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博物馆、孙立人和丁汝昌纪念馆、白石山等一日游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2019年6月22日约好好友ZXH开车带我到 合肥 庐江 县北部的 中国 稻米博物馆、 庐江 金牛镇孙立人故居、丁汝昌纪念馆(丁氏宗祠)、白石山和 肥西 丰乐董氏宗祠等一游。反正我感觉除了 中国 稻米博物馆,其他景点都不算 合肥 景点前50名之内的三流以上景点。有些建筑 新建 痕迹明显。

庐江简介

庐江 位于 合肥 市区西南面, 巢湖 西南岸,为 合肥 所辖5县之一,这里在西周和春秋早期属于淮夷方国舒国。前657年徐国消灭舒国,但由于舒国和徐国不接壤,不久后舒国又复国。615年楚国灭亡舒国,这里从此成为楚国的领地,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吴王阖闾统治前期(前514-前506年),吴国又击败楚国夺取了 安徽 江淮之间的全部土地,这里并入吴国。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这里又成为楚国领土。前223年这里并入秦朝,隶属于治所在楚国最后国都寿春县( 安徽 淮南 寿县 )的 九江 郡。西汉时期,汉朝设置了舒县(时间大约在前202年-前121年之间)。今天 舒城 、 庐江 、 桐城 三县都属于舒县,舒县的县治位于今天 庐江 县西南部的柯坦镇城池村。经历了西汉早期英布、刘长、刘安三位 淮南 王统治以后,前122年汉朝处死了图谋造反的刘安,将 淮南 国改为 九江 郡,第二年又分出 九江 郡的南部地区设置 庐江 郡,管理 安徽 长江以北, 巢湖 以南地区和 湖北 大别山 区。以舒县为 庐江 郡治所(隋以前 合肥 不属于 庐江 郡, 庐江 郡治主要在舒县和皖县( 潜山 ))。东汉时期舒县是汉朝重要的造船基地。这里可以造汉朝水师中最大的军舰高十余丈(汉代一丈大约是2.3米)的楼船。还可以造大量用于转运物资的商船货船。也是重要的水军训练基地。汉朝在 巢湖 上设置楼船官, 巢湖 楼船官带领水师维护治安,打击走私,征收渔税。汉代之前 庐江 地区原本野兽出没,森林密布,到了东 汉中 期,这里已经成了粮食自给有余的南方农业和生产技术较发达的地区。 汉武帝时期 庐江 县的铁矿设置了专门掌管冶铁的铁官,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机水排在不久之后就被太守王景推广到 庐江 的冶铁生产上。 庐江 的矾矿是从古至今 中国 唯一的大矾矿,从汉代就开始开采。东汉末年,舒县县治被毁,为了躲避曹军,孙权将 庐江 郡治迁到皖县( 潜山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舒县时废时置、时并时析,曾异名昆乡、濳县。南北朝梁天监初(天监元年为502),置湘州,改舒县名濳县,为 庐江 郡治。湘州治亦在此。至梁武帝天监末年(519),改舒县(濳县)为 庐江 县。郡、县同名, 庐江 县名始此。从南齐到北周, 庐江 为 庐江 郡治
583年隋朝设置庐州(又名 庐江 郡)从隋朝开始, 庐江 县开始并入以 合肥 为治所的庐州。此后长期隶属于以 合肥 为治所的地级政区庐州(583-978)和庐州路(1276-1364)、庐州府(1364-1912)、省级政区 淮南 西路(1128-1276),江淮行省(1364-1366),978年至1276年则属于治所在 无为 县的 无为 军管辖。民国时期也一度隶属庐州地区。唐开元二十三年(753),割 庐江 、 合肥 两县部分区域设 舒城 县。从唐代开始 庐江 就以鱼米之乡著称,从那时起, 庐江 所产的大米就大量外销。宋代 庐江 地区兴起了好几个矿业和商业城镇,并且 庐江 矾山的矾矿和铁矿为宋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庐江 的陈氏家族家财数百万贯(宋代一贯购买力相当于今天460元左右)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富商家族。1276年, 庐江 县跟随南宋宋 淮南 西路(治所庐州 合肥 )制置使夏贵降元, 庐江 成为元朝领土。1368年 庐江 成为明朝领土。元末明初 庐江 人口锐减,明朝政府从全国迁移百姓到庐州府定居,这些移民主要来自 江西 、 皖南 、苏南地区,明朝洪武末年,外地移民占到庐州府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二。今天大部分 庐江 土著就是这批移民的后代。明代 庐江 人也有一些到庐州府、 南京 、南直隶省各地经商, 庐江 的大米和农产品通过 三河 镇码头大量销往外地。 1635农历正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革里眼(贺一龙)、老回回(马守应)由巢县经盛家桥,攻克 庐江 城。1642年农历六月十三,张献忠再次攻克 庐江 城。农民起义军两次在 庐江 的活动都shasi官员、地主豪绅,到处qiangjie百姓的财物、牲畜家禽和粮食,张献忠除了纵兵qianglue民间金银、粮食、牲畜家禽外,零星的sharen、fanghuo之事也很多 。给 庐江 经济造成很大破坏。1645年清军占领 庐江 。1645-1648年 庐江 人积极参加、配合抗清起义,反抗剃发易服,多次被反清起义军占领。1658年张煌言的部队来到 庐江 , 庐江 城在无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投诚张煌言。积极参加支援张煌言起义军,支援协助起义军围攻庐州府治 合肥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三次占领 庐江 , 庐江 三次被清军夺回。1858农历十月初二,湘军大将李续宾率湘军围攻 三河 的太平军。夜,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捻军将领张乐行领援军驻金牛、白石山,与清军先后激战于金牛镇、樊家渡。次日晨,清兵营垒尽破,全军被歼。十一日夜,李续宾损兵折将投水而死。十三日战争结束,史称“ 三河 大捷”。1861年李鸿章回到家乡 合肥 组建淮军,通过和 庐江 进士刘秉璋的私交,招募了 庐江 团练首领潘鼎新、吴长庆的部队。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等淮系集团重要骨干都是 庐江 人。1911年11月21日, 庐江 被革mindang 光复 。 抗战期间, 庐江 县城是今天 合肥 市唯一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县城以上城市。 日本 飞机先后17次轰炸 庐江 。日军先后5次进入 庐江 县乡村进行骚扰。 日本 陆军在 庐江 sharen、fanghuo、jianyin妇女、qiangjie民财。guo、gong两dang指挥百姓抗战。1947年9月11日jiefangjun第一次解放 庐江 ,不久撤出。1949年1月22日 庐江 解放。

庐江特色

庐江 县属于庐州文化区,庐州文化区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俗、建筑风格、地方艺术。当地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淮西话,和 合肥 市区读音区别明显,我不过是能听懂而已。当地以大米为主食,不喜面食,做菜擅长烹调 淡水 水产和家禽,蒸菜、炖菜、汤菜多,重视刀工,口味咸、鲜。传统建筑样式是青砖黛瓦小合院,以清水砖墙和马头墙为主,外部不见木材和任何雕刻,采用前后两面建屋,两侧建墙的小合院样式,地方戏剧是庐剧。饮食习俗、建筑风格、地方艺术与 合肥 及 合肥 市除 长丰 西北 部外的四区五县和 六安 、 舒城 、霍山、 定远 、 含山 、 和县 、 无为 的庐州文化区基本一致。当地特色小吃有小红头(一种很小的糖烧麦)、 庐江 米饺(米粉做皮,包上豆腐。猪肉、虾仁等馅油炸而成,个头比蒸饺和北方水饺大)、 庐江 大米、 庐江 咸鸭蛋、 庐江 米线(当地叫米面)、欢团(炒米团)、送灶粑粑(小糯米饼)。
当地菜肴见下图

庐江 出产明矾和铁矿。目前人均GDP远落后与 合肥 其他县区,主要是没什么工业,以农业为主,但是 庐江 人在经商做老板的是 合肥 五个县里最多的, 合肥 、 北京 、 上海 、 南京 、 杭州 、 济南 、 无锡 、 宁波 、 东莞 、 常州 、 芜湖 、 金华 、 马鞍山 、 蚌埠 、 昆山 等20多个城市都有当地 庐江 商人建立的 庐江 商会。平均民富比 长丰 县好。 庐江 名人有西汉大教育家文翁( 庐江 或 舒城 人)、东汉末年 孙吴 大都督,军事家周瑜( 庐江 或 舒城 人)、三国吴数学家与天文学家王蕃、五代十国杨吴建立者杨行密的首席谋士袁袭、淮军名将潘鼎新、吴长庆,晚清名臣刘秉璋、北洋水师提督(司令)丁汝昌、抗日名将军事家孙立人等,此外还有在历史上曾经很有影响力的东汉名臣周景、汉末三国方士和魔术师左慈,魏晋玄学家何琦、何点,晋朝思想家杜夷、南朝史学家何之元、文学家何敬荣、占卜术士韩友等( 合肥 人在史书中有传记的有400多位) 庐江 的主要景点有汤池温泉、冶父山、周瑜墓、吴武壮公祠、孙立人金牛镇故居、 中国 稻米博物馆等还有没开发的果树、黄屯、矾山、柯坦等古镇。石头镇、 白山 镇还有老街保存下来。
我的 庐江 县其他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5352827.html 庐江 县城一日游

合肥 精华景点见我写的这两篇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9081197.html 江淮首郡,吴楚要冲 合肥
http://www.mafengwo.cn/i/12274606.html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 大湖 名城 合肥

想知道关于 合肥 的更多景点或者不同于旅游炒作的实际上的好的旅游目的地可以访问我的窝 http://www.mafengwo.cn/u/17202749/note.html
这篇 合肥 故事 http://www.mafengwo.cn/i/1277401.html 也可以告诉你更多 合肥 景点,只是图片和介绍比较老(马蜂窝最近加强了审核机制,我的游记经常被屏蔽)

肥西丰乐镇河湾村董氏宗祠

早上9点半出发,到 庐江 路上看到路牌上有丰乐镇董氏宗祠的路标就叫好友开车带我到那里,这个祠堂我之前也听说过,而且网上维修之前的图片显示祠堂有很好的木雕。从丰乐镇沿着丰乐河开车4公里才到

董氏宗祠地处 安徽 省 肥西 县丰乐镇董家湾,濒临丰乐河畔北岸,董氏祠堂丰乐 河南 岸是董家圩,祠堂东与 三河古镇 相邻。宗祠始建于 清康 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年间进行了维修,光续年间进行了重建与维修,后改建学校用。据史料记载,董氏祠堂初建时有15间正房、12间厢房,后由清光绪年间董氏后人,淮军将领董大义、董履高叔侄扩建。目前,祠堂占地8.1亩,总建筑面积1172平方米,前后共三进,依次为门厅、正大厅和后堂,两侧为回廊厢房相连。祠堂大小房屋共40余间,其重桁斗拱鱼梁木、雕花亮阁石墩支的房架结构,有着明显的水乡特色。1986年被 肥西 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 肥西 县人民政府从保护地方文物的角度出发,投入部分资金对董氏宗祠正房大厅10间房屋进行恢复、维修,基本再现了董氏宗祠独特的建造风格。目前董氏宗祠在 合肥 南部所有宗祠中算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之一,2013年已被列为 合肥 市级文物保护,在江淮地区很具有代表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2018年又进行了维修。你们可以看到祠堂的宽度达到了九开间,前后三进(最后一进似乎已毁)在清代,法律规定平民的宗祠只能是三开间,进深2进,gaoguan家族的祠堂是五开间,进深三进,清朝嘉庆年间以后,清朝对地方的Kongzhi减弱,因此晚清 合肥 地区民间建筑jianyue之事也很多,不仅超过等级规定的规模,还使用超过等级xianzhi的装饰。

祠堂一角,有一块名为;董氏碑记的碑石,碑文上记载了董氏家族的发展史以及祠堂建造史,时间的冲拭带走了许多当初的痕迹,但碑文上的字依稀可辨。史料记载:董大义、董履高叔侄俩,二人均为淮军高级将领,董大义战功卓越,慈禧太后亲自赐匾福禄寿予董氏祠堂。侄子董履高同样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李鸿章亲自题写赠匾栋国干家、懋超世德予董氏祠堂。董氏祖谱记载有:除实授总兵董履高,记名提督董大义外,还有董大义三哥记名总兵两江补用副将董大鉴、董大义二哥两江补用副将董大铨(董大铨、董大鉴、董大义为亲兄弟)、尽先补用游击董履泰、副将董履贞、 江苏 抚标亲兵水师营两江补用游府董大勋、两江尽先补用千总董道贤、即补守备董履郊等等。董氏字辈为:维汝存正大,履道必思先,学士明其本,永为万世延。那年那时,董家的将领们为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祠堂前竖有两个大旗杆,这是两名武将显赫身份的标志,门前摆放的两头大 狮子 更显威严和气派。
董氏一门可谓英才辈出,作为将门之后董寅初先生曾任国家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席等。董寅初(董必旭)先生不平凡的一幕幕人生故事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爱我中华。可谓是将门之后逞英豪,南洋办报抗日枭,实业宏图救国梦,丹心一片献侨胞。
董氏祠堂是目前 合肥 地区保存较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在江淮地区具有代表性。董家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独特,是清代时期皖中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的缩影,特别是在沿河流两岸而建的古代宗族建筑,有着明显的水乡特色,其房架木结构样式和木雕装饰多与水和水族有关,这不仅代表了宗族的兴旺,同时也反映了其宗族依水而发达的渊源。

因为是临时到这里,祠堂大门紧锁。我从外面看这董氏祠堂,觉得2018年重修之后 新建 痕迹明显,完全没有历史沧桑感。据说祠堂的清代木雕都在第二进建筑中,门口的户对、门厅和第一排建筑当时受损严重,是后来恢复的。 ****** 我从网上找到2018年董氏宗祠维修前的祠堂照片,发到这里。

董氏宗祠旁边有个带有西式建筑窗户形状的老房子,起码有好几十年历史

庐江石头镇丁坎村丁汝昌纪念馆

接着来到 庐江 石头镇丁坎村丁汝昌纪念馆,北洋水师提督,北洋海军司令丁汝昌就是 庐江 丁坎村人,这丁汝昌纪念馆本为1889年丁汝昌回乡后,由他主捐,丁氏宗族集资建立的丁氏宗祠。当时宗祠有4进,正房3开间,门厅两侧各有偏房2开间,宗祠中轴线建筑两侧有4开间厢房。现在只剩下过去祠堂门厅左侧的2间厢房。这是宗祠里等级最低的建筑,没有任何雕花。1960年代,祠堂的木料砖瓦先后被石头公社和丁坎小学拆去建办公楼和教学楼,只有这门厅左边的偏房因为当时被农户作为住家而留下来。几年前维修宗祠的时候,这偏房也没有屋顶的。现代在厢房后又建了一间仿古建筑,作为丁汝昌纪念馆。

门口的户对也是新的。

祠堂周围的稻田,好友说 肥东 的稻田才刚长出青苗,还没到插秧, 庐江 的稻田秧都插好了。主要还是 庐江 主要是种双季稻,像 肥东 、 肥西 、 长丰 因为双季稻产量不高,扣除增加的成本增收不多,所以还是以种单季稻为主。( 合肥 的主要粮食作物5000年来一直是水稻,江淮分水岭以南地区种一季稻一季油菜,或两季稻一季油菜, 长丰 的中北部则种一季稻一季麦的多于种一季稻一季油菜的)

到的时候是中午,祠堂上挂着祠堂管理人丁昌生爷爷的电话。打电话得知祠堂本来开放时间是8点到11点,14点到17点,本来中午是不开门的,但是老爷爷得知我们远道而来还是赶来开了门。与他交谈得知了祠堂和丁汝昌后代的一些情况。

丁家祠堂门口的鸭子。丁汝昌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年他就曾为地主放养鸭子。

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原籍 安徽 凤阳 县,先祖丁世隆、丁世兴二公为避元末兵乱,在1364年落户在 庐江 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丁氏祖先丁世兴精明能干,喜爱读书,勤劳俭朴1372年选任粮长,一次他运粮到 南京 ,受到朱元璋召见,任命为官吏。

1836年11月18日上午,丁汝昌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母亲是向氏,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 元年(1851年), 庐江 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年仅14岁的丁汝昌,从此孤苦伶仃孑然一身,饱尝人间苦难。

丁汝昌青少年时代就英武精干,聪颖过人。11岁的丁汝昌在家乡附近的河边渡口给徐姓人家放鸭,撑杆摆渡数年,练就了每天都能一手提着收满鸭蛋的60斤重篮子(清代一斤是596.82克,接近72斤),一手撑蒿,一个箭步上船,鸭蛋丝毫无损的功夫。

丁汝昌童年时就爱玩打仗的游戏,在坟地里游戏打山头,而每次他都能带领小伙伴出奇制胜夺得山头。下面是关于他投太平军的一段传说。

丁汝昌照片,嗣祠厥武四字是李鸿章为祠堂题写。

丁汝昌发迹后捐资修建了举行县试的 庐江 试院和丁坎村的丁氏宗祠。修建丁氏宗祠的大部分经费是丁汝昌捐献的。他发达后几乎每年清明和冬至都会到 庐江 祭祖扫墓,宴请村里的乡亲。丁汝昌为官清廉,他死前家庭经济状况是负债累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