寝上的水直接排泻到城外,而且分段保留了清沏的水流,净化了陵区的环境,从而形成了大唐秦王陵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而和谐的局部小环境。大唐秦王陵在建筑构造上,不拘泥于旧制而是因地制宜,在手法上敢为人先,其不仅是一座陵墓两个地宫,而且在其端楼、凸形陵台、外 罗城 ,九曲回环水道的结构所采取的模式都是唐末和五代帝王陵中的孤例,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原建的秦王陵,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和风雨,屡有毁修,到清初期,陵园建筑大多数都先后被毁,只留下少量的遗址、遗迹和部分石雕。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年), 陕西 省和 凤翔 府曾奉旨对大唐秦王陵进行了整修并筑墙保护,使其原貌有所恢复。极左思潮横行的建国初期和时期,大唐秦王陵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粉碎5-1人帮&前,整个陵区被耕地蚕食的只剩下一个土堆。自改革开放后,当地立刻着手保护秦王陵,在公元1982年,大唐秦王陵被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 宝鸡 县立碑保护。公元2003 年,被 陕西 省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2001年4月, 宝鸡 县陵原村(2003年6月划至 宝鸡 市金台区),在 宝鸡 市文物、 宝鸡 县文化的支持下,本着抢救、保护、利用的原则,由 宝鸡 市考古队对大唐秦王陵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并对陵园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由于资金和条件上的制约,适当的缩小了原陵园的建筑规模,仅修复了原陵区的中心部分。根据有关资料,从恢复神道开始,把重点放在了两个地宫的开发保护上。在陵园布局上沿中轴对称线从南向北,按原貌修复了唐式庑檐式大山门,铺设了神道,在两侧安放了翁仲和神兽青石雕像,在神道北端修有凸 形祭台,祭台上建有仿唐庑檐式吻兽祭祀大殿,在大殿两侧建有阙台,台上有四角攒尖亭榭,使游人沿着卷棚式廊道,可行至两个地宫的入口。在祭祀大殿正中塑有大唐秦王李茂贞和其刘夫人的彩色塑像,只见李茂贞塑像手抚长须,似有所思,头戴金盔,身穿帅袍,一身戎装打扮。从李茂贞陵寝到陵园大山门南北长330m,东西宽约115m,四周筑有仿古攒顶围墙860m,在神道两侧建有为陵区服务的李茂贞生平史展览馆,唐代珍贵文物博物馆、宿办房、票房、车库、食堂、公厕等。仿古建筑共2200m,已铺设地面10000m,绿化面积19000m2i,经过几年不断修复完善,已使大唐秦王陵基本恢复了原貌,再现了其当年雄伟的气势,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探幽观光,使这里不仅成为 陕西 西部最大的王陵,而且成为 宝鸡 市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大唐秦王陵

茂贞不仅是唐朝末年一位重臣王侯,而且事实上是五代十国中岐国的一国之君。其叱咤风云,称霸关中,割据陕、甘、川四镇十八州长达三十七年,在唐和五代十国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成为名蜚朝野、功勋盖世的一代名人。
李茂贞, 河北 深州 博野 县白塔宋村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原名宋文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替父从军,参加了 深州 博野 军。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因精明能干,有胆有识被提拔为 博野 军市巡(相当今军容稽察组长)队长(唐时五十人为一队,相当今副连长)。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因军功卓著被皇帝册封为神策军指挥使(唐时禁军内重要头目)。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唐僖宗亲自为其制字称为正臣,赐于皇姓李名茂贞,编入皇家典籍,开始参与朝政。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7年),李茂贞被任命为陇州招讨使、平叛功劳卓著,被唐僖宗册封为 凤翔 兼陇右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等职。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7年),成为朝中重臣。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被册封为 陇西 郡王。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被唐昭宗任命为 山南 西道节度使,加封中书令,至此,李茂贞所辖的范围已拥有四镇二十余州,横跨陕、甘、川三省,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政治势力。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五月,皇帝任命李茂贞为西川节度使(治在今 四川 三台县 、辖区在今川 西北 一带)。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石虎

大唐秦王陵

神道,又叫石道。神道作为帝王陵的标志性建筑,在唐代墓葬形制中已成定例。它标志着陵园主人的尊贵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代,专供帝王所行走的道路叫做御道,而死后为帝王所修建的道路就称之为神道也叫做司马道。神道是所有石雕像集中排列的一个场所,两侧对称安放15组共34尊石雕。制作于公元920年前后,石质为青石,底座多为花岗岩。

大唐秦王陵

石牛

大唐秦王陵

石羊

大唐秦王陵

石狗

大唐秦王陵

石猪

大唐秦王陵

牵马人俑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进入墓室,首先看到的是大厅里的五代乐舞图壁画

墓道以大殿东阙台下的券室做为入口,其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平行隧道,长14.7m,宽2.3m,拱形顶高2.9m。北段为坡道、由南向北呈下降之势,长44.6m,宽2.3m,拱形顶高约3.7m,其两侧墙上画有大量壁画,尤以青龙、白虎之形最为传神,使人如入仙境之感。在墓道两侧墙内设有10个耳室,间距5.6m,耳室高1.4m,宽1.0m,深0.9m,东侧耳室分别陈列着胡人马乐俑、三彩陶马俑、侍女立俑、胡马载乐俑、乐伎舞俑;西侧耳室分别陈列着胡人马乐俑、骆驼载乐俑、侍女立俑,乐伎坐俑等。这些陶俑或嫣然而笑,或敛目凝神,或威武森然,或故作滑稽之相,不论从人物面目表情、帽饰、发型、项、背、腰肢到臀部,都制做的非常精美准确,不但艳丽多姿,而且富于时代气息。它们多种多样的发型、服饰、所携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这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是我国古代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证据,是时代的特定产物。三彩陶俑的人物形象,取材于当时的生活,反映出了唐末时代的特征,使人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因此有许多游人站在这些陶俑前久久不愿离去。墓道坡道北端与墓室大门相连。地宫大门门庭长3.5m,宽5.2m,拱顶高5.4m,在门庭两侧设有壁龛2个,内分别放置着2尊石刻人面兽身和狮头兽身蹲坐状的镇墓兽。这些传说中的神兽个个怒目竖眉,呲牙咧嘴,或冲发欲起,或拔剑欲张,忠实的捍卫着这座陵墓,给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进入墓道后,大门门庭向上部和左右方向做出了大幅度的扩展,为前室端门门楼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门庭首端建有门坊,做工流畅简洁。在门庭两侧各竖立着一根圆 石柱 ,其直径为0.33m,高达2m,上端内侧嵌有雀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巨大的长方形青石门额稳卧在大门之上,其长2m,厚0.31m,高0.30m,正面刻有精美的几何图案,门额以上越额的部分彩绘有折枝牡丹图案和纹饰。大门门庭东侧、壁上嵌有二龙戏珠砖雕,西侧嵌有双凤 朝阳 砖雕,其采用高浮雕手法,刻画细 腻,造型生动,具有强烈的动感,富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是唐末到五代时具有代表性艺术精品之一。
一号地宫前室墓门为唐式重檐歇山式结构,其斗拱垛架,堪为精美,高5.3m、宽5m。门柱为园柱形砖垛而成,上端内侧嵌雀提,柱头上置栌斗,在栌头上安有泥道拱,散斗,散斗中置有下昂,柱间之上安置有厚重的门额,两扇石门门扉长1.63m,宽0.85米,厚0.25m,如果将石门安上就可以开关自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常灵活。在墓门厚重的门额上砌有斗拱、椽头和望板,上有重唇相扣的瓦当,瓦当前面施有莲花纹,表示秦王信奉佛教,要象佛教标志--莲花一样,生于污泥而不染,保持很高的操守。一号地宫墓门端楼全部用青砖材质砌成,并以青陶形状的圆形筒瓦,方椽头和各种斗拱构成,其外观庄重,结构精美,在当时没有机械化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把这些巨大的石料安放上去,并且如此严丝合缝,真令人百思难解,不可想象,从内心感叹我们祖先的伟大和聪明才智。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从墓道进入墓门,便可看到墓室地宫,其分为前、中双室,结构为单层石砌墙和上券拱顶,在这些石材中以豆青麻砂石质偏多,这些石条多长0.4m-1.2m之间,高约0.1m-0.4m不等,宽0.4m-0.5m,石条各面均有人工凿痕,在石条之间用灰泥垒砌勾缝。前室长4.9m,宽2.55m顶高3.1m,墓室内面积为12.5m2p,室内地坪正中,安放有大唐秦王墓志铭一合,其分为上、下两层,顶盖为方形覆斗状,盖上刻有缠枝牡丹阴刻细线花纹,下层为铭座,用楷书刻制,周边刻有线框,并有十二生肖神像,非常精美,其经过一千余年能保存如此完整,真另人有点不可思议。
一号地宫前室长4.9m、宽2.55m、高3.1m,其北端紧接中室,中室长5.8m,宽3.3m,高4m,面积19.5m2,其较前室更为宽大,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这个墓室是用单层石条砌墙和券顶,用灰泥勾缝,显得浑厚严谨,又富于变化,使其与自然环境结合构成和谐的建筑空间。在这里陈列着为墓主人陪葬的生活用品,想使墓主死后仍能拥有和使用。

一号地宫中室与长廊(甬道)相连,其长约16m,宽1.8m,拱顶高2.6m,廊内每边设有4个耳室,高1.08m,宽0.8m,深0.76m,长廊墙体为青砖砌筑,到了起券处突起单砖券台,横贯整个长廊,显得特别的开放,这正是先抑后收所彰现出特有的观瞻效果。在长廊墙体每边的1-2耳室之间和3-4耳室之间嵌有两组十分精美的浮雕。南部浮雕长3.05m,高约0.75m,北部浮雕长约4.5m,高约0.75m,由青砖质高浮雕而成。长廊墙体南部的浮雕是在我国古今影响较大的"十二生肖"雕像,其源于"十二生肖拜大象的神话传说,这幅浮雕由十二个身穿朝服,双手执笏的文武之臣组成,其全部赤足,身体转向墓室后边的方向,从其状戴的朝冠中的形状可知代表着十二生肖,其排列有序,东列依次为鼠、虎、龙、马、猴、狗,西列依次为牛、兔、蛇、羊、鸡、猪,其似乎在恭候墓主的吩附,其虔诚的程度令人肃然起敬。在中室北端浮雕为乐伎图,其由十六名乐伎组成,除了两名舞伎务之外,都持有各种丝竹乐器。这些乐伎所使用的乐器由北向南排列,东列依次为笛、竖箜篌、排箫、筝、小毕栗、吹叶、笙和舞伎,西列依次为琵琶、羯鼓、毕栗、铜钹、齐鼓、拍板和舞伎,各舞伎皆着唐时流行的代表服装,其为圆领上衣,华袂广袖,衣皆为红色,但领及华袂上的颜色各有不同,分为红、绿、黄三色。长裙杏黄色,系于上衣外,胸以下,系裙的绦相似,但系的结各不相同,绦色亦各异。这些服饰真实的反映了王宫中舞伎追求潇洒,开放的风气,其华美而又活泼,使上下互相呼应,又别出新裁,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审美心态。这些乐伎除二位舞伎外,全部盘膝而坐,伎人看不到是否穿鞋。另外演奏琵琶和二舞伎均都披有云肩,在形制不变的情况下,追求装饰的变化,成为表演场面和乐队的主角。乐伎表情不同,姿态各一,婀娜多姿、颇有动感,使人可以直观的看一千多年前的舞蹈表演,十分的难得。在长廊耳室内分别置放着陪葬的器物,东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俑、乐伎舞俑、乐伎坐俑等。西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俑、乐伎舞俑、乐伎跪俑等。这些陶俑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主要用于显示王威,表彰军功,宣扬了墓主仍想延续的生活,并想辟邪厌胜,迎神驱鬼。使墓主在臆想的阴间世界安然就寝。

地宫长廊的北端连接着后长廊,后长廊较前长廊略为窄小、长21.2m,宽1.32m,高2m。长廊两端分别设有四个耳室,耳室中间墙壁绘有彩色壁画,东壁为男散乐、舞者,西壁为女散乐、舞伎,其中内有女扮男装者。其布局得体,独运匠心,成为建筑布局、结构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后长廊入口处,两侧砖砌墙体上端,安放有一厚重的青石门额,其长1.4m,宽、高各为0.28m,素面磨光。长廊两侧砖砌墙至起拱处突出一砖质券台,贯穿了整个长廊,其全由青砖砌墙和券顶,外表先涂以粗泥,粗泥上覆着一层细泥,然后施刷白垩,表面敷白灰膏,在灰膏上面绘有壁画,这种建筑涂饰工艺常常在地宫建筑中比较常见,体现了唐时富丽堂皇的特色和风格。

后长廊的北端连接着地宫的后室,后墓室呈现出八棱柱形,上为穹窿顶,高5.2m,后墓室正北、正东、正西三面都设有耳室,东西面耳室高1.9m,宽1.6m,深1.36m,北面耳室为外收口,内高为2m,宽1.8m,深1.8m,三耳室地面和后墓室均铺有方形青砖。后墓室八面墙壁宽1.75-2.64m,宽2.8m。其墙壁与穹窿顶接壤处嵌有环绕一周的砖雕裙带,上为几何图案,下为裙折纹,均由阴刻线雕而成。其布局之宏敞,设计之精巧,以梁檩斗拱的组合,融进了砖、石雕构思,不但具有唐时的时代特色,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使人步入其内,肃穆庄严之感油然而生,并收到了空间有限,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为我们研究社会、研究文化艺术,研究古代陵寝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史料。
在墙壁耳室,正北处置有李茂贞石雕座像,其高约1.46m,连体底座,高达0.2m,正方形边长0.86m。其头戴软巾王帽,身着唐式王袍,危襟正坐,一派帝王之像。在后墓室中心偏 西安 放着石质棺椁,其长2.6m,宽2.0m,高1.7m,石质棺椁为唐式庑山式宫殿式样,石质棺椁四周刻有侍女图,门楣窗棂。内置衬棺,衬棺内安放着李茂贞的骨骸,在棺内陪葬有铜鞘剑和其贴身爱物。后墓室的东西耳室中,分别置放着"三彩酒具、茶具"和"三彩寝室用具"。其皆为唐代时盛酒和泡茶的器皿,因其多呈橙、白、绿三色,故称"三彩",是唐代特有的瓷器,其以瑰丽的彩轴使人爱之难舍,成为我国瓷中的精品。这批唐三彩瓷器除了酒具和茶具外,还有葵花尊、万年罐、瓷枕和用以避邪镇墓的玄武、人面鱼身镇纸台等,其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李茂贞石椁。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李茂贞墓室里的十二生肖陶俑

大唐秦王陵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